大荔縣文工團

碗腔劇團,兼演秦腔。1951年5月在民間班社基礎上成立,址設朝邑,名朝邑民眾劇團,後改現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荔縣文工團
  • 成立時間:1951年5月
  • 曲目:碗碗腔、秦腔
  • 地址:陝西省大荔縣
主要成員,發展歷史,

主要成員

團長李玉民,副團長惠居民、*(上厶下貝)安民。主要演員有韓正滿、卞海山、何新喜、喬福元、李玉民、王西民、惠居民、徐元民、黨訓民、吳偉民、*(上厶下貝)安民、申元民、尚恆志、馬正新、李存才、柴緒仔、李文端、雷文立、張義長等。

發展歷史

從1952年始共招收六班二百名學生,設訓練班進行培訓,成名者有王玲、劉雲、劉淑琴、梁益龍、何秀琴、李學軍、張毅、孔雀等,人才濟濟,陣容強大。
1959年,大荔、朝邑兩縣合併,改為大荔縣第一劇團。 1960年又改為大荔縣戲曲劇院秦腔團。1963年又改為渭南專區碗碗腔劇團。“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改名為大荔縣東方紅文工團,粉碎“四人幫”後,始改為大荔縣文工團。
1958年2月始,劇團演職人員在書記田建軍、副團長李玉民、惠居民領導下,大膽革新,發揮藝術創造能力,經過半年刻苦實踐,以整理改編的《二度梅》為腳本,將以皮影形式演出的碗碗腔劇種搬上大戲舞台。演出後,受到各界人士的讚揚,使碗碗腔劇種獲得新生,得到了發展。1959年該團在省文化局魚訊局長的支持下,整理排導了《兵火拉傘》,改名為《兵火緣》,在西安演出,轟動古城。曾於丈八溝招待陳毅、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還為宋慶齡副主席作專場演出,受到了好評。1961年,該團以《二度梅》、《兵火緣》、《金琬釵》與富平阿宮腔劇團組成晉京演出團,在魚訊率領下赴京演出二十餘場,周總理等二十六位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並給予很高評價。北京演出後,劇團應邀赴山東濟南淄博青島等地演出二十五天。山東電視台將《兵火緣》錄了相,兩次向全省播放。1963年劇團赴山西、內蒙、寧夏甘肅青海五省巡迴演出。“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處於癱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該團先後招收學員兩班,共一百餘名,進行正規訓練,充實了演出隊伍,提高了演出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