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北段“佳疙瘩群”變質岩系成因研究

大興安嶺北段“佳疙瘩群”變質岩系成因研究

《大興安嶺北段“佳疙瘩群”變質岩系成因研究》是依託吉林大學,由鄭常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安嶺北段“佳疙瘩群”變質岩系成因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鄭常青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額爾古納-興安地塊中強烈變質變形的岩石長期被認為是新元古代形成的佳疙瘩群變質岩系。隨著高精度測年技術的發展,發現佳疙瘩群變質岩系形成時代部分為前寒武紀,但大部分為古生代-早中生代。本項目依據大興安嶺北段佳疙瘩群變質岩系形成與演化的複雜特性,在野外巨觀地質調研與室內顯微岩相學研究基礎上,利用現代分析測試技術,進行岩石地球化學、礦物化學以及同位素年代學等研究,釐清佳疙瘩群中各類變質岩系的原岩建造-形成時代-構造背景-變質變形疊加改造過程;建立各類變質岩系原岩起始狀態-變質-變形熱事件演化序列;甄別與解析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型、早古生代副變質岩型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正變質岩型等佳疙瘩群變質岩系的成因;揭示大興安嶺北部佳疙瘩群各類變質岩系的形成與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構造屬性、區域構造格局、古生代期間地殼結構的耦合關係,為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分析提供重要的地質依據。

結題摘要

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額爾古納-興安地塊中強烈變質變形的“佳疙瘩群”變質岩系,其原岩建造主體包含兩部分:其一,出露於額爾古納八大關牧場“佳疙瘩群”是一套經歷了構造變質變形改造的正變質岩系,原岩為二長質-花崗閃長質-英雲閃長質燕山期侵入體,形成於晚三疊世—晚侏羅世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帶同碰撞-後碰撞構造演化過程中擠壓—伸展構造轉換機制下,在早白堊世德爾布乾斷裂帶強烈活動使其遭受了低角閃岩相變質作用並發生了變質變形。其二,分布於全勝林場、莫爾道嘎、佳疙瘩鎮一帶的“佳疙瘩群”變質岩系,原岩建造為陸源碎屑岩夾少量中-基性火山岩沉積建造,初步認為形成於島弧-活動大陸邊緣環境,與早古生代中國東北地區所處的古亞洲洋多期俯衝消減作用造成的匯聚構造背景相一致。研究區大部分“佳疙瘩群”變質岩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可能多數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夾少量火山岩的沉積地層變質變形的產物。中國東北地區並不存在大規模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僅有少量分布於額爾古納-興安地塊北緣、松嫩地塊東緣和佳木斯地塊,其形成時代均不早於新元古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