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位於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距縣城12公里,占地面積300畝,是迄今為止陝西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等級較高、墓葬結構最為奇特的大型墓葬群。墓主人李氏家族曾是晚清大荔縣首富,陝商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探明的大型石墓有22座,2001年進行搶救性發掘的5座石墓,多為一院一廳三室的庭院式結構。發現的400多幅石刻作品,人物故事、山水、花草、動物等石雕技藝精湛,為研究清代地方封建家族的興衰、墓葬制度、民間雕刻藝術及官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2013年5月14日,八魚李氏家族墓地,被國務院核定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縣委、縣政府修建占地1000餘平方米的八魚石墓博物館,對外開放,為遊客揭開了八魚石墓神秘的面紗。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AAA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荔八魚石墓博物館
  • 外文名稱:Dali County Bayu Stone Tomb Museum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 占地面積:300畝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級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地理環境,墓主簡介,石墓價值,石墓文物介紹,館藏狀況,歷史逸聞,旅遊信息,

地理環境

石墓群位於黃河流域華山腳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邊緣中段,整個墓地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約1200米,總面積達204萬平方米。石墓群距大荔縣城僅12公里,這裡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豐富。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是皇家放馬養鹿之地;史稱“沙苑”。明清兩代,同州轄治,商貿繁榮,文化生活燦爛多姿。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依石墓群原址而建,緊靠原址北邊,坐北朝南,新建成的石墓博物館大氣恢弘,四面高牆築壘,更顯神秘。大荔八魚李氏家族石墓群,共發現大型石墓22座,清理髮掘11座。

墓主簡介

李氏家族的先祖於明朝中葉從山西洪洞遷到大荔沙苑,以後歷代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康熙乾隆年間,是李氏家族最為鼎盛的時期,李氏的先祖們當時在廣東、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經營絲綢布匹、茶葉煙糖、木材桐油等等。他們買茶山,建茶廠,實行採茶、制茶、賣茶一條龍的連鎖管理和行銷方法,茶葉利潤翻了數倍;買林山,建林場,所經營的松木大梁、檁條在關中道上最受歡迎。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他們就在同州城裡建起了錢莊,作為陝商的重要一支,與“秦晉商幫”互有聯絡。當時李氏家族有明遠,靜遠,致遠,志遠四大堂號。號稱“走遍天下,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至清同治四年(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軍首先向地主李家發動進攻,李家主人李懷珍為躲避戰火攜家逃至澄城縣,回民軍將李家大院燒的孑然無遺,李氏家族就此衰落。
李氏家族世居大荔八魚村,從明末到清初僅留下傳說,沒有家譜記載的有三輩先祖。從清初到民國時期,有家譜記載的十輩,總共十三輩人。陝西考古研究院對5座石室墓進行發掘,同時對其他6座石室墓進行試掘,並對磚室墓和土室墓進行勘探。
已發掘的五座墓室分別為:M1:李懷瑾(字子瑜)墓、M2:李樹德(字滋亭)墓、M3:李天培(字介侯)墓、M4:李懷珍(字聘清)之原配夫人董氏墓、M5:李懷珍(字聘清)墓。

石墓價值

2001年,陝西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整個墓地西南角且早先已裸露在外的5座石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據出土墓誌記載,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時期,最晚延續到民國末年,延續300餘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構件上都雕刻書法繪畫裝飾圖案,達400幅之多。雕刻手法應有盡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減地刻、陰刻等巧妙運用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充分表現出雕刻者精湛和嫻熟的技藝,也說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動物、花草等圖案及文字楹聯。這些書法、繪畫、石雕作品清晰、規範、端莊,耐人尋味;而畫的內容題材廣泛,畫法採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有的畫配有詞和印章,詩配畫、畫映詩,相得益彰。石刻雕工採用了減地、剔地、打磨、鑽孔、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空等雕刻手法,是石刻工藝的集大成。八魚村古墓的發掘,對研究清代政治、文化、書法、繪畫、青石雕刻、世俗觀念、宗教信仰、對外交流、商貿以及鴉片戰爭前後社會的變遷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

石墓文物介紹

從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一結構大體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門、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組成,多為一院一廳三室的庭院式結構。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
M1:李懷瑾(字子瑜)墓,該墓共有書畫雕刻41幅,其中兩石柱上刻楹聯;“後嗣繁昌漫言鐘秀,吾親壽考是謂治謀”。石柱上楣額刻三幅圖案,左右兩幅被破壞,中間圖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對老年夫婦對座觀看,身旁男僕、侍女、兒童相伴。院落石柱側壁上刻'五蝠(福)捧壽'圖案。庭堂南壁為,隸書石刻“得梅之青,與松俱古”的條幅,兩側有幅對聯,“文華仙掌露、人品玉壺冰”。北壁雕刻內容為青竹四條屏畫。東、西兩壁刻有團扇畫、方框畫、雜寶圖。中墓室石壁刻太極八封圖。
M2:李樹德(1804——1877)(字滋亭)墓,皇帝浩授中憲大夫,道元職銜,稟貢生出身。曾做興平縣儒學教諭。其院落對聯為“一邱方是安閒地、萬古常同兜率天”。楣額上刻三格,左格為蘭花,右格為竹子,中間是雜寶圖。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型均為楷書,一米見方。剛勁有力,體正大方。給人以德性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對圓雕童男童女。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
M3:李天培(1830——1875)(字介侯)墓,誥封資政大夫賞戴花翎候選郎中。一生喜好結交品行端正的名人雅士,經常救助貧苦鄉鄰。其墓地對聯為“'翠柏蒼松一帶濃陰庇壽城,青山綠水四圍秀氣繞佳城”。南壁屏風雕刻松鶴圖、北壁為雙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為花鳥、人物、山水樓閣畫。中墓室前有幅對聯“地接蓬萊學可傳經築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賦詠羅天”。後壁刻有一屏風。南墓室前對聯為“泉壤百年皆聚瑞、閨門千載亦流芳”、橫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對聯為“寶婺星輝垂額范,瑤池仙境慰的魂”。橫批“漆燈朗照”。
M4:李懷珍(字聘清)之原配夫人董氏墓。墓葬院落對聯為“董草堂前風月冷,芙蓉城裡夢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風,北壁被破壞,院落、庭堂刻滿花鳥、人物、果實、樹木、山水等圖。此墓只有兩個墓室(一般為三室),南室對聯為“別有洞天培小隱,新成廬舍樂長眠”。北室為“鬱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紅塵”。兩墓室後壁雕有人物故事畫。
M5:李懷珍(1807-1862)(字聘清)墓,皇帝浩授中憲大夫,欽加道銜,賞戴花翎,議敘郎中候補充祿寺暑回,是當時級別、職位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親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壞,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後壁淺浮雕海水波濤、波濤上有仙鶴、樓台等。北墓室後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館藏狀況

流散村中的文物和墓中出土的文物一起,在新落成的博物館中展示。

歷史逸聞

長把澇池在東頭:
村北頭有一座石碑坊,座西朝東,全青石(石灰石)建造,大約五丈余高,五腿七層。上邊刻有華山全景,包括東西南北四峰,百尺幢、千尺峽、老君犁溝等。它是清代皇帝為了表彰八魚村李氏家族捐資軍餉有功,特批李氏家族建造的。
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大荔縣八魚石墓博物館
關於石碑坊的建造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石匠把一層一層人物花鳥等都刻好時,就是把它們搭不到上面去。正在發愁時,突然從西邊來了一個白鬍子老漢。他坐在那些石匠中間。他白髮、白鬍子、白眉毛,腳穿一雙草鞋,手握一桿長把菸袋,看上去一身仙氣。石匠們問“你從哪兒來?”“我從來處來。”老頭說。“要到哪裡去?”老頭說:“要到去處去”,匠人們問:“你老人家年紀大,經得多,看怎樣才能把這些石件搭上去?”老人摸了摸那發白的鬍子說:“我土都埋到脖子了,哪知道怎樣把它們搭上去呀!”說完老頭突然乘著一陣風向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老頭走後,石匠中一個年紀大的站了起來,他笑著說:“我知道了,用土擁!”他是從老者那裡得到啟發。所以他們就地取土,把土一層一層往上填平,然後用繩子把每層刻好的構件拉上去搭好,很快他們便把幾丈高的石碑坊建成了。最後再把原來所擁的土移去,結果碑坊的東邊竟落下一個西頭寬、東頭窄的大澇池,這也是“長把澇池在東頭”的來由。
公德牌坊——善人李夫人:
提到八魚村的財東家,不得不使人想起呂寡婦。呂寡婦的丈夫是李氏族人李春三,回亂後,李春三被殺,兒女也不幸遇難,從此就她一人寡居八女井村東北角一隅。呂寡婦(又稱呂善人)曾於同治八年十二月至同治九年三月期間與同州知府余庚陽募資倡建了節義祠。當時資金不足,八女井呂寡婦以一己之力補齊,將四鄉死於回亂百姓近兩萬人鐫刻石碑,祀於祠內。
在此之前,呂善人也是善於助人,特別是遇到災年,她都會給窮人減租減息,使鄉鄰度過災難。由於她樂善好施,鄉紳民眾都主張給其立碑頌德,但她始終不允。後來在鄉鄰一再堅持下呂寡婦自己出資在李氏石碑坊的緊南面(原來於治民家緊西邊)造小石牌樓一座。名曰“公德牌坊”。牌坊高約丈余,也是五腿,但僅三層,人稱“小牌樓”。呂善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移居大荔縣城南大街東小巷,於民國初期逝世。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S108轉G108至八魚村,連霍高速公路從大荔/渭南北/G108出口離開轉入G108至八魚村。
門票:免費
八魚清代石墓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