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茨藻(原變種),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多汁,較粗壯,呈黃綠色至墨綠色,有時節部褐紅色,質脆,極易從節部折斷;株高30-100厘米,或更長,莖粗1-4.5毫米,節間長1-10厘米,或更長,通常越近基部則越長,基部節上生有不定根;分枝多,呈二叉狀,產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台灣、雲南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茨藻(原變種)
- 類別:沉水草本
- 株高:30-100厘米
- 產地:遼寧、內蒙古等
- 顏色:黃綠色至墨綠色,有時節部褐紅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多汁,較粗壯,呈黃綠色至墨綠色,有時節部褐紅色,質脆,極易從節部折斷;株高30-100厘米,或更長,莖粗1-4.5毫米,節間長1-10厘米,或更長,通常越近基部則越長,基部節上生有不定根;分枝多,呈二叉狀,常具稀疏銳尖的粗刺,刺長1-2毫米,先端具黃褐色刺細胞;表皮與皮層分界明顯。葉近對生和3葉假輪生,於枝端較密集,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稍向上彎曲,長1.5-3厘米,寬約2毫米或更寬,先端具1黃褐色刺細胞,邊緣每側具4-10枚粗鋸齒,齒長1-2毫米,背面沿中脈疏生長約2毫米的刺狀齒;葉鞘寬圓形,長約3毫米,抱莖,全緣或上部具稀疏的細鋸齒,齒端具1黃褐色刺細胞。花黃綠色,單生於葉腋;雄花長約5毫米,直徑約2毫米,具1瓶狀佛焰苞;花被片 1,2裂;雄蕊1枚,花葯4室;花粉粒橢圓形;雌花無被,裸露;雌蕊1枚,橢圓形;花柱圓柱形,長約1毫米,柱頭2-3裂;子房1室。瘦果黃褐色,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6毫米,直徑3-4毫米,不偏斜,柱頭宿存。種皮質硬,易碎;外種皮細胞多邊形,凹陷,排列不規則。花果期9-11月。2n=12。
生長環境
生長於池塘、湖泊和緩流河水中,常群聚成叢,生長於水中0.5-3米或更深,海拔可達2 690米(雲南瀘沽湖)。
分布範圍
產自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台灣、雲南等省區。也分布於朝鮮、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及歐洲、非洲和北美等地。
主要價值
全草可作綠肥和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