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手工麻布織造技藝,是產生並分布於大竹縣的一種民間傳統手工技藝。2010年9月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代表性傳承人有:饒登貴、饒登明,饒登明之徒林道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竹手工麻布織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10年9月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工藝流程,採料,績麻,穿線和牽線,刷漿,織布,傳承保護,文化歷史,
工藝流程
採料
在麻地里將成熟的麻皮剝出來後,放在清水裡淘洗乾淨,然後撈出,再用麻刀將麻皮上的麻絲刨出,最後將麻絲曬乾。
績麻
將曬乾後的麻絲用清水浸泡12小時後,用手將麻一絲絲析開,一根根接續後繞成一個個扁圓的紗團。
穿線和牽線
將繞好的紗團放在地上,前面是一個二排帶孔的竹片,將一根根麻絲從竹片孔中穿出,然後一根根對應地穿在一個用竹材料做成的扣子中。全部穿好後,牽著線在撐桿上整齊地繞好,最後繞成牽線捆子。
刷漿
將繞好的牽線捆子在平坦乾淨的地上給麻紗上漿。先用米粉熬成濃稠的米漿,然後用巴茅刷子粘上米漿均勻地刷在麻紗上,並用刷扣梳理刷漿後的麻紗,使線與線之間不粘連,並增加線的硬度,曬乾後繞成織布捆子。
織布
將曬乾上漿的織布捆子放在自製的麻布機上,打開織布捆子將紗牽下來,排在織扣上,用腳左右踏板,左右手來回穿梭牛骨梭子,最後織成一匹匹麻布,取下曬乾後即可。
傳承保護
大竹手工麻布織造技藝,其代表性傳承人有:饒登貴、饒登明,饒登明之徒林道明。
文化歷史
大竹縣地處亞熱帶地質,土壤和氣候都適宜苧麻生長。據縣誌記載:“紵亦麻也,種生由外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歲種也”。早期苧麻種植主要在黃河流域;自漢以後,苧麻生產逐漸南移;六朝後,長江流域漸成苧麻主要種植生產地區;到了清代,川東成為種植生產苧麻的著名地域。續修民國《大竹縣誌》記載:“縣屬土,皆宜麻,為出產大宗,山前上、中段尤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