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植物。根莖木質化。莖由基部分枝,高30-70厘米,四棱形,被微柔毛。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成心臟形或截形,上面疏被柔毛,邊緣通常密具小牙齒,莖下部葉具較長的柄,中部柄變短,被短柔毛。輪傘花序稀疏排列於莖頂部,間隔較遠,中軸被短柔毛;苞葉葉狀,具極短的柄,上部呈苞片狀,線形,被短柔毛及睫毛;花萼管狀,微彎曲,深藍色,外密被短柔毛及黃色腺點,上唇3裂,三角形,漸尖,下唇2裂,較長而狹,先端銳尖;花冠藍色或淡紫色,外被疏短柔毛,冠筒微彎曲,狹窄部伸出於萼,向上驟然擴展成寬約8毫米卵狀三角形或卵形;雄蕊4個,後對雄蕊稍短於或略超出上唇;花柱略超出上唇,頂端2裂,裂片幾相等。花期6-8月;果期8-9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花荊芥
- 拉丁學名:Nepeta sibirica 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亞目:莎草目
- 科:唇形科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族:荊芥族
- 屬:荊芥屬
- 分布區域: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中部及青海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栽培技術要點,整地施肥,播種技術,播後管理,追肥,灌水,遮陽,採收,病蟲害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藥劑防治,生物學分類,西伯利亞系,大荊芥組,荊芥屬,荊芥族,野芝麻亞科,唇形科,
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根莖木質,長,匍匐狀,具萌枝,頂端有粗糙纖維。莖多數,上升,高約40厘米,常在下部具分枝,四棱形,下部常帶紫紅色,被微柔毛,混生有小腺點。葉三角狀長圓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長3.4-9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常呈淺心形,上面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脈網被短柔毛,邊緣通常密具小牙齒,堅紙質,脈在上面稍下陷,下面明顯隆起;莖下部葉具較長的柄,柄長達1.5-1.7厘米,中部葉柄變短,長7-3毫米。輪傘花序稀疏排列於莖頂部,所占長度9-15厘米,在下部的具長5-8毫米的總梗,上部的具短梗或近無梗;苞葉葉狀,向上變小,具極短的柄,上部的呈苞片狀,披針形,苞片長約為萼長1/3-1/4,線形,被短柔毛及睫毛;花梗短,長約1毫米,密被腺點。花萼長9-10毫米,外密被腺短柔毛及黃色腺點,喉部極斜,上唇3裂,裂至本身長度1/2或達2/3,披針狀三角形,漸尖,下唇2裂至基部,較長而狹,先端銳尖。花冠藍色或淡紫色,長2-2.9厘米,外疏被短柔毛,冠筒近直立,狹窄部分伸出於萼長1/2,向上驟然擴展成長寬約6毫米的喉部,冠檐二唇形,上唇2裂至中部以下成橢圓形鈍裂片,下唇3裂,中裂片腎形,先端具深彎缺,邊緣具大圓齒,側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雄蕊4,後對雄蕊稍短於或略超出上唇。花柱等於或略超出上唇。成熟小堅果未見。花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上,海拔1750-2650米。
主要價值
植株地上部分約含芳香油0.15%,油可用作化妝品香料。此外,由於花大美觀,在歐洲早就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栽培。
栽培技術要點
整地施肥
荊芥播種比較密,生長期不利於施肥,因此,宜選擇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種植,地塊選定後應多施基肥,667米2施堆肥、廄肥或有機肥2000千克左右,重茬要多施底肥,禁用硝態氮肥。將基肥均勻撒施於地表後深翻25厘米左右,平整土地,整地達到土壤細碎。地整好後做成寬1.2米、高約10厘米的畦,畦做好後,為提高種子發芽率,可進行澆灌保墒。播種前再進行淺翻,此次翻地不宜過深,5-6厘米即可,整平後待播。由於荊芥種子幼小,需細緻平整土地,使土壤細碎,便於播種。
播種技術
種植荊芥多採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在本地一般選用直播。尉犁縣一般4月播種,播前對種子進行篩選,剔除雜質和已損傷的種子,用水浸泡12-24小時,撈出後在通風乾燥處晾曬,以提高發芽率。由於種子細小,為使播種均勻,待種子表面無水時摻拌適量細沙或細土,種子與沙土比例為3∶1,拌均後即可播種。順畦開溝,溝距為20厘米,溝深5厘米,將種子撒入溝內,通常667米2用種量1千克左右。
播後管理
播後覆土1-2厘米,踏實,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播後灌水,有條件可採用噴施,保持畦面濕潤,有利於出苗。播後保持土壤濕潤,地溫在16-18℃時需10-15天出苗,地溫在25℃左右,若濕度適宜,約7天可出苗。5.間、定苗幼苗長至高5-6厘米時間苗,間去長勢不好的幼苗,保留長勢旺盛的幼苗。當苗高10-15厘米時,按株距15厘米左右、每穴留苗2-3株定苗,缺苗處將間出的壯苗移栽補苗。
追肥
荊芥幼苗期需氮肥較多,為使莖稈粗壯,應適量追施磷鉀肥。當荊芥長至高15-20厘米時,順行撒施化肥,可667米2施尿素10千克、餅肥25-40千克。苗高20-25厘米時,667米2施鉀肥10千克,開溝施肥後覆土。苗高30厘米以上時,667米2撒施腐熟餅肥60千克左右,也可配合施入少量磷鉀肥,為荊芥生長提供充足的養料。7月進入生長後期,此時可不進行田間管理,任植株自然生長。
灌水
幼苗期應經常灌水,土壤見乾灌水,7-10天灌水1次,以利生長。成株後抗旱能力增強,可減少澆灌。生長期間經常鬆土,根據本地氣候環境條件灌水,氣溫高時,7天左右灌水1次。荊芥生育期注意田間不能積水,如果灌水過多、排水不暢,易發生病害。
遮陽
荊芥喜歡溫暖濕潤環境,適宜生長溫度一般在25℃左右,夏季溫度過高、陽光毒辣時,可找遮蓋物適當遮陽或及時通風。
採收
①當荊芥植株高度達到20厘米左右即可採摘幼嫩枝葉上市銷售。採摘時,最好先由下而上採摘,可將剪刀消毒後將荊芥嫩尖剪斷上市出售。採摘後及時澆水追肥,促進嫩尖肥壯快速生長,根據長勢可每5-7天採摘1次。也可等荊芥長到30厘米左右時連根拔起紮成小捆上市出售。667米2產量達2500-3000千克。
②荊芥在夏季以後就開始抽穗,秋季以後莖葉已不能食用,可割下全株陰乾,收穫時將荊芥穗與荊芥梗分別作為藥材出售。
病蟲害防治
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倒茬,選用抗病蟲害品種,採用小水灌溉,嚴防大水漫灌後積水,清潔田園,拔除田間地頭雜草,收穫後及時將殘枝敗葉清理出田園,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保持田間清潔。
物理防治
做好種子檢疫,防止種子帶病;充分利用秋翻冬灌,或在夏季高溫季節將田塊休耕,深耕後曝曬15-30天,消滅有害生物,防治土傳病害。
藥劑防治
①荊芥莖枯病荊芥莖枯病主要危害葉、莖、花穗。荊芥葉片染病後,呈開水燙傷狀,葉柄出現水漬狀病斑;莖部染病後,出現水浸狀褐色病斑,後造成上部莖葉萎蔫;花穗染病後,呈黃色,不能開花。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1次,連噴3次。
②荊芥黑斑病一般葉片先發病,發病初期葉片出現不規則褐色小斑點,後斑點逐漸擴大,葉片變黑,導致植株枯死;莖部發病後,先呈褐色變細,後下垂折倒。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
生物學分類
西伯利亞系
Ser.Sibiricae Pojark.莖生葉狹,具短柄,或下部葉柄長。輪傘花序多少具梗,彼此遠離或極少有時聚集而梗極短。花兩性或稀為雌性兩性花同株。
大荊芥組
Sect.MacronepetaBenth.高大多年生植物。花萼管狀,彎,具斜喉。花冠中等大小或大(長1-3.5厘米),具細而彎的花冠筒,冠筒急驟擴展為寬喉,其纖細部分為萼長之1.5-3倍,花冠下唇中裂片下垂,扁平,先端微缺,基部內面具髯毛。
荊芥屬
Nepeta Linn.大多為多年生,稀為一年生草本,更稀為半灌木。葉具齒,上部葉有時變全緣,具柄或無柄。花組成輪傘花序或聚傘花序,前者分離或聚集成穗狀或頭狀花序,後者則成對著生,組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苞葉十分變小,常呈苞片狀,苞片狹,通常不比花萼長,但也有與花等長或比花長。花大都為兩性,但偶有雌花兩性花同株或異株現象。花萼具(13)15-(17)脈,管狀,倒錐形,稀鐘形或瓶形,果時稀增大呈卵形,微彎或直,具斜或整齊的喉,或為二唇形,齒5,直或斜向前伸,等大或不等大,錐形,狹披針形,三角形或長圓狀三角形等,漸尖,芒狀漸尖或刺狀漸尖。花冠小或中等大,冠筒內無毛環,但有時在喉部有短柔毛,下部狹窄,通常向上驟然擴展成喉,稀向冠檐逐漸擴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或稍向前傾,近扁平或內凹,2深裂或淺裂,也有頂端微缺,下唇大於上唇很多,3裂,中裂片最寬大,內凹或近扁平,斜伸,水平或下垂,頂端具彎缺,邊緣全緣、波狀或具牙齒,基部具爪或無,內面基部具隆起或無,具髯毛或無,側裂片十分細小,直伸或外反,卵圓形或半圓形,明顯至不明顯。雄蕊4,近平行,沿花冠上唇上升,後對較長,內藏或伸出於花冠上唇,前對較短,通常內藏,均能育,藥室2,橢圓狀,通常呈水平叉開,不貫通為1室;在雌花中,雄蕊成為退化雄蕊,內藏於冠筒擴展部分;花絲扁平,無毛,先端無附屬器或具突起的附屬器。花柱絲狀,伸出,先端近相等2裂。花盤杯狀,具等大4裂,或前1裂片較大。小堅果長圓狀卵形,橢圓柱形,卵形,或倒卵形,腹面微具棱,光滑或具突起。約250種,主要分布於歐亞溫帶,東自日本海西至大西洋東岸的西班牙、摩洛哥,分布中心在地中海、近東及中亞,在非洲自北非延至熱帶山區。我國產38種,1變種,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西藏及新疆等地的山區。
荊芥族
Nepeteae Benth.花萼5齒或二唇形而有具齒的唇片。花冠具外仲的花冠筒及內凹的上唇。雄蕊4,二強,後對較長,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藥室2,平行或略叉開。雄蕊及花柱不藏於花冠筒內。
野芝麻亞科
Lamioideae.花萼各式各樣。花冠二唇形,2/3式,稀近輻射狀,冠筒圓筒形,稀為鐘形。雄蕊4,稀2,平行上升或平展而直仲向前;藥室2,平行或略叉開。花盤裂片與子房裂片互生。子房4裂。小堅果倒卵圓形,乾燥,有乾而薄的外果皮,具小的基部合生面,果時無胚乳,無毛或被毛。胚直,具短而向下直伸的胚根。
唇形科
Labiatae.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極稀喬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無柄的腺體,及各種各式的單毛、具節毛、甚至於星狀毛和樹枝狀毛,常具有四棱及溝槽的莖和對生或輪生的枝條。根纖維狀,稀增厚成紡錘形,極稀具小塊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葉的氣生走莖或地下匍甸莖,後者往往具肥短節間及五色葉片。葉為單葉,全緣至具有各種鋸齒,淺裂至深裂,稀為複葉,對生(常互動對生),稀3-8枚輪生,極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單生。花序聚傘式,通常由兩個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傘花序在節上形成明顯輪狀的輪傘花序(假輪);或多分枝而過渡到成為一對單歧聚傘花序,稀僅為3-1花的小聚傘花序,後者形成每節雙花的現象。由於主軸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無柄花序,或主軸及側枝均或多或少發達,苞葉退化成苞片狀,而由數個至許多輪傘花序聚合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穗狀,圓錐狀,稀頭狀的複合花序,稀由於花向主軸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狀(開向一面),極稀每苞葉承托一花,由於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總狀花序。苞葉常在莖上向上逐漸過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對纖小的小苞片(在單歧花序中則僅一片發達),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趨於發達而有色,具針刺,葉狀或特殊形狀。花兩側對稱,稀多少輻射對稱,兩性,或經過退化而成雌花兩性花異株,稀雜性,極稀花為兩型而具閉花授粘的花,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現象。花圖式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脫落),在果時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質,鐘狀,管狀或杯狀,稀壺狀或球形,直至彎,合萼,5一稀4一基數,芽時開放,有分離相等或近相等的齒或裂片,極稀分裂至近底部,如連合則常形成各式各樣的二唇形(3/2或1/4式,極稀5/0式),主脈5條,其間簡單、交叉或重複,分枝的第二次脈在較大或小的範圍內發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脈,貫入萼齒內的側脈有時緣邊或網結,齒間極稀有側脈連結形成的胼胝體,脈尖偶形成附屬物或附齒,如此,則齒有10枚(有時5長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內面有時被毛,或在萼筒內中部形成毛環(果蓋Garposte-gium),萼外有時被各種毛茸及腺體。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當發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內藏),管狀或向上寬展,直或彎(極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內有時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環(蜜腺蓋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極稀具囊或距,內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經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聯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較少4/1式),稀成假單唇形或單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疊式覆瓦狀,通常在芽內開放,或雙蓋覆瓦狀,後裂片在芽時在最外,如為二唇形,則上唇常外凸或盔狀,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發達,多半平展,側裂片有時不發達,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齒(Pleuridia),顎上有時有褶襞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則下唇有時成舟狀、囊狀或各種形狀。雄蕊在花冠上著生,與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強,有時退化為2枚,稀具第5枚(後)退化雄蕊,分離或藥室貼近兩兩成對,極稀在基部連合或成鞘狀(如鞘蕊花屬ColeusLour.),通常前對較長,稀後對較長(荊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內藏,通常兩兩平行,上升而靠於花冠的盔狀上唇內,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傾,平臥於花冠下唇上或包於其內(羅勒族Oci—meaeKudo,p.p.),稀兩對不互相平行(則後對雄蕊下傾或上升);花絲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時內卷,有時較長,稀在花後伸出很長,後對花絲基部有時有各式附屬器;藥隔伸出或否;花葯通常長圓形,卵圓形至線形,稀球形,2室,內向,有時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開、平叉開或甚至平展開,每室縱裂,稀在花後貫通為1室,有時前對或後對藥室退化為1室形成半藥,有時平展開(則花葯球形),稀被發達的藥隔分開,後者變成絲狀並在著生於花絲處具關節(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無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盤通常肉質,顯著,全緣至通常2—4淺裂,至具與子房裂片對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後)裂片有時呈指狀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屬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縮而分裂為4枚具胚珠的裂片,極稀淺裂或不裂(筋骨草亞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亞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無柄,稀具柄(黃芩屬ScutellariaLinn.);胚珠單被,倒生,直立,基生,著生於中軸胎座上,珠脊向軸,珠孔向下,極稀側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為多少彎生;花柱一般著生於子房基部(gynobasic),稀著生點高於子房基部,頂端具2等長稀不等長的裂片,稀不裂,例外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乾燥的小堅果,稀核果狀(錐花亞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堅硬的內果皮及肉質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圓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皺紋、雕紋,稀具邊或頂生或周生的翅(有時背腹壓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臍,稀由於側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顯著、高度有時超過果軸一半的果臍,極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屬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與小堅果分離而形成一油質體(elaiosome)(如筋骨草屬AjugaLinn,野芝麻屬LamiumLinn.,及迷迭香屬RosmarinusLinn.);種子每堅果單生,直立,極稀橫生而皺曲,具薄而以後常全部被吸收的種皮,基生,稀側生。胚乳在果時無或如存在則極不發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質,與果軸平行或橫生的子葉;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為彎曲而位於一片子葉上(即背依子葉,如黃芩屬ScutellariaLinn.)。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蘇則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於花、葉形狀特殊,色彩鮮艷常供觀賞的亦有一串紅、彩葉蘇等若干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