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南麓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大興安嶺南麓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三省區,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安嶺南麓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 時間:2011-2020
規劃介紹,基本情況,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特殊困難,發展機遇,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空間結構,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活條件,開發,公共服務,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一體化建設,

規劃介紹

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三省區,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大興安嶺南麓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與《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國開發〔2011〕7號)等相關重要檔案精神,結合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實際,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區域範圍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三省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市區旗(以下簡稱片區縣)19個,其他市(區)3個,共22個。區域內有1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個老區縣、2個邊境市(旗)、15個牧業和半農半牧業縣(旗)。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明確了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體現了差異性扶貧政策特徵,是指導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自然條件

規劃區域國土總面積為14.5萬平方公里,地處大興安嶺中段和相連的松嫩平原西北部,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為主。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0°C年積溫2300-3461度,無霜期101-190天,冬季嚴寒漫長,年均降水量275-532毫米。嫩江及其支流阿倫河、烏裕爾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與呼蘭河及其支流通肯河等流經本區,匯入松花江。森林覆蓋率15.7%。片區內土地資源豐富,有耕地449.9萬公頃、草場286.5萬公頃。鉛鋅鋁、石油等礦產資源有一定儲量。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末,總人口833.3萬人,其中鄉村人口563.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11.4萬人。有蒙古族、滿族等6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達斡爾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等3個人口較少民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388.8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406.7元,分別是2001年的4.2倍和3.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02.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908.5元,分別是2001年的2.8倍和3.6倍;2010年糧食產量1711.7萬噸;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7:25:38調整為30:37:33;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28.7%提升到34.1%。長白、白阿、濱洲和平齊、齊北等鐵路,琿烏、綏滿等國家高速公路貫穿本區域,分布有烏蘭浩特、阿爾山、齊齊哈爾等機場。
2001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95.8%提高到99.2%,青壯年文盲率從12.1‰下降到4.4‰,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6.1年增加到7.9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為53.7人,農技推廣服務能力逐步增強。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94.8%的村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8%。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67.3萬人。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特殊困難

農田水利等設施薄弱,農業支撐體系乏力。水利建設滯後,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骨幹水利工程不足,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基本農田中有效灌溉面積占比僅為31.3%,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低。農田低壓電網普遍缺乏,電力設施支撐農田水利化的能力不足。農機具與規模化生產要求不配套。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農業保險滯後。
土地退化明顯,自然災害頻發。人均耕地面積較多,但積溫不足,無霜期短,降雨量偏少,土地生產力不高。土地沙化面積達20383.7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14.1%。耕地鹽鹼化面積達86.1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9.1%。平原地區黑土層變薄,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質量下降。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土壤沙化退化。自然災害嚴重,旱災、風災突出,雪災、冰雹、霜凍、洪澇和沙塵暴等多發。
農戶收入來源單一,增收困難。農戶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市場意識淡薄。外出務工人員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僅為21.5%,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6個百分點。農戶以傳統農牧業生產為主,經營性收入增長乏力。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6%;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的農村人口有67.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2%。有18.4%的農戶存在飲水困難。38.5%的農村人口尚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醫療衛生條件差,社會保障水平低。
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活力不足。國有經濟比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化程度低,民間投資乏力。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城鎮化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城市吸引投資能力弱,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新增就業機會少。制約區域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發展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區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國家就東北地區建設現代農業、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及促進內蒙古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制定實施了專門政策措施,為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哈大齊工業走廊和長吉圖經濟區的加快發展為區域發展營造了良好區域環境;國家推進東北地區建設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為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東北亞區域合作、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重大意義

加快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區域發展步伐,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致富,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利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目標;有利於提高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利於民族團結進步和邊境地區繁榮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安全;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充分利用國家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有利條件,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夯實區域發展基礎;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增強內生髮展能力;著力推進轉移就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民生改善;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可持續發展,努力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深入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實現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成長質量,改善人與自然關係。
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開放相結合。把深化改革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現代農業發展相關領域先行先試。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不同層次區域合作,增強發展活力,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市場活力,開發利用特色優勢資源,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更加注重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突破發展瓶頸,解決特殊困難,大力促進各種資源向最困難的地區、最貧困的人口傾斜。
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廣泛動員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大力支持片區加快發展。廣大幹部民眾是推進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戰略定位

重要商品糧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立足土地資源優勢,強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礎條件,提高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大力發展畜牧業,推進畜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
風能利用與煤炭深加工基地。利用風能資源優勢,有序推進風力發電,強化就地利用與轉化,提高電網接納水平。發揮區位優勢,有效利用周邊煤炭資源,創新資源利用合作方式,最佳化水、煤配置,建設新型煤炭深加工基地,培育支柱產業和經濟成長點。
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利用森林、濕地、草原、地熱等旅遊資源,結合區域獨特的氣候環境和民族風情,大力發展觀光游、休閒遊和科考游,延伸旅遊產業鏈條,開展跨境旅遊合作,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努力壯大旅遊產業。
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發揚各民族和睦共處優良傳統,大力繁榮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切實增進各族人民福祉,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發展目標

到2015年,現代農業、能源和礦產資源深加工業、旅遊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交通和水利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鹽鹼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取得進展,土地退化趨勢有效緩解;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半。
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生態建設取得突出成績,人與自然關係更加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總量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基本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專欄1 主要發展指標(略)

空間布局

功能分區

根據資源環境條件,按照集聚發展、點狀開發的原則,劃分為重點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
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地市級城市、縣城等重點城鎮和單獨設立的重要產業集聚區域。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人口集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逐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以農牧業生產空間和農牧區聚居空間為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牧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濕地以及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組成的各級各類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遊、種養殖業和必要的科學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有序推進人口轉移和異地安置,逐步減少人類活動。

空間結構

依託鐵路、高速公路等綜合運輸通道,加快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發展,提升輻射帶動功能,推進與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融合發展,加強與長吉圖經濟區、遼中南經濟區等國家重點經濟區的經濟聯繫,充分發揮長春、哈爾濱與齊齊哈爾、大慶等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擴大對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的開放與合作,構建"兩中心四走廊"經濟發展格局,形成布局合理、聯繫緊密、特色突出、城鎮體系完善的空間結構。
專欄2 "兩中心四走廊"空間結構
"兩中心":烏蘭浩特市、白城市。
"四走廊":
1.長春-白城-烏蘭浩特-阿爾山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琿春-烏蘭浩特(G12)和長白鐵路、白阿鐵路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礦產資源加工業、機械製造業、商貿物流業、旅遊業。
2.哈爾濱-大慶-林甸-齊齊哈爾-富裕、龍江、甘南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綏芬河-滿洲里(G10)和濱州鐵路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機械製造業、商貿物流業。
3.哈爾濱-蘭西-青岡-明水-拜泉-克東-黑河經濟走廊。以國道G202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輕工業、生物醫藥、商貿物流業。
4.通遼-通榆、科爾沁右翼中旗-白城、烏蘭浩特-泰來、扎賚特旗-齊齊哈爾-富裕-嫩江經濟走廊。以國道G111和平齊、齊北鐵路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能源化工和礦產資源加工業、機械製造業。
圖1 空間結構示意圖(略)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重點建設烏蘭浩特、白城兩個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間,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推進協同發展,促進人口與產業集聚,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3 中心城市
烏蘭浩特市。重點發展煤炭和有色金屬深加工、新能源、建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產業,建成煤炭和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白城市。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新能源、裝備製造、商貿物流等產業,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吉林西部中心城市。
重點城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鎮空間,完善城鎮功能,提高人口和發展要素集聚能力,帶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當地民眾增收。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鎮道路、供水、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公共運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原則,加強區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

交通運輸主通道。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國家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國道和重要鐵路改造升級。規劃建設"兩橫三縱"交通運輸主通道。推進白城等機場建設。形成融貫哈大齊工業走廊,溝通長吉圖經濟區、遼中南經濟區,外聯蒙古、俄羅斯的交通運輸主通道。
專欄4 "兩橫三縱"交通運輸主通道
"兩橫":
1.大慶-齊齊哈爾-阿榮旗通道。實施國道G301(滿洲里-綏芬河)線林甸段、甘南段升級改造。
2.大安-白城-烏蘭浩特-阿爾山通道。實施烏蘭浩特-阿爾山公路升級改造。實施長春-白城鐵路、白阿鐵路白城-烏蘭浩特段鐵路擴能改造,規劃建設阿爾山-松貝爾鐵路。
"三縱":
1.黑河-克東-蘭西-哈爾濱通道。建設國家高速公路G1211哈爾濱-北安段。
2.訥河-富裕-白城-通遼通道。規劃建設泰來-白城-通榆高等級公路,實施國道G111(北京-加格達奇)線科右中旗-哈根廟段升級改造。規劃實施訥河-齊齊哈爾-白城-雙遼鐵路擴能改造。
3.扎蘭屯-烏蘭浩特-科右中旗通道。建設國家高速公路二連浩特-廣州聯絡線(G5511)新林北-科右中旗段,規劃研究烏蘭浩特-江橋鐵路。
圖2 交通運輸主通道示意圖(略)
區域內交通網路。加強與國家公路、鐵路網規劃和建設銜接,加快省道、專支線鐵路及主通道聯絡線規劃與建設。重點推進通縣及縣際公路建設,提高技術等級和網路化程度。完善烏蘭浩特、白城等交通節點運輸功能。有序推進嫩江等航道整治和港口等配套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和行政村通班車工程,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形成布局完善、乾支結合、結構合理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專欄5 交通建設重點
鐵路。規劃建設扎蘭屯-阿榮旗鐵路、伊爾施-諾門罕、長春-太平川-白音胡碩-霍林河鐵路;白阿鐵路阿爾山-芒罕屯段、烏蘭浩特-白城-通遼、齊齊哈爾-富裕、通遼-大安-讓湖路鐵路擴能改造。規劃研究大安-綏化、蘭西-北安鐵路。
公路和橋樑。科右前旗-杜拉爾、突泉-洮南、突泉-霍林郭勒、江橋-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通遼界、省道303線臨點-寶格達山、阿力得爾-後查乾、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白城-泰來、通榆-科右中旗、大安-民意、舍力-海坨、通榆-向海-查乾浩特-莫莫格-青岡、碾子山-齊齊哈爾、富裕-甘南、青岡-明水-林甸-富裕、林甸-拜泉、蘭西-安達、望奎-四方台、克山-拜泉-蘭西-安達、克東-海倫、龍江-齊齊哈爾-查哈陽、富拉爾基-龍江等公路。建設大安嫩江大橋和老舊橋改造。
航運。嫩江等航道整治。升級改造大安港,適時建設龍江、甘南、富裕、蘭西等貨運碼頭和音河等庫區客運碼頭。
機場。改擴建烏蘭浩特機場,新建白城機場,研究建設泰來通勤機場。

水利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適度開發地下水。進一步加強中國東北區域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設,提高作業效率和能力。實施流域綜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資源聯合開發與調度,加強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分配工農業用水、城鄉用水,降低農業用水成本。嚴格區域、城市以及重大項目等規劃建設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取水許可管理,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嚴格入河排污口審批和管理,建立健全省界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監測管理機制。深化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堅持合理開發與最佳化配置、節約利用與有效保護相結合,重點推進"引嫩入白"等重大引水工程建設和"尼爾基引嫩"工程擴建,推進"引綽濟遼"引水工程建設,加快文得根、花園等水庫建設的前期工作並適時開工建設,有效緩解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強化農田水利建設,科學布局抗旱水源井,加強完善農田水利工程及電力供應等配套設施。加強嫩江及其支流等綜合治理,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抗旱防洪工程設施,切實提高城鎮和農牧區抗旱防洪能力。
加強節水設施建設。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節水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因地制宜推廣噴灌、滴灌、管道輸水等節水措施。穩步推進節水增糧工程建設、牧區飼草料基地節水灌溉。積極建設循環用水系統,加快對重點企業的節水改造,鼓勵利用再生水。
專欄6 水利建設重點
重點水庫。深入開展文得根、烏布林、耿家屯、花園等列入全國大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的水庫前期工作並實施。
引提水工程。開展引嫩入白二期、引綽濟遼、分洪入向、大小額木特河、蛟流河水資源調配等引提水工程前期工作。實施玉崗、黑嘴子、呼蘭河徐堡橡膠壩等城鎮和農業灌溉供水工程,哈拉海、明水西部、東升水庫引水入城等濕地補水工程。
江河治理。實施嫩江、綽爾河、洮兒河、霍林河、新開河、烏力吉牧仁河、雅魯河、諾敏河、音河、阿倫河、烏裕爾河、呼蘭河、肇蘭新河等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江河的綜合治理。
重點灌區改造建設。實施洮兒河、綽勒、察爾森、歸流河、蛟流河、霍林河、保全沼、文得根、老母山、耿家屯、大安、鎮賚、洮南、洮北、龍海、音河、查哈陽、四間房、托力河、大興、衛星、泥河、長崗、花園、富南、林甸、寧姜等灌區改造工程。

能源

加強能源供應能力建設。科學合理布局電源點建設,最佳化火電,積極穩妥發展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根據電網接納能力和就地轉化水平,有序推進風電場建設。加快石油、天然氣等勘探開發與綜合利用,合理安排煤制氣生產。
推進電網和油氣管道建設。加強大型風電基地電網外送通道建設。提高火電輸出通道接納風電外送能力。推進輸變電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促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推進智慧型電網、微網和區域網路建設,提高電網輸送和消納能力、供電質量。有序推進煤制氣、石油、天然氣管網建設,提高輸送能力。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城鄉用電同價。加強農田低壓電網和變電設施建設,提高電網應對旱災和保障糧食生產的能力。推進綠色能源示範縣項目建設,積極推廣戶用太陽能、節能灶、沼氣使用,鼓勵發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解決戶用炊事及取暖用能,提高農村清潔能源普及率。
專欄7 能源建設重點
電網建設。建設烏蘭浩特、通榆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烏蘭浩特、右烏、西哲里木、阿爾山、科右前旗、德伯斯、牤牛海、洮北、烏阿、泰來、龍江、拜泉、甘南、富裕、克東、蘭西、青岡、明水、望奎、林甸等220千伏輸變電工程。
能源管道建設。適時研究建設烏蘭浩特-長春-吉林、呼倫貝爾-烏蘭浩特-瀋陽煤制氣幹線管網,建設松原-白城等天然氣長輸管道和配套設施。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現代通信網路建設。積極推進城鄉寬頻、固定通信、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等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傳
輸能力和覆蓋率。加快信息網路寬頻化升級,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實現行政村寬頻普遍服務,加強對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遊景區的信號覆蓋。積極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務。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不斷延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信息服務,大力發展和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公共服務能力。大力普及推廣城鎮和農村電子商務,提高網上交易、信用監管、結算支付和現代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和減災救災等民生領域信息化。建立覆蓋農牧區鄉鎮的信息綜合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網路保障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通信能力和網路信息監測、預警、管控能力。

城鎮基礎設施

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建設便捷通暢的城鎮道路系統,實現城際、城鄉間互聯互通,改善城市公交和城鄉客運基礎條件。完善城鎮集中供熱、供氣管網等公用設施。加快城鎮供排水管網改造和中水管網建設,完善公共建築和住宅小區節水配套設施,大力普及生活節水器具。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園林綠化,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城鎮綠化。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加強城鎮防災減災設施和重點城鎮防洪安全工程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城鎮。

產業發展

依託資源優勢,堅持市場導向,加快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工業、服務業,培育壯大特色突出、競爭力較強、生態環境友好的支柱產業,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區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農業
種植業。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要求,加快改造傳統種植業,穩定增加糧食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玉米生產,穩定提高水稻生產能力,努力挖掘大豆單產潛力,有序推進馬鈴薯及雜糧雜豆生產。綜合運用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根據市場需要,積極發展葵花、亞麻、蓖麻、甜葉菊、中草藥及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促進農村多種經營。
畜牧業。加大草場改良力度,發展人工種草,提高牧草產出水平。充分利用飼草資源及豐富的秸稈資源,開發新型飼草飼料,大力發展肉牛、肉羊、奶牛等生態畜牧業。積極發展豬、雞等畜禽產業和鹿、野豬等特色養殖業。加大草原紅牛、東北民豬等地方優良品種保護和利用力度,適當引進優良品種,加快雜交改良和品種培育。積極推進畜牧業規模化經營,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加強疫病防控。
農牧業科技。強化設施農業生產、推廣農牧業科技,因地制宜推廣良種、平衡施肥、深松整地、膜下滴灌、舍飼圈養等農業實用適用技術。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進農技推廣手段,綜合運用網路、廣播、電視多種手段及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授課等多種方式,加強農牧業技術指導,提高科技貢獻率。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型農業和智慧型糧庫,積極推進種養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加工和糧食流通信息化。
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動物防疫、農產品質量檢測認證、農業環境監測、農機安全監理等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和完善基層服務網路,完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提高農技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推動綠色和有機產品認證。
農業市場體系。完善以國有糧食企業為主渠道,市場主體多元化的糧食購銷服務網路。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業生產
資料市場建設。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倉儲、物流設施。依託已有基礎,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交易市場和農產品集散中心。改善商品糧基地糧食倉儲設施條件,減少糧食儲存環節損失。加強農村集貿市場、農家店建設。開展"農批零對接"、"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打造流通鏈條。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直銷店、連鎖店,積極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交易,開闢特色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
專欄8 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商品糧基地。烏蘭浩特、突泉、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大安、鎮賚、通榆、洮北、洮南、甘南、龍江、拜泉、富裕、克東、泰來、林甸、明水、青岡、望奎、蘭西等。
雜糧雜豆種植基地。突泉、扎賚特旗、科右前旗、鎮賚、通榆、洮南、洮北、明水、青岡、蘭西、甘南、林甸、泰來、富裕、龍江、大安等。
馬鈴薯種植基地。阿爾山、扎賚特旗、科右前旗、洮北、洮南、通榆、克東、拜泉、明水、甘南、望奎、富裕、林甸、龍江等。
葵花種植基地。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通榆、甘南、克東、蘭西、洮南、洮北等。
紅辣椒種植基地。扎賚特旗、突泉、科右前旗、洮南、洮北、蘭西等。
蓖麻、亞麻種植基地。洮南、通榆、蘭西等。
萬壽菊、甜葉菊種植基地。扎賚特旗、青岡、蘭西、明水、克東、望奎等。
白瓜子、打瓜子種植基地。科右中旗、突泉、鎮賚、通榆、甘南等。
中草藥種植基地。突泉、扎賚特旗、阿爾山、科右前旗、洮北、洮南、甘南等。
奶牛等畜禽養殖基地。烏蘭浩特、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賚特旗、突泉、洮北、洮南、鎮賚、大安、通榆、富裕、青岡、泰來、甘南、龍江、克東、望奎、蘭西等。
工業
農產品加工。壯大農畜產品加工業。加大大豆、葵花籽、馬鈴薯等產品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綜合效益。整合現有畜禽加工企業,積極推進細分割和深加工。做優做強乳品等加工產業,大力發展嬰兒配方奶粉和原料奶粉生產,加快優酪乳、乳酪、乳珍、奶油等產品開發。引進和培育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產品開發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煤炭深加工與清潔載能產業。充分發揮水煤組合優勢,以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科右中旗百吉納工業園區、白城工業園區等為重點,適度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積極推進有色金屬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大力發展清潔載能產業,開展有色金屬深加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裝備製造業。發展以汽車和重型機械零部件、農業機械、石油機械等為重點的裝備製造業。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加強上下游產業配套和企業技術升級和改造。
旅遊業
重點景區和線路。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濕地公園為依託,以阿爾山、科爾沁草原和向海、扎龍濕地為重點,在保護區域整體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度假休閒、民俗風情、濕地科考和紅色文化等主題旅遊,加強與呼倫貝爾、黑河等區域外旅遊線路的連結和跨省區、跨境旅遊協作,著力構建四大旅遊組團。
專欄9 旅遊組團
阿爾山休閒觀光旅遊組團。以阿爾山市為中心,包括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阿爾山地質公園、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阿爾山療養院礦泉群等景區。
濕地科考旅遊組團。以阿爾山、白城齊齊哈爾大慶為依託,包括圖牧吉、科爾沁、白狼、扎龍、向海、莫莫格等濕地和林甸濕地溫泉等景區。
民俗風情旅遊組團。以烏蘭浩特、白城為中心,包括成吉思汗廟、葛根廟、通榆墨寶園、富裕老窖酒廠博物館、青岡滿族民俗風情園、烏蘭毛都草原等景區。
紅色旅遊組團。以烏蘭浩特、齊齊哈爾、綏化為依託,包括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五一會址、阿爾山日軍侵華軍用機場遺蹟、侵華日軍遺址群、泰來縣江橋抗戰紀念地、望奎縣林楓紀念館等景區。
提升旅遊服務能力。以阿爾山市為區域旅遊對外形象視窗,提升烏蘭浩特、白城等城市旅遊服務功能,增強景區旅遊接待能力。加強旅遊景區對內對外交通聯結,積極推進精品旅遊線路交通建設,改善旅遊交通條件,構建安全、快捷、舒適的核心旅遊線路。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設施。規劃建設一批旅遊汽車營地。加強旅遊宣傳、旅遊接洽,導遊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建設。開發多元化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森林旅遊、養生旅遊、戶外運動、康體健身等項目,培育地方特色旅遊品牌,重點開發地域特色突出的土特產品、工藝品、文化製品等旅遊商品,有效增強旅遊產業的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帶動民眾就業和增收。
服務業
物流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片區周邊地市級城市為支撐,重點完善運輸場站、倉儲和信息網路服務等物流配套設施,加強物流中心建設,大力建設現代物流體系。積極發展專業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物流企業。發展適合大農戶的糧食倉儲物流模式和技術,積極支持"糧食銀行"等新型糧食倉儲流通模式發展。
商貿服務業。加快構建布局科學、業態多元、運行規範、管理有序、特色突出的商貿服務體系。完善批發零售市場、農村集貿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體系。建設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再生資源市場。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服務,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商品配送和村屯連鎖經營。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推進區域性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引導住宿餐飲業加快發展。
金融服務業。完善城鄉金融服務體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重點增加農村金融網點,穩步推進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建設,完善針對農村的金融產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能力。開展農村保險和貸款擔保業務。高技術服務業。圍繞經濟發展重點領域,重點加強關鍵技術、設備和產品的研發,改善科研條件,加大研發力度,完善推廣體系,加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按照科技信息進社區、進村莊要求,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和醫療等信息綜合運用和資源共享,大力推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
產業園區建設與產業協作發展
產業園區建設。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建設,科學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大力推進園區整合發展。加強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完善園區服務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適當擴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產業協作發展。促進區域內外的資源開發和產業協作,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和產業協作機制,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特色突出、資源共享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承接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遼中南經濟區及周邊大城市相關產業轉移。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支持區域內外企業及地方政府採取多種形式共建產業園區,推進跨省跨區域產業合作。
產業化扶貧
扶持扶貧特色產業。立足資源特點、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重點支持糧食、畜禽和果蔬等覆蓋面大、帶動力強、比較優勢突出、扶貧優勢明顯的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二三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按照產業化扶貧要求,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扶貧龍頭企業、小微企業等能夠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產業組織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積極參與產業化全過程並分享收益,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形成穩定利益關係,實現共同發展。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對接。鼓勵企業在本區域建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支持企業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項目中入股,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生活條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城鎮布局,加快小城鎮與村莊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不斷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
小城鎮與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商貿流通、農產品加工、民族文化、旅遊度假等特色小城鎮,支持一批交通區位優、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發展成為中心鎮。加大小城鎮道路、電力、供水、供氣、綠化、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適度集中。
專欄10 重點建設小城鎮
商貿流通。察爾森、索倫、額爾格圖、六戶、新林、胡爾勒、坦途、嶺下、安廣、舍力、林海、福順、瞻榆、三道、平陽、大興、景星、富路、玉崗、榆林、興仁、中和、火箭、紅旗、到保。
加工製造。歸流河、高力板、東杜爾基、巴彥高勒、努文木仁、大石寨、五棵樹、兩家子、平安、萬寶、興隆山、長春、東陽、湯池、塔哈、千豐、遠大、永興、先鋒、花園。
民族文化。吐列毛都、葛根廟、滿洲屯、德順、胡力吐、塔哈、禎祥、小懷、塔子城、克利、寧姜、登科、五家子、寶泉、崇德、聚寶。
旅遊度假。五岔溝、白狼、天池、代欽塔拉、大屯、月亮泡、新平安、大崗子、青山、那金、向海、興十四、江橋、龍興、龍安橋、平山、通達、衛星、鶴鳴湖。
村莊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在堅持村民自願的原則下,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並免費為村民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並提供建設指導。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交通沿線的人口聚集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中心村。
整村推進。科學編制貧困村整村推進規劃。加大專項扶貧投入,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圍繞改善生計,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村整體脫貧致富。
農業生產條件
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強現有灌區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農田電、井配套,逐步擴大灌溉面積,提高耕地灌溉保證率。加大抗旱水源井建設和管理力度,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加強農村生產用電保障,加快推進農村抗旱水源井"柴改電"。
土地整治與中低產田改造。推進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鹽鹼地和土地沙化治理。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機質提升等工程,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村生活條件
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重點解決貧困農戶住房困難問題。加大國有農場、林場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強村內道路和田間道路建設,逐步實現村內道路硬化。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吸引社會資金和農民投資開展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推廣集中供水模式,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工程管理方式。積極推廣套用節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加強技術服務。加強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分類減量和無害化處理,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綠化、美化村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專欄11 農村危房改造
D級危房翻建,C級危房修繕加固,戶均面積40-60平方米。對於扶貧對象,專項扶貧資金還可給予適當補助。

開發

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服務。大力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深入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就業促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調整就業結構。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強物流、商貿、旅遊、家庭服務等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最佳化城鄉就業結構,有序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大力促進勞動力季節性轉移就業和異地就業。
拓寬就業渠道。努力增加設施農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就業機會。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就業規模。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鼓勵本地企業優先招收貧困勞動力就業。將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遼中南經濟區及周邊城市作為轉移就業的重要目的地。積極推進國際勞務合作。
完善就業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支持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發展職業中介服務,建立信息網路平台,提供就業政策諮詢、職業介紹、創業指導、就業培訓、跟蹤服務、維權保障等一體化服務。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者、失業人員的就業工作,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就業服務。建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聯動機制,為勞動者靈活就業、流動就業或轉換工作崗位提供支持。健全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障機制並加強綜合服務。
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創業、就業培訓課程,支持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鼓勵企業以"企業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形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崗前培訓,加強轉崗培訓,實現穩定就業。鼓勵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對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農村貧困勞動力給予培訓補貼。繼續實施"陽光工程"等培訓工程,大力開展特色培訓,做大做強地方勞務品牌。對民族手工業、民族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開展培訓並落實補貼政策。
鄉土人才培養。通過項目、資金、培訓等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農村經紀人,支持優秀鄉土人才到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和發達地區接受培訓。鼓勵和支持鄉土人才創業興業,組建專業合作組織、協會、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示範基地。加快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信息員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和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等生產經營型人才。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開展技術培訓,使每戶農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開展種植、養殖、農機等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種植養殖水平,培養科技種植養殖能手和農機人才。支持各類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及培訓機構深入農村,示範推廣實用技術,鼓勵科技服務進村到戶。充分發揮遠程信息網路等現代化手段在實用技術培訓中的作用。
貧困家庭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農村貧困家庭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生活費補貼。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並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生活費補助。逐步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學生學費。對農村貧困家庭中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在校學生,在享受國家規定的補助政策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再給予適當補助。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推進"雨露計畫"改革試點。
專欄12 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和實用人才技術培訓
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助學。引導和鼓勵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繼續接受高、中等職業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組織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參加以取得初、中級從業資格證書為方向的就業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勞動力扶貧產業發展技能培訓。開展貧困農民各類實用技能培訓,扶持他們參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能力。
貧困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培養貧困村產業帶頭人引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能力和帶領當地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參與市場競爭、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公共服務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科技和社會保障等事業,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教育

統籌發展各類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集團化辦學的多種實現形式,支持與重點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緊密相關的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通過多種形式支持地方高校提升辦學水平,支持區域內高等院校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商貿物流等方面相關專業。推進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學,鞏固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加快繼續教育發展,促進特殊教育發展。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和資源共享。
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改善城鎮幼稚園辦學條件,優先利用閒置校舍新建和改擴建鄉鎮、村級幼稚園,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幼稚園。科學合理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切實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高普通高中學校的設施設備水平。著力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寄宿制學校住宿和食堂條件,對難以保障就近入學或實行寄宿制的學校優先提供校車服務。加大對農牧區遠程教育和信息化設施配備支持力度,加強數位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力量配備,加大在崗教師培訓力度,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特設崗位計畫。大力培養"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牧區執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步提高貧困邊遠地區教師待遇,對長期在鄉村學校工作的教師優先評定職稱。加快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實行縣(市、區)區域內城鄉中國小教師、校長交流制度。
健全國家教育資助制度。建立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入園給予資助。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高中階段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落實農牧區和林區、墾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免住宿費政策,逐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專項計畫"。鼓勵區域內外大中城市以及市、縣寄宿制高中接受貧困邊遠地區學生就學。支持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面向本區域定向招收農村學生。通過財政資助、助學貸款、社會幫扶等形式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高等教育。

醫療衛生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專業公共服務網路。加強婦幼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和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健康教育機構、中心血庫(儲血點)和急救機構建設,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監測和預防控制重大傳染病、碘缺乏及氟中毒等地方病、食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疾病和職業病。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村三級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每個縣(旗、市)重點辦好1-2所縣級醫院,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基本實現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落實基本藥物全部配備制度。加強藥品生產行銷管理,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支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放寬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的準入條件,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使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全科醫生,每個行政村有1名合格鄉村醫生,充實社區和鄉鎮醫院護士隊伍,保障基層醫生和護士合理待遇。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醫療衛生人員優先評定職稱。提高縣鄉兩級醫療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制度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為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發展三甲醫院與縣級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
改善婦幼保健與計畫生育服務水平。繼續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完善計畫生育服務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全面推進免費婚檢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落實孕前保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三級防治措施。實施孕前婦女和嬰幼兒營養計畫,對孕產婦補充葉酸,提倡母乳餵養,農村地區全面實施"降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將住院分娩納入新農合保障範圍。繼續推進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服務範圍。完善計畫生育家庭優先優惠政策體系,實行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和計畫生育特別扶助金動態調整。強化人口計生隊伍職業化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加強對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的服務和管理。

科技文化體育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圍繞發展需要,加大現代農業、新能源、清潔載能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加強推廣套用。鼓勵科研單位、科技人員深入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推廣合作,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構建公益性推廣服務、社會化創業服務、多元化信息金融服務"三位一體"相互促進農村科技服務新格局。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力度,建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激勵機制,選派農業科技人員或優秀大學畢業生到鄉村開展科技服務工作。繼續實施"星火計畫"和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加快科技扶貧示範村、示範戶建設。選派科技副縣(市)長和科技副鄉(鎮)長、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扶貧工作。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盟市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進一步完善縣、鄉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加強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實行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直播衛星戶戶通、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每個行政村有1個農家書屋。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大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促進體育事業發展。完善城鄉公共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扶持發展民間傳統體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健身項目,增強人民體質。

社會保障

完善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適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合理提高保障標準。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之間的銜接。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妥善解決企業下崗人員和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取暖等生活問題。
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和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穩定參保(合)率,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探索整合居民醫保與新農合的管理職能和經辦資源。充分發揮基本醫保、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公益慈善的協同互補作用。提高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擴大報銷範圍。逐步提高包括重性精神疾病以及大骨節病、碘缺乏、氟中毒、兒童急性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在內的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逐步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面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項目。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資助城鄉低保戶、五保戶、重度殘疾人以及城鄉低收入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其難以負擔的基本醫療自付費用給予補助。建立大病救助機制,對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的參合農民和大病患者給予更高水平醫療費用補助。
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推進和加強各級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加強縣、鄉鎮(街道)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在社區、行政村逐步設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加強城鄉各級福利院、敬老院、精神病院、救助管理站、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建設,建立廣泛覆蓋的社會福利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網路。全面發行社會保障卡並積極推進套用。

社會管理

提高各級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完善社區治理機構,加強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提升城鄉社區服務功能。繼續加強社會組織建設,促進社會組織規範發展,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實施購買服務,進一步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切實維護民眾合法利益。嚴格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安全監管監察,提高風險管理和危機處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和突發事件應急體系以及信息發布、輿論引導機制。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體化建設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公共服務一體化協調機制,統籌教育、衛生、就業與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規劃建設,方便民眾跨行政區就近就學、就醫和就業。完善針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解決就醫、住房、社會保障和子女入學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加強區域性救災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重大傳染性疾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和相互支援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