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芹村(山東省萊蕪市城以北)

大芹村(山東省萊蕪市城以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芹村位於山東省萊蕪市城以北,緊臨東芹村、沈家莊,王善河從村北流過,舊萊明路穿村而過,村南是火車站萊蕪西站,交通便利。1926年,大芹村建立了我市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山東省委派共產黨員馬守愚到萊蕪以建農會組織為名開展建黨工作,建立了中共呂家芹村黨支部,呂若侃任支部書記,進行革命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芹村
  • 別名:禽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萊蕪市
大芹村的來歷,呂氏淵源,呂氏祖墳,老宅舊巷,呂氏歷史人物,呂氏祠堂,

大芹村的來歷

有村民說,大芹村原名禽村,因為覺得這個名字不雅,又由於村旁的河溝里長滿了野芹菜,故改稱芹村。為避免重名,改稱大芹村。
資料來看,民國初期大芹村曾隸屬於王善保、礦山區,後隸屬於張家窪鎮。2000年建立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後,隸屬至今,村莊名稱在這期間一直沒有變化。而據《呂氏族譜》記載,呂氏明朝二世祖遷來時村莊的名稱也是芹村。
由此,大芹村原名禽村的說法大概只是一種謔稱,沒有實際根據。
大芹村

呂氏淵源

大芹村由於呂姓居多,稱為呂家芹村。大芹村和東芹村、沈家莊合成“三芹村”,曾有“三芹村帶上賈家莊,光姓呂的”的說法。村民說,萊蕪的呂姓大部分都是出自大芹村。
據《呂氏族譜》記載:始祖信復原籍河南新安人,元末避亂登州,家於萊陽之塹水莊前。明洪武三年遷萊蕪縣南宮村,始祖墓在焉。嘉慶五年秋九月,改葬於芹村西阡。南宮族人復仍舊地封之,以志葬處,按大門譜載。
二世祖直興始居芹村,生子六人,分門始此。
族譜上記載,三世族分別是希顏(大門)、希賢(二門)、希聖(三門)、希弼(四門)、希 (五門)、希明(為僧)。六個兄弟,一人出家,其餘五人分為五門,所以有“五門六道”之說。
由此可見,呂氏原籍河南,從河南搬到了萊陽,又從萊陽搬到了萊蕪牛泉的南宮村,到二世時便遷到了芹村(今大芹村)。始祖之墓原在南宮村,嘉慶年間遷到了芹村,而在墓地原址,呂氏族人又修復了祖墳,以作紀念。
六世祖時,分支遷往大芹村以東建村,故名東芹村。
村民說,萊蕪的呂姓大多由大芹村搬出,所以大芹村應該算是萊蕪呂氏的發源地。

呂氏祖墳

在大芹村村西,有一片樹木成蔭的園子,園子前面是被村民稱為河溝的小河,園子裡有一棵古老的黃連樹,樹冠如傘蓋,枝繁葉茂,樹蔭覆蓋方圓半畝左右。黃連樹旁,就是呂氏祖林,前面並排著六重碑,俗稱龍頭碑。第一重是呂氏二世祖的,其餘是三世祖五門。由於呂氏很多人在朝為官,呂氏祖林也被稱為官家林。在六重碑北側不遠處,是始祖之墓,後因碑缺損,被重修。
六重碑都是在道光三十年所立。此時呂氏已經開始興盛,後來呂傳誥一支把林遷到了村北,被稱為北林。官至三品的呂憲瑞死後也葬在北林,當時北林里的神道莊嚴肅穆,墓葬建造標準非常高,可惜在文革時期被破壞了。
呂氏先祖自明朝遷入萊蕪,在乾隆年間才有了第一個舉人,可以說呂氏家族經過不懈努力命運才出現轉機。呂氏家族興旺後,開辦學堂,重視教育,從而家族中陸續考中進士和眾多舉人,家族得以保持長久興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一個家族的發展一樣,不能急功近利,必須從長遠角度考慮才能長治久安。

老宅舊巷

在大芹村村中走,可看到村里還保存有很多古老的建築。村中心一條硬化的路兩旁,古老的宅門仍保存完好,讓人依稀回到了從前。走進古老的巷道,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古宅門,透出一份凝重;四合院,仍然是那樣典雅;古巷道,依舊是顯得靜謐。又如同走進宅門劇里:畫面轉移,古老的門樓一層又一層;巷道轉折,一個院落套著一個院落;層層推進,前門走進一間房,後門走出又是一套房。
由於整個村子村民基本都姓呂,村民說,以前整個村子就是一戶人家,在同一個大門裡面,呂姓每個分支占一個小院,隨著家族的不斷延續,這才逐漸分成一家一戶。

呂氏歷史人物

呂氏人才輩出,從乾隆年間開始,呂士貞、呂應祥陸續考中舉人。
呂氏中出進士是在第十七世。呂憲瑞,字輯堂,號芝岩,鹹豐己未恩科舉人,同治壬戌進士(第42名),歷任湖北黃陂、漢陽、東湖、黃岡、江陵、隨州、河南登封、滑縣等州縣,禮部精膳司主事,儀制司主稿,京察二等許州直隸州知州,欽加三品。
據呂京城老師介紹,呂憲瑞祖父修建了汶源書院,翰林潘紹烈辭官回鄉後,曾在汶源書院教書,與呂家人交往甚厚。
呂憲瑞父親呂傳誥,鹹豐乙卯中第十五名舉人,任職濟寧州學政。呂傳誥在村南修建了“蕉雨山房”作為學堂,培養了了一大批人。與呂憲瑞同輩的呂氏第十七世中,除了呂憲瑞考中進士外,還有6個舉人。蕉雨山房就是後來村裡的南廟,如今村里80歲以上的人還記得當年在蕉雨山房裡上學的情景。
由於呂家和潘紹烈的交往,呂憲瑞得以拜師潘紹烈門下,加上自己的努力,終成大器,從而出現了萊蕪歷史上有名的“師徒兩進士”的佳話。

呂氏祠堂

在村北,如今村民呂京城住的宅子,原來是呂氏祠堂,呂京城介紹了當年呂氏祠堂的場景。
祠堂大門朝東,兩側各有一間小屋子(俗稱門屋子),拴馬石和上馬石,門外有一個廣場。廣場有十多米長寬,當年這樣的廣場,規模已經算是很大了。走進祠堂大門,首先看到的是西側的影壁牆,影壁牆上有一個大的“福”字,寫法獨特,蒼勁有力。往北走,又是一層門(俗稱二門子),走進這層門,迎面是一面牆,牆中間有門,除非是特別的日子,平日裡一般不開,被稱為山屏門。從山屏門兩側繞過,前面是一塊太湖石,太湖石西北方向有一棵蓮子樹(村民如此稱呼)。再往北,是一間廳房,廳房有三間,東西兩側還各有耳屋。從廳房前門走進,後門走出,後面便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祠堂不同於一般住房,是直通的五間,建在一個高台上,房體本身比一般房屋高。
過年過節祭拜祖先時,把祖先排位從祠堂里請出,在前面拜完後再放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