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草蔻、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艷山姜的種子,七、八月採收種子,多年生常綠草本。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燥濕祛寒,除痰截瘧,健脾暖胃。治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濕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草蔻
- 別稱:草蔻、草豆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界:植物界
- 科:姜科
- 分布區域:分布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地。
- 拼音名:Dà Cǎo Kòu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木,高2-3m。葉披針形,長30-60cm,寬5-10cm,先端漸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頭;葉舌長 0.5-1.0cm,外披毛。圓錐花序呈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30cm,苞片白色,頂端及基部粉紅色花萼近鐘形,白色,先端粉紅色;花冠管較花萼為短,裂片長圓形,長約3cm,乳白色,先端粉紅;唇瓣匙狀寬卵形,長約4cm,黃色而有紫紅色紋彩;子房被金黃色粗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2cm,披稀疏的粗毛,具顯露的條紋,頂端常冠以宿彎,熟時紅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生於林蔭下。主產福建、廣東。
性狀:蒴果橢圓形、卵圓形或橄欖形,長1.5-3cm,直徑1-2cm;黃棕色或紅棕色,兩端突出稍尖,皮厚無刺,縱稜線突起,常縱向開裂,露出種子。種子不集結成團,呈不規則的多面形,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假種皮。質硬。氣微,味微辛。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或溪邊。
分布範圍
分布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地。
主要價值
採制: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低溫烘乾。
化學成份:含有棕櫚酸、桉葉素、蒎烯、石竹烯、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明(cardamonin)、龍腦、桂皮酸甲酯等。
性味: 性溫,味辛、澀。
功能主治:燥濕祛寒,除痰截瘧,健脾暖胃。用於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濕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用量6-9g。
【異名】草蔻、草豆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姜科植物艷山姜的種子。
【植物形態】艷山姜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2~3米。根肥大。葉大,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30~70厘米,寬7~16厘米,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短而密的粗毛。圓錐花序頂生,常下彎,長15~30厘米;總軸和子房密被淡黃色粗毛;小苞片大,長約2.5厘米,縱裂,白色而稍染粉紅,但頂端和基部均粉紅;花具短柄;萼闊,鐘形,一邊開裂;花冠白色,管長約1厘米,裂片闊橢圓形,最大的長約3厘米,先端粉紅;唇瓣闊卵形,長和寬約4厘米,中部雜以紅色和黃色,邊內彎。蒴果紅色,球形,徑約2厘米;內有3個種子團,含種子多數。花期春夏。
【採集】七、八月採收種子,曬乾。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澀,溫。"
【功用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燥濕祛寒,除痰截瘧,健脾暖胃。治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濕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