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窯遺址年代為70萬年—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
20世紀70年代,大窯遺址被內蒙古博物館考古工作者發現。
1973年,大窯遺址二道溝被發現。
1976年,內蒙古博物院對大窯遺址二道溝進行首次發掘。
1978年,內蒙古博物院對大窯遺址二道溝進行第二次發掘。
1986年,內蒙古博物院對大窯遺址11號洞穴、25號洞穴進行發掘。
2011年開始,內蒙古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對大窯遺址進行區域調查和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分布規模
大窯遺址是由太古界花崗片麻岩和隧石構成的小山,占地面積2平方千米,隧石質地堅韌,適於製造石器,山下有土坡。大窯遺址11號洞穴遺址高3米、深6米。大窯遺址25號洞穴遺址高2米,深2米—4米。大窯遺址二道溝位於大窯村南山西北坡,西北東南走向,全長350米,最高點海拔1380米,高差100多米。
地層堆積
大窯遺址層剖面清楚,地層構造上為黃土,下為紅土。
大窯遺址二道溝按堆積性質可分為原生地層和坡積地層。原生地層共有6個自然層,其中至少包括3個文化層,石製品全部出土於第1、2自然層;坡積地層按埋藏年代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
大窯遺址四道溝包含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從下往上依次為:四道溝地層底層14.6—13.4米,處於第四紀下更新統上部,出土的文化遺蹟、遺物為舊石 器時代文化早 期(第一階段末期 );地層剖面13.4—6.9米,處於中更新統與上更新統之間,出土的文化遺蹟、遺物為舊石器時代文化早期 (第二階段);地層剖面6.9— 3.9米,地層年 代為128—300萬年前之間,出土的文化遺物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剖面深度3.1—3.9米,處於上更新統晚期,該界線及以上地層中出土的文化遺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文物遺存
大窯遺址發現了大量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鑽具、尖狀器等為多,以及動物化石等在內的大量文化遺物。
大窯遺址11號洞穴出土文物人工打制石器品27件。
大窯遺址25號洞穴出土人工打制石器品49件,出土鹿角化石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