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離開宮腔,侵犯結腸、直腸和肛管引起的疾病。其中直腸、乙狀結腸最容易受累,回盲部次之。病變常先累及漿膜層,後侵犯腸壁肌層,很少破壞黏膜,但透壁浸潤可導致黏膜潰瘍甚至穿孔。此病多見於行經期婦女,偶見於絕經婦女,極少見於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的男性患者。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 就診科室:婦科
  • 常見病因:可因內膜種植、良性轉移或醫源性的內膜移植等引起。
  • 常見症狀:痛經、月經失調及性交痛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種植學說
經血逆流,內膜種植。月經期,經血從宮口、陰道排出體外是順流而下,但是有小部分經血或因其他原因夾雜著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由輸卵管道流入腹腔,種植在盆腔臟器的表層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2.化生內膜
漿膜上皮,化生內膜。人體在胚胎髮育時期,卵巢表面上皮、腹膜、陰道直腸膈、臍部均由體腔上皮化生而來,這些組織在性腺激素、炎症、機械因素的刺激下能夠轉化,形成另一種組織,同樣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
3.良性轉移
血液、淋巴良性轉移。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發病原因。出現在肺部、腦膜、心包、四肢及其他遠端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將子宮內膜碎屑轉移停留在某臟器或組織上而發病。
4.醫源性的內膜移植
這是一種人為造成的使子宮內膜移植到某些部位,多見於剖宮產術,早期、中期妊娠行刮宮術,分娩時行會陰側切術,人工流產術等過程中。
5.免疫防禦功能缺陷
隨經血逆流至腹腔的子宮內膜,如同一種異物,會激活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動員出大量的免疫細胞及體液圍殲消除,假如體內免疫功能缺陷,就會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6.遺傳因素
子宮內膜異位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此病居多。

臨床表現

患者由於病變大小、位置不同可有不同的症狀。
病變較小時,患者幾乎無腸道症狀表現,主要表現為生殖系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如痛經、月經失調及性交痛等。當其侵入腸道肌層,沿肌層上下蔓延時可出現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症狀,包括肛門墜脹感、下腹部絞痛、腹瀉、便秘等。當其侵犯腸腔時,可引起里急後重、便血。如病灶為較大包塊,或被侵犯的腸道發生炎症或纖維變性發生狹窄時,可發生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症狀,梗阻多為不完全性梗阻。
不同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表現也不同。陰道直腸隔內膜異位症,患者主要表現為直腸刺激症狀,以經期排便為重,有性交痛。直腸和乙狀結腸表現多有周期性,可出現排便困難、腹瀉、便秘、排便痛或血便,症狀隨病變加重而加重,隨月經結束而消失。闌尾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無症狀,部分患者可因疼痛行闌尾切除術。
痛經為主要症狀,患者在月經前1~2日出現盆腔內疼痛不適,月經早期疼痛加重,常放射到直腸、會陰、股部,月經末期開始緩解,月經後2~3日症狀可完全消失,有明顯的周期性。

檢查

1.直腸指診
直腸指診時觸摸到腫塊在腸壁外,或在黏膜外,有觸痛,黏膜光滑完整。
2.B超
可見大腸充盈下腸壁局限性增厚,呈低回聲腫物向腸腔內隆起,境界不清,邊緣不規則,其黏膜層連續,完整,漿膜面不完整,以及子宮附屬檔案可粘連。
3.CT檢查
可見實性改變,平掃為等密度,邊界不光滑;增強掃描可見輕、中度強化;鋇劑灌腸直腸上段有半圓形隆起,局部黏膜毛糙。
4.結腸內窺鏡檢查
可見腸腔受壓變形,腔內隆起性病變或環形狹窄。黏膜可正常,如病變侵犯黏膜亦可有充血、水腫及淺表潰瘍,有時可見炎性息肉,偶見黏膜下層暗紫色出血斑,活檢多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少數可見異位子宮內膜腺體或間質,可幫助診斷。
5.其他
腹腔鏡可觀察到漿膜面病灶並取活檢得以確診。
CA125值升高,中重度患者的陽性率高,也可用於評估治療效果。
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標誌性抗體,血清EMAb檢測可幫助診斷並評估療效。

診斷

育齡期婦女如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懷疑本病。
1.不明原因的腸道症狀。
2.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出現腸道症狀。
3.出現周期性便血,不完全性腸梗阻。
4.腸道腫塊位於黏膜外或月經期後腫塊縮小。
5.術中意外發現臨近盆腔的腸道腫塊應當考慮此病。
通過直腸指診、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活檢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腹痛與月經周期無關,腹痛多在排便後緩解,左下腹無包塊。結腸檢查見病變部位腸管瀰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淺表潰瘍,附有膿苔,可見腸管增厚、狹窄、假息肉。結腸鏡檢可明確診斷。
2.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患者以腹瀉、腹痛、瘺管形成、腸梗阻為特點,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口腔黏膜、皮膚損害等腸外損害。多表現為右下腹痛或臍周痛,與月經無關,排便後可暫時緩解,通過纖維結腸鏡可明確診斷。
3.直腸癌、乙狀結腸癌
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易被診斷為大腸腫瘤。直腸癌發生率遠高於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直腸癌患者晚期一般有明顯體重減輕,腸出血頻繁,與月經無關,直腸指診時腫瘤固定於腸壁,腸壁四周都狹窄,鋇灌腸可見腸黏膜不平,鋇劑充盈不良範圍小。乙狀結腸鏡檢可看到潰瘍、出血,活檢可確診。
4.慢性闌尾炎
無典型症狀,可靠體徵為右下腹固定位置闌尾壓痛,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病變輕微且以右下腹痛為主要症狀時易發生誤診。既往急性闌尾炎發作史有利於診斷。

治療

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生育意願、年齡等進行選擇。對於有生育意願的年輕患者宜採用姑息療法。
1.藥物治療
採用藥物來對抗或抑制卵巢的周期性內分泌刺激。最初是用睪丸酮類的雄性激素,因副作用較大,而且效力亦不夠強,已逐漸摒棄不用。後來則逐漸發展成為假孕療法及假絕經療法。
(1)假孕療法?用孕激素類藥物,以更大的劑量不間斷地長期服用,使得月經停止來潮,子宮內膜及異位的子宮內膜在藥物作用下發生類似妊娠的反應,所以又叫假孕療法。用於這種療法的藥物很多,並且還在發展,口服的主要有安宮黃體酮、普維拉、內美通等,肌注的有己酸孕酮。這種療法至少要持續六個月,才可以使異位內膜停止活動,最後發生萎縮,從而產生療效。
(2)假絕經療法?丹那唑是一種雄激素的衍生物,效果較好,但有比較大的副作用。目前廣泛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常用的叫戈舍瑞林,它主要是能非常強烈地抑制卵巢的功能,使其幾乎完全失去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而且由於這種藥物是一種長效緩釋製劑,只需一個月皮下注射一次,非常方便。這類藥物能使子宮內膜產生類似絕經婦女內膜萎縮的現象,故稱假絕經療法。
2.手術治療
適用於發生腸梗阻和嚴重疼痛者。
(1)腸梗阻如因腸管扭曲所致,予手術松解粘連,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組織,手術後給予藥物治療。
(2)腸梗阻如因腸壁侵犯較深較廣導致腸管狹窄所致,可將該段腸管切除並行腸吻合術。
如無法完全切除異位組織,症狀經藥物不能控制,可同時切除子宮、雙側輸卵管及卵巢,手術後藥物治療。
(3)手術治療原則:對於40歲以下的青年患者宜保留子宮及附屬檔案,40歲以上或已絕經者可切除子宮及附屬檔案。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屬於惡性腫瘤,因此明確診斷,避免誤診、誤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預後

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治療棘手,術後易復發,且存在惡變可能。理論上講,根治手術可達治癒效果,但術後仍可能復發,可能與體內殘留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有關,根治術後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無效率為9%。單純藥物(達那唑)治療總有效率59%,無效率高達41%。術後採用藥物治療可明顯降低復發率。異位組織惡變機率為0.7%~1%。

預防

大腸子宮內膜異位症病因不清,組織學發生複雜,預防較為困難,可從以下幾方面預防。
1.適齡婚育
對晚育婦女,尤其是伴有痛經者,應儘早生育。
2.藥物避孕
已有子女或暫無生育計畫的女性,若有痛經,可選擇口服避孕藥,即可避孕,又可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3.防止經血逆流
月經期間,禁止一切激烈的體育運動及重體力勞動;經期避免性生活;儘早治療宮頸粘連等並發經血瀦留的疾病。
4.防止醫源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
剖宮手術時注意保護好傷口,避免將子宮內膜帶至切口內種植。人工流產時,避免突然降低負壓,以防子宮內膜逆流入盆腔。輸卵管通氣、通水,子宮輸卵管造影要在月經乾淨後3~7天進行。
5.定期檢查
有家族史者應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6.預防復發
術後可服用藥物預防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