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野豌豆

大花野豌豆

大花野豌豆是屬於豆科的一種植物。一年生草本,高15-30(40)厘米。莖有棱,多分枝,無毛或稍彼細柔毛。偶數羽狀複葉,具3-4(5)對小葉,葉軸末端為單一或分歧的卷鬚;托葉半箭頭形,長3-7毫米,有1至數個鋸齒。分布乾香格里拉。牛于海拔2500~3300米的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花野豌豆
  • 拉丁學名:Vicia megalotropis Ledeb.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杜鵑花目Ericales
  • :豆科 Leguminosae 
  • :野豌豆屬 Vicia 
  • :大花野豌豆
  • 是否中國特有:否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海拔:2600-4200
形態特徵,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分布範圍,生境,採收加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5-30(40)厘米。莖有棱,多分枝,無毛或稍彼細柔毛。偶數羽狀複葉,具3-4(5)對小葉,葉軸末端為單一或分歧的卷鬚;托葉半箭頭形,長3-7毫米,有1至數個鋸齒;小葉長圓形、線狀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25毫米,寬2.5-6(8.5)毫米,基部圓形,先端截形或微凹,有時呈不規則的牙齒狀,全緣,表面無毛,背面疏生細毛。
總狀花序腋生,比葉稍長,具2-3朵花;花紅紫色,長20-25毫米,花梗比萼短,有毛,萼鐘形,被細毛,萼齒三角形至披針形,下萼齒比上萼齒長;旗瓣倒卵狀披針形,頂端微凹,翼瓣短於旗瓣,長於龍骨瓣;子房有細長柄,沿腹背縫線有毛,毛常為金黃色,柱頭附近密生長毛。莢果長圓形,稍膨脹或扁。花期5-7月,果期6-8(9)月。
大花野豌豆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據在安徽省合肥地區觀察,8月底9月初出的苗,人冬前能開花,越冬較困難;9月底以後出的苗,可以安全越冬,來年2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莢果成熟,生育期達230-240天,3月上句以後出的苗,一般於6月上旬果熟,莢果成熟後,植株很快乾枯,生育期約90d左右,比越年生的物候期推遲7~10d,比溫帶地區提前15~25d。當日均氣溫達5℃以上時即可萌發返青,但種子在日均溫達10℃以上時才能萌芽出苗。最適宜的發芽溫度為15~20℃。
種子繁殖。一棵生長發育良好的植株可產種子數百粒。完全成熟的莢果能自行開裂,將種子撒播地面,種子發芽率85%左右,適宜發芽的覆土深度為2~3厘米。埋於深土層尚未發芽的種子,發芽力叮保持2年左右。丙生力不強,在生長期內一般放牧或刈割2~3次,不宜過度利用。
生態幅比較寬。在年均溫-1-17℃,年降水量400~1500毫米,海拔為2000~3450米,土壤為暗栗鈣土、黑鈣土、黃壤、紅壤、黃櫬壤等均能生長。在硫松、濕潤、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長最好,適應的土壤pH5.5~8.5。中生性牧草。喜水、嗜肥、不耐旱、不耐水漬、不耐土壤貧瘠。當土壤水分下降到8.9%以下整株枯死。
在牧區喜生於草甸草原、草甸群落中;在農、林區喜生於濕潤草坡、林緣、疏林下、路旁、田埂溝坡及荒地上。一般多散生,也常常形成小片單優群叢。是溫帶和北亞熱帶地區草場常見的旦科牧草。
大花野豌豆

分布範圍

生於田邊、路旁、草地、沙地、山溪旁、濕地或荒地等處。分布於中國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西南、朝鮮也有分布。
大花野豌豆

生境

高山河岸階地, 河谷, 山坡林緣, 陽坡草甸, 陽坡疏林中, 陰坡草叢。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大花野豌豆大花野豌豆

主要價值

莖葉柔軟,無怪味,但有疏長毛,在青海省東部牧區,牛、羊僅採食其幼嫩莖葉,被視作低等牧草;在亞熱帶地區,其幼嫩莖葉,馬、牛、羊均樂食;開花後馬、牛亦樂食,綿羊採食;曬製成青乾草,馬、牛、羊均釆食,切碎豬禽喜食。中等豆科牧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