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壺

大紅袍茶壺是指用宜興的大紅袍泥料製作的茶壺。在紫砂泥料中,有一種從明清時代就流傳的大紅袍泥料製作的茶壺。隨著時間的流逝,大紅袍泥料非常罕見,作品也日漸稀少。對大紅袍的認識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大紅泥就是大紅袍,有的認為顏色紅艷的優質朱泥是大紅袍,而現在大家基本都認為大紅袍就是顏色純正紅艷的優質朱泥,如今,國家已明文禁止挖掘紫砂泥料,朱泥也越來越少,其中優質的純紅朱泥就更少了,因此“大紅袍”已將成為絕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紅袍茶壺
  • 外文名:cassia tea
工藝特色,歷史傳承,

工藝特色

用產於宜興的大紅袍泥料,經過多道工藝程式反複製作而成。民國徐珂在《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這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後,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用石輪輾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套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濕水後通過真空綾泥機捏練,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試樣時代 紫砂泥團粒最大尺寸 相應的中國篩號 宋朝中期 0.7~0.5m/m 26~35目清朝前期 0.5m/m 35目清朝中期 0.3m/m 55~60目現代手工制 0.3m/m 60目現代機器制 0.15m/m 100~120目 套用手工製備的熟泥,經手工成壺,燒成後,由於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器練制的熟泥,儘管手工成型,燒成條件不變,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狀的藝術效果,製品的吸水率從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

歷史傳承

明清以來就以失傳,沒有確切的歷史遺存和資料,現絕大多數紫砂學者認為大紅袍泥料就是最紅潤的朱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