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大荒皮影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朝(1900年)
- 認證時間:2015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表演程式,
簡介
大荒皮影戲是遼河流域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花,淳樸自然,生動活潑。它的唱腔豐富、韻律優美、板式靈活多變,已經獨自形成了一個流派。皮影人是按戲曲生、旦、淨、醜的模式進行設計的,人物形象生動、誇張幽默、詼諧浪漫。它的唱腔是獨具盤錦地區特色的“鹽鹼地”唱腔,不貼靠任何地區的皮影戲唱腔,雜糅於地方二人轉的文咳咳,及盤錦地區地方民間小調、民間戲曲和音樂。
歷史淵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大荒皮影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1900年),屬於家族傳承。當時在皮影班張先生的帶領下,演出足跡遍布東三省、北京和河北一帶,為當地人民帶去了內容豐富的皮影戲。各類精美逼真的人物、動物、家具造型以及豐富的劇目、精湛的表演技藝,使得大荒皮影戲在所過之處影響深遠,享有很高的聲譽。
基本內容
有著古老歷史文化的盤錦市盤山縣得勝鎮(原名大荒鄉),傳說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獲勝在此立碑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時候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這裡無論是商貿、旅遊、還是產業開發都非常活躍,是集自然、人文為一體的旅遊之鄉。豐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一枝民間藝術之花,那就是大荒皮影戲。從第一代祖師于山泰算起歷經五代,傳承至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前四代傳承人都紅極一時,唱遍遼河兩岸,也是大荒皮影戲活躍和興旺的時期。多年來,在盤錦農村,無論是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還是婚喪嫁娶、添丁祝壽、修廟開光,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戲,他們融匯進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深受民眾的歡迎與喜愛。
主要價值
皮影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美術,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瀕危狀況
到了上世紀“文革”時期,大荒皮影戲遭到毀滅性打擊,大部分唱本、樂器被燒毀,一度銷聲匿跡。
保護措施
改革開放之後,第四代傳承人張永懷(藝名驚破天,現已88歲高齡),重操舊業,開始耍影、唱影,引來眾多鄉親的好奇圍觀。後來,他又精心教授徒弟,在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周興閣的支持幫助下,在三棵村老年活動中心進行皮影戲演出。此後,皮影人不斷壯大,聲名遠播,不斷地走向街巷、走進課堂,給人們帶來了驚喜與歡笑。
為了讓這門古老藝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市、縣文化部門積極幫助和扶持下,在當地政府極力保護下,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恢復、傳承與發展。大荒皮影戲重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開花結果。
表演程式
在耍影方面分“捻、拔、提、按、挑、壓”六種技法。特別是在第四代傳承人張永懷(藝名驚破天)的指導下,他的弟子張桂芳(藝名彩蝶飛)、賈桂娥(藝名雲中燕)又通過長期實踐,獨創了“翻馬不翻人”的技法,可謂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