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活史,生活習性,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紅瓢蟲
拉丁學名:Rodolia rufopilosa Muls.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吹綿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態特徵
成蟲:體近圓形,呈鋼盔狀。長5.0-6.0毫米,寬4.6-4.8毫米。頭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黃紅色,腹面各部亦呈黃紅色。初羽化時,背呈鮮艷的粉紅色,老熟時轉為暗紅色。卵:朱紅色,尖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0.46毫米。第一次脫皮後,體寬而扁,長約2.6毫米,呈絳紫色後轉絳紫紅色。第二次脫皮後,長約4.7毫米,體灰黑後轉為暗紫色。第三次脫皮後長約6.8毫米,體全黑。幼蟲老熟時長約10.5毫米。蛹:裸蛹、長約5毫米,寬4毫米。體外附有幼蟲末次蛻皮的灰色皮殼。皮殼自背部中央縱裂,分離兩旁,露出蛹體。
生物學特性
生活史
各蟲態歷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有所差異,在重慶桔區,卵期,日均溫31.3-32.5℃時,為5.0-6.4天.平均5.5天;幼蟲期,日均溫25.3-32.2℃時,為6-21.9天,平均12.9天;前蛹期,日均溫23.5-33℃時為4.3-9.0天,平均6天;蛹期,日均溫18.5-33.3℃時,為5.2-20.1天。平均10.3天;成蟲期,在日均溫15.9-31.4℃時,為35.9-101天,平均68.4天。在浙江桔區,卵期平均3.7-9.5天,幼蟲期平均15.3-25.3天,蛹期平均6.1-15.4天,成蟲壽命第1代平均45.8天,第2代88.2天,第3代153天,第4代成蟲越冬。
生活習性
成蟲行走敏捷,在中午時最為活動,入晚或風雨之日則隱藏在枯葉底或樹幹空穴,尤以捲縮樹葉內最多。食物缺乏減遇外物驚擾,則飛翔遠離,飛翔力通常所見的為15-18米.成蟲一生交配多次,交配後數小時可開始產卵。第1代成蟲產卵439粒,第2代598粒,第3代195粒,越冬代326粒。在重慶。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溫14.2-31.4℃時,產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產在吹綿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體側,一般每處產卵1-2粒,多則6粒,每天可產卵11-41粒。在重慶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溫21.6-32.5℃時,卵的孵化率為1.8-40.8%,平均為95%。
捕食量,成蟲和幼蟲的食料,高度專一化,非特殊情況不取食吹綿蚧以外的其它昆蟲。每頭成蟲平均每小時可食卵2.1粒,食幼蟲則為1.3頭。每頭3齡幼蟲每小時食幼蚧1頭,四齡幼蟲食幼蚧5.6頭。成蟲和幼蟲均有自相殘食現象,在食料缺乏時,尤為常見,幼蟲準備化蛹時被食尤多。
對溫度的適應範圍
大紅瓢蟲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要求最度較高,成蟲交尾產卵最適溫度為日平均溫度26-20℃。平均氣溫在15℃以下,即停止產卵。在陰天無陽光直射的條件下,22-23℃即停止活動,但飢餓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氣,也還取食。越冬後活動所需的溫度較低,在陽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動。氣溫達35℃時一表現騷動,急行亂爬。高溫時選擇茂密林中棲息。由於它適應的溫度範圍較窄,在溫帶地區,活躍的時間較短,以四川柑桔產區而言,活躍期為5-9月,在這個期間,遇到酷熱天氣,也減少活動,如果沒有適當的隱蔽場所,往往難以存居。
地理分布
江蘇、浙江、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