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14225公頃
- 類型:綜合型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
- 管理單位:宜昌三峽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7年
地理環境,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管理措施,開發建設,生態價值,交通路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處西部高山向東部平原過渡,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與興山縣、秭歸縣交界處,緊鄰三峽工程壩頭庫首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1′08"~111°00′26",北緯30°52′35"~31°07′24"。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在地質構造上處於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在前震旦紀,區內岩漿活動強烈,形成多種岩漿岩,從酸性到超基性,從侵入體到噴出岩都有存在,並形成一系列變質岩系。自震旦紀到三疊紀,又長期受海水入侵,形成以淺海相沉積為主的各時代地層,其發育非常完備,總厚度可達3000米以上,其中震旦—寒武紀是中國南方標準地層之一。三疊紀末,經燕山運動,境內形成內陸盆地,又發育侏羅紀、白堊紀及第三紀陸相沉積。
氣候特點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有四季分明,水熱同季,寒旱同季的氣候特徵。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氣溫16.9攝氏度,極端最高溫度41.4攝氏度(7月),極端最低溫度零下9.8攝氏度(元月)。年平均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5200攝氏度以上,持續天數達250天。無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輻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538~1883小時,日照率40%。
區域範圍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225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7288公頃,緩衝區5866公頃,實驗區9090公頃,國有林地面積近10萬畝。範圍包括大老嶺林場和夷陵區鄧村鄉、太平溪鎮部分區域。
保護目標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獨特,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已查明高等植物246科1010屬2469種,其中野生維管束植物178科861屬2202種,棲息林間的陸生脊椎動物92科266屬418種。
主要保護對象是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特別是大面積比較完整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和水源涵養林;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特別是珙桐、紅豆杉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及豹、林麝、白肩雕、獼猴、紅腹錦雞等國家珍稀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宜昌三峽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屬副縣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與宜昌市國有大老嶺林場管理處、宜昌市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宜昌三峽庫區濕地保護管理局合署辦公,一套班子,四塊牌子,內設9個科室,下轄3個管理站、1個農業村、2個碼頭、4個居民點。現有職工165人,其中在職在編41人、長期契約工26人、離退休職工98人。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5年,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建立10公里生態科普長廊,10個高校產學研基地,2個文化體育廣場,1座科普展示館。保護區實施建設任務5000畝,封山育林建設任務5000畝,生態公益林管護9.03萬畝,集體公益林兌現6828畝;退耕還林兌現121.6畝;實施管護站點標準化建設,同時資源管護區劃圖、管護網路圖及管護制度上牆;實施宣傳標牌規範化建設,設定管護站標識牌1塊、制度牌6塊,管護點標識牌2塊、制度牌8塊,設定公益林公示宣傳牌3塊,安裝大型防腐木材質標牌2塊,中小型宣傳標牌9塊;設定石碑標示牌4塊。
2017年,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三峽後續規劃項目,包括植被恢復、生態廊道、動物棲息地廊道建設3個項目,完成苗木栽植17439株,草種補播318畝,苗木撫育350畝55080株,鼠害防治287畝。並完成了三峽後續規劃項目煞尾工程、項目變更、實績核查、績效評估等工作。
品牌建設
1956年,大老嶺成立國營林場。
1992年,大老嶺設立國家森林公園。
2006年,大老嶺獲批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大老嶺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正式啟動,委託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總體規劃和科學考察。
2010年6月,功能區劃調整得到湖北省政府批覆。
2011年3月,通過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2011年上報環保部。
2013年9月,大老嶺完成環保部初審整改意見。
2015年12月11日,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被湖北省文明辦命名表彰為2013-2014年度省級文明單位。
生態價值
大老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和三峽庫區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在湖北保護區中名列前茅,涵蓋了中山分水嶺到水庫濕地的生態系統完整譜系,保存著亞熱帶北部山地特有的多種珍稀植物群落,是中國中亞熱帶北緣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及其生物物種基因庫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是中國中部候鳥遷徙的千年古道,是三峽庫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交通路線
自駕市路線為:宜昌市區-三峽壩區-太平溪鎮-鄧村鄉-大老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