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蜣螂(學名:Canthon pilularius)屬鞘翅目蜣螂科。體暗翠綠色,稍帶光澤。前翅為鞘翅,相當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 雌蟲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後面平、前面扁圓形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端不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
外形特徵
大草原蜣螂體型為略扁的橢圓形,體長15mm毫米。體色為略帶光澤的暗翠綠色,頭扁平,雄性頭部有角。體軀厚實,背腹均隆拱,尤以背面為甚,有金屬光澤。頭前口式,唇基與眼上刺突聯成一片似鏟,或前緣多齒形,口器被蓋住,背面不可見。觸角8-9節,鰓片部3節組成。前胸背板寬大,有時占背面之半乃至過半。小盾片於多數屬類不可見。鞘翅通常較短,多有7-8條刻點溝。臀板半露,即臀板分上臀板、下臀板兩部分,由臀中橫脊分隔,上臀板仍為鞘翅蓋住,下臀板外露,此為之重要特徵。
生活習性
成蟲、幼蟲均以動物糞便為食。其成蟲鏟形的唇基刺突聯片切取糞塊,滾運土下,築室,再把糞塊加工成育兒球,每球產卵1粒,孵化後幼蟲即生息其中,直至羽化為成蟲。成蟲常在夜間活動,亦多有白天聞糞而動者,有趨光性。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
生長繁殖
處於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球內的幼蟲把身體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轉動,不停的進食。裡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給幼蟲發育提供了條件。雌蜣螂總是來回依次輪流滾動著它的每一個孵化球,並慢慢地用土把它們蓋起來。它來回地翻滾,以便使每一個小球能與潮濕的地面接觸。雌蜣螂伸出後腿,比量著每一個球的大小,這對於保持每一個子女有足夠的食物是至關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蓋著小球,這層外衣保證裡面的幼蟲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里生長。經過幾個小時的不停滾動,小球包上了一層紅色的粘土,它保護著裡面的小蜣螂,這個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長發育的好地方。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