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城

大良城

大良城又名大良坪,與重慶合川的釣魚城齊名,離廣安主城約40公里,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小井鄉境內,為廣安的旅遊景點之一。古時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圍數千丈,高數百丈,寨形如蓮瓣,故名蓮花山。原寨有十八門,除東、南、西、北門外,還有小東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望天門、長土門(長坎門)、太陽門(太乙門)和西門灣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良城
  • 又名:大良坪
  • 位置: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小井鄉境內
  • 類別:廣安的旅遊景點之一
大良城,軍家要塞,巍巍城門,浴血絞殺,

大良城

大良城海拔高度429米,相對高度達100米。它是宋端平二年(1235),廣安軍治回響四川制置宣撫史余玠為抵禦蒙軍將軍治地遷至山寨占據制高點的號召而修建的。城的四周有護衛的小城和寨堡,東有大岩寨、曾家寨,近東門處還有聳立陡峭的“對山”,對山有九曲連環洞,幾個入口進入以後可以互通,遺憾的是在80年代有滑坡,這九曲連環洞再也進不去了,南有太平寨,西有雙魚城,北有號稱“一峰插天”的小良城,小良城可以監視並鉗守渠江,為大良城的天然屏障。從西、從北,大良城可控制渠江水路,從北、從南可控制廣安通向大竹的陸路,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塞之地。僅在1258年至1275年短短的17年裡,此地就曾在宋蒙兩軍之間拚死爭奪,幾番輪迴,最後重陷入元。此後至民國軍閥混戰的700餘年間,這裡又多次首當其衝地上演了一幕幕的金戈鐵馬、飛沙走石。

軍家要塞

據查史:大良城始築於唐,成於宋,名於南宋末年。時元人南下,四川統冶者倡軍(州)、縣遷山寨,以抵禦元軍。淳佑三年(1245),廣安軍治均遷往大良城,鉗川東之西,成為川北重鎮。寶佑六年(1258),元軍至大良城下,宋將蒲元圭降;景定二年(1261),宋收復大良;景定四年(1263),又為元軍所克;鹹淳二年(1266),再為宋軍收復,改廣安軍為寧西軍;德佑元年(1275),終為元軍所陷。渠州路軍的總帥府設於大良城,後遷濃洄鎮(廣安區)。宋元時,大良設軍、府長達三十二年。張獻忠洗四川,大良城亦為堅固城堡。解放前,川一軍師長鄭啟和鎮廣安,曾在大良城建兵工廠。華鎣山地下游擊隊在四方山、觀閣活動期間,大良城是秘密據點。雖歷史已經遠去,石壁上模糊的槍眼卻是永恆的記憶。
13世紀中葉,整個歐亞大陸都在蒙古軍隊的鐵蹄下顫抖。興盛於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的蒙古帝國,其剽悍的騎兵向西越過伏爾加河、多瑙河,向西南越過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向南越過黃河。1251年蒙哥繼任蒙古帝國大汗後,決心將“上帝之鞭”揮向兩個更遠處:跨過非洲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和亞洲最長的河流長江。空前遼闊的疆域,空前巨大的財富,空前強大的軍隊,激發著蒙古軍隊中上至最高統帥、下至普通士兵的空前蓬勃的征服欲望。“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們的牧馬之地。”成吉思汗的這句豪言壯語,眼看就要在他的子孫手中成為現實。
作為突破長江天險,繼而征服長江以南廣袤大地的重要戰略舉措,1258年4月,蒙哥親率精兵4萬沿金牛道南下進攻四川。然而,在南宋王朝派駐四川的最高軍政首腦余玠構築的方山城堡防禦體系面前,蒙哥命喪釣魚城下。而與釣魚城、南充青居城、蒼溪太獲城互為犄角、且為釣魚城的前哨堡壘的大良城,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抗擊蒙軍的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堅不可摧的方山城堡防禦體系,英勇卓絕的川人抵禦外來侵略者的壯舉,粉碎了蒙軍主力從川東穿出三峽,迂迴進擊華中、華南的戰略企圖。
大良城,這樣一座充滿英雄主義的浩蕩之氣的要塞,這樣一座讓天下無敵的軍隊望而卻步的堡壘,必然有著撼人的故事和不朽的遺蹟。

巍巍城門

大良城遺址在廣安市以東40餘公里處,如今是小井鄉大良村所在地。大良城又名大良坪,它是屹立於渠江流域丘陵之上的一座狀如城堡的方山,海拔高度429米,四周陡峭的岩壁,高數十甚至上百米,儼然不可攀越的巍峨城牆。因城形如蓮瓣,當地人又稱之為蓮花山。
令人們感到新奇的是,它既不像它的姊妹城釣魚城那樣闢為正規景區,也不像當年與它齊名的苦竹寨那樣渺無人跡,而是坐落著一個有著800餘人的自然村。在這平坦的約1.5平方公里的方山頂上,阡陌縱橫,竹籬茅舍點綴其間。沿著山頂一條橫貫東南方向的鄉間公路行幾分鐘,進入了一條石板街巷。夾道的房屋是木結構的青瓦房,其檐柱窗壁呈原木的本色,保持著修建之初的原狀。繼續向東,很快便到了東門。
在大良古城如今僅存的11道城門中,東門最為雄偉,可我們只在它所坐落的山口處,看到門側的一堵斷牆。一株與城門同齡的黃桷樹,如當年南宋將士的化身,巍然屹立在斷牆頂上。城門在幾個月前被拆掉了。而就在距城門不到10米遠的石壁上,立於1980年的廣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良城城門題刻”碑赫然在目。
東門兩側絕壁如削,無需特別打磨便可雕刻字畫,加之東門是進出大良城的主要通道,因此這裡遺存著不少題刻及摩崖造像。明代的那則《都察院禁止早婚告示》,便鐫刻在這裡,內容為“男婚年至一十五六歲以上方許迎娶,違者,父史重責枷號。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責。萬曆元年十一月吉(日)分巡道刻石。”
據史料記載,大良城始築於唐代。1245年,為抵禦蒙軍,廣安軍(今四川廣安)遷於此地,鉗川東之西,成為川北重鎮、拱衛巴蜀的屏障。如今,只有殘破的城牆和冰冷的石碑,無言地印證著當年的鐵馬金戈、鼓角錚鳴。
大良城原有18道城門,現存11道,東門與北門間有一條約0.5公里的石板路相通。途中,要經過一口面積約10餘畝的大堰塘。據介紹,這是當年大良城軍民飲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守城軍民對這口堰塘的修建不敢有絲毫馬虎。這堰塘的堤壩完全用條狀大青石壘砌,且嵌合得清絲嚴縫,不會滲漏更不會潰堤。這口堰塘之水,保證守城軍民生活、戰鬥了32年(其間有6年大良城為蒙軍占據);如今,它又為800多名大良村村民在此安居樂業提供了保障。這一處至今仍有實用性的遺蹟,保存得完好。
還未看到北門門洞,便看到門樓上一棵孓然而立的黃桷樹,與東門的情形完全一樣。後來我們在南門看到的也是這樣,不多不少,就只有一棵。這不由令人猜想,當年築城時在牆頂種下的這些黃桷樹,是不是為了給鏖戰得暈頭轉向的士兵指示城門的方向,或者是寄託著築城者的美好願望:願這城門如萬古長青的黃桷樹般永不消亡。
北門仍然是宋代開始流行的圓拱形制式門,兩拱的城門的拱頂垮塌出一個天窗。站在陰暗潮濕的門洞裡,向外望去,是隔著深溝大壑的小良城(大良城的衛星城),向上看去,垂懸著枯藤衰草的“天窗”透進一方無際的藍天。此情此景,令人頓生萬物易老、宇宙永恆的滄桑之感。
北門外,一條狹窄的山道朝深溝急轉直下,山道的兩旁是陡峭的“城牆”。與東門外相對平緩的地勢相比,北門外更不容易展開兵力,進攻者的火炮也無法直接瞄準北門轟擊,再加上對面小良城的友軍可從背後打擊攻城者,因此,北門應該是大良城最易守難攻的一道城門。
大良城的西門外的地形以緩坡為主,有的地方雖有斷壁懸崖,但相對高度不夠,純粹依賴天然屏障不足以進行成功的防禦。因此,築城者將中國古代獨創的城池制式——瓮城,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瓮城套瓮城再套瓮城。我們看到,除了西門,還有小西門、長庚門、太陽門及西門灣門。重重城門皆構築在相對險要之處,即使一門被突破,進攻者也不能長驅直入。不但如此,一旦防禦者組織反擊,狹窄的城門又令進攻者不能迅速撤退,防禦者正好關門打狗。
但是,作為主城門的西門並沒有因為瓮城門的存在而降低修築標準,恰恰相反,它不但比瓮城門高大厚實,其門內門外林木茂密。我們站在門外100多米處的山灣仰望西門,只見樹林不見城門。隱蔽,也是防禦的有效手段之一。
西門外的石壁上,有一塊被風雨剝蝕嚴重的、刻於清嘉慶十四年的“安漢保障”碑,記載著“大良城寨白蓮亂紀事”及城門維修諸事。
西門經過歷朝的多次修葺。這恰恰說明大良城自古是軍事要地。除了南宋末期宋蒙兩軍在此絞殺32年外,明末清初張獻忠血洗四川時,大良城也是當地軍民固守的堡壘,而解放前川軍的一名姓鄭的師長,也曾在這裡戒備森嚴地修建了一座秘密軍工廠,中共華鎣地下游擊隊在廣安活動期間,這裡也曾是游擊隊員的秘密據點。
南門是保存得最完整、也是最險峻的一道城門。它的一側依垂直的絕壁,一側是萬丈深淵,門外的道路是在那垂直的絕壁上挖鑿出來的。令人驚嘆的是,這么一處望而生畏的險關,居然在距它數十米處還有一道城門,從而使兩道城門之間的崎嶇山道成為一座蛇形的瓮城。可以想像,一旦攻城者陷入這樣的瓮城之中,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後來我查閱史料得知,大良城南門的瓮城,在當初就被奉為四川方山城堡防禦體系的經典。

浴血絞殺

如銅壁鐵牆般的大良城,應該確保一方平安、免遭蒙古鐵騎的蹂躪了。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大良城抗擊蒙軍的32年期間兩度被攻陷,其中一次是緣於守城統帥蒲元圭面對蒙哥親率的大軍未戰先怯,打開城門投降;另一次是中了蒙軍的類似特洛伊木馬的奸計,蒙軍以一名南宋降將帶領蒙軍扮作南宋軍隊的送糧隊伍,騙過了守城統帥權汝輯,從而使大良城再度落入蒙軍之手。
大良城兩度失陷又兩度被克復,還有32年間的無數次浴血攻防戰,無疑使大良城的山山水水灑滿殷紅的鮮血,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磚瓦下面,都埋葬著累累白骨。其中最為慘烈的戰事,是發生在1266年的永載史冊的宋軍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收復大良城之戰。這年冬天,宋軍都統史火召、王立率死士50人,乘元軍守將酒酣熟睡之際,先由王立偽裝成蒙軍傳令官,孤身一騎衝進大良城。他騙開城門後,隱匿於門外的50死士舉火執刀沖入城內,在震天的吶喊聲中大戰蒙軍。數十倍於宋軍人數的蒙軍竟然倉皇潰逃,大良城重新回到宋軍手中。此役將大良城收復後,宋軍乘勝將川東另外幾處重要方山城堡收復,從而阻斷了蒙軍妄圖繞過重慶東出四川、一舉直搗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通道。大良城這一場以一當十、令蒙軍聞風喪膽的戰役,足足令南宋王朝又殘存了13年。
如今大良城除了城門、水塘、碑刻等遺蹟外,有一處田壟上還有兩座當年掘地而成的火藥庫。這兩座火藥庫乍一看是一口水井,俯身探頭細看,其口小肚大,狀如酒罈,大如川北地區的紅苕窖。其“窖”壁全部用大青石壘砌,一來加固,二來防止滲水。如果炮彈不是直接命中洞口,實難摧毀。這兩座火藥庫距位於城牆上的炮台不到100米遠,由此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戰事激烈異常,危險的火藥庫絕不會如此 就近設定。
佇立著的大良城城樓,面對暮色蒼茫。俯瞰大地,周邊低矮的山巒如蒙軍穹頂的營帳,在夜幕里漸漸消失;凝視著足下,殘陽的餘暉透過老樹枯藤的空隙,把斑斑血色灑在殘破的城牆上。此刻,一座座城門在人們眼前幻化為一尊尊巨大的墓碑,在它們下面,埋葬著民族間的掠奪與戰爭,安息著近千年來為和平、自由英勇獻身的忠魂。
巍巍門洞巍巍門洞
瓮城門和南門瓮城門和南門
大良城
大良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