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植物,低矮、伸展,株高可達80-100厘米;莖基部稍木質化,莖、枝二歧狀分枝,幼枝或節被毛;葉對生,灰綠色或藍綠色,葉厚紙質,葉片常呈橢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5-9厘米,寬3-5厘米,葉基楔狀,鮮葉近軸面無泡狀隆起的細皺,腹面主脈有時略呈紫紅色,葉脈處的上下表皮略被疏短毛,側脈3-5,葉尖鈍或圓形,
葉緣的鋸齒略鈍、較寬,齒尖朝前而呈鋸齒狀,齒數較少;葉柄具翅,長2-3厘米。
穗狀花序頂生,花序軸圓形、粗壯、直立,長33-52厘米,直徑4-6毫米。花無柄,單生於苞腋內,一半嵌生於花序軸的凹穴中;苞片卵狀披針形,長5-6毫米,寬約2.5毫米,頂端漸尖呈芒狀,幾乎整個苞片具乾膜質邊緣,具顯著緣毛;
花萼管狀、壓扁,長5-6毫米,寬約2毫米,管壁薄,具4肋4齒;花冠高腳碟狀,常為淡藍色或淡藍紫色,長8-11毫米,花冠管圓筒狀,略彎曲,
花冠喉部白色,冠檐寬9-12毫米,裡面上部有腺毛,花冠不等5裂。上裂片2,略大,
裂片圓形,5.5毫米寬。下裂片3,略小,裂片寬橢圓形,長、寬約4毫米,發育雄蕊2枚,前方,著生於花冠管中部。
花絲長約1.2毫米,寬約0.3毫米,
花葯2室,縱裂。退化雄蕊2枚,雄蕊與花柱均內藏;果壓扁,藏於宿存膜質的花萼中,長約4毫米,寬0.5毫米。宿存花柱長約1.5毫米,成熟時2瓣裂。每瓣有1粒種子,種子緊貼果皮。花果期幾全年。
生長環境
常生長在海拔300-580米的山谷陰濕處草叢中、山地疏林中和林緣。中性植物。性喜高溫、濕潤、向陽至蔭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22-32℃,日照50-100%。生性強健粗放,成長快速,耐熱、極耐旱、耐瘠。
分布範圍
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東南亞廣泛有分布,後引入並歸化於熱帶亞洲、非洲,並出現在琉球群島和夏威夷群島。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台灣、香港、海南、澳門、廣東、廣西和雲南南部等。
栽培技術
栽培介質以腐殖土或沙質壤土為佳。春季至秋季每2-3個月施肥1次。花後剪除乾枯的花莖;春季修剪整枝,植株老化需重剪或強剪。
主要價值
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之效,可治尿路結石、尿路感染、風濕筋骨痛、喉炎、急性結膜炎、癰癤腫痛等症(《海南植物志》)。獸藥治牛豬瘡癤腫毒、喘咳下痢(《雲南植物志》)。
物種危害
假馬鞭已經占領了中國惠州稔平半島路邊、荒地等處,所到之處其他低矮草本植物常逐漸被排斥,入侵後常常形成單優群叢,減少了生境生物的多樣性。調查中還發現,大部分假馬鞭植株在12月時進入結實期,但仍能看到苗期和開花期的植株,說明該草發生時間長,種子為相繼成熟型,散落地上的種子遇適宜條件當年即可萌發,並能較快形成植株,進入下一輪生育期。假馬鞭的病蟲害很少,僅發現有少量植株受霜霉病危害,但都只是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沒有發現受病蟲危害死亡的植株。有研究表明,假馬鞭是粉虱傳雙生病毒的寄主。假馬鞭在其原產地就是雜草,生長於人為干擾的區域,如路旁、住宅旁等,也在荒地牧場中生長。許多外來入侵雜草具有化感作用,對其他雜草和作物都有化感抑制作用,且繁殖速度快,對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強,入侵後給農田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遠大於一些常見的農田雜草。鑒於假馬鞭草在惠州稔平半島路邊形成單優群落,該草入侵後會給當地農業、林業、畜牧業及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
防治措施
中國農業部門對假馬鞭還未引起重視,對該草的研究較少,還沒有對其進行防除的研究。對這些總處於單一優勢種的外來雜草,最好能在其種子成熟之前將植株除掉。假馬鞭為多年生雙子葉雜草,可用除草劑闊葉盡等進行化學防除。假馬鞭僅在中國華南少數省(區)有分布,但近年來擴展蔓延迅速。為了避免假馬鞭對農林業和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危害,應引起植保、檢疫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及時進行監控和治理。
等到外來生物造成入侵的後果,國家和社會將承擔巨大的防除成本。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預防有害生物的入侵。因此,檢驗檢疫部門應加強對進口貨物、運輸工具等攜帶雜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檢疫,不僅要盯住國家檢疫性雜草的截獲,對其他有毒有害雜草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那些在原產地為惡性雜草而在中國尚無分布或分布有限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