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龍門山波峰帶

大興安嶺—龍門山波峰帶

大興安嶺—龍門山波峰帶(GreatHinggan Longmenshan wave crest belt)是斜貫我國中部的外太平洋構造帶的一個主要分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安嶺—龍門山波峰帶
  • 外文名:GreatHinggan Longmenshan wave crest belt
  • 在東北:走向為北北東,
  • 大興安嶺:往東北穿過黑龍江
向西南轉為北東。,遙接西伯利亞東部的朱格朱爾山脈;向南南西穿過陰山接太行山和呂梁山,過渭河斷陷、斜穿秦嶺,到四川西部崛起為龍門山,穿過邛崍山和大雪山入雲南,經騰衝、龍陵一帶的北東向山地入緬甸。整帶被陰山、秦嶺等分成大興安嶺、山西、龍門山、雲南保山—潞西等波峰構造段。大興安嶺波峰段是在加里東和華力西不同時期的地槽褶皺帶的基礎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半地壘—半地塹地塊波浪構造,華力西花崗岩和中、新生代火山岩廣布;山西段是以太古宙雜岩為基礎的古元古代地槽褶皺帶,其上蓋有緩和褶皺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華力西晚期的印支運動及中、新生代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使其分裂為地壘—地塹式地塊波浪構造,其東部翹起為太行山,中帶斷陷為桑乾河和汾河的谷地,西部翹起為呂梁山;龍門山波峰段在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加里東褶皺帶上又發生泥盆紀到三疊紀的華力西晚期的印支褶皺,到中、新生代形成塊斷式波浪構造,把川西地塊和四川地塊分開,由四川石棉到雲南洱海是以前寒武紀變質岩為基底、古生界到三疊係為蓋層的緩褶帶,局部有古近紀、新近紀斷陷盆地;雲南的保山—潞西波峰段以早古生代褶皺為基底、緩褶的下古生界到三疊係為蓋層,其上局部發育有古近紀、新近紀斷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