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梵樂是歷史悠久的宗教音樂。梵樂又稱佛樂或梵唄,是佛教弘揚教法和讚頌佛菩薩等美好事物的一種獨具宗教特色的民族聲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相國寺梵樂
- 位於:古都開封鬧市中心
- 始建: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
- 原名:建國寺
- 特色: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宏
- 史料:《宛陵集》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演奏情形,演奏樂器,發展歷程,佛樂團的發展、演出活動,梵樂的緣起,梵樂的中國化,梵樂的發展,大相國寺的創立及其梵樂發展狀況,大相國寺梵樂的成熟,北宋時期大相國寺的梵樂,北宋梵樂的基本特點,
基本簡介
位於古都開封鬧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該寺不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獨秀傳承至今的梵樂名滿天下。北宋時期作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梵樂之盛登峰造極。每逢大型慶典,均邀請800人著名樂僧協同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宏,堪稱天下無雙。金秋時節,秋菊怒放,渾厚鏗鏘的相國霜鍾和著抑揚頓挫的梵樂,聲聲入耳扣人心弦,遠播八方。成為當時盛事。
歷史淵源
最早記錄大相國寺梵樂的是宋朝梅堯臣的《宛陵集》。“劉原甫觀相國寺淨士院吳道子畫,楊惠之塑像,又樂僧鼓琴,閩僧寫真,予解其詫。”吳道子和楊惠之是唐代著名藝術家,他們曾在大相國寺作畫塑像,描繪寺僧演奏情景。到了宋代,大相國寺成了文人墨客聚會聽琴的場所,蘇東坡、王安石等都在此留下足跡。《東京夢華錄》卷六詳細記載了正月十六名流騷客夜遊大相國寺、賞梵樂的情景。
演奏情形
大相國寺梵樂主要在六種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詠贊等聲樂曲。逢初一、十五進香獻樂,則比日常增加樂器以示隆重。二是佛教盛大節日如釋迦牟尼聖誕等。寺院住持均向各個寺院發出邀請,數百名樂僧心懷虔誠集中在一起演奏梵樂,笙管齊鳴,鐘鼓震天,從清晨到日暮綿延幾日餘音繞樑。三是為歷代皇帝祝壽獻樂。四是民間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等普天同慶,梵樂歡快熱烈。五是法會時的演奏。六是做水陸道場時演奏。
演奏樂器
大相國寺演奏樂器包括法器和樂器。用於念經時的發聲器為法器,如振金鐸、木魚、鐘鼓等;用於單獨演奏、也可誦經時伴奏的稱為樂器。
發展歷程
2002年,為使大相國寺歷史上極富盛名且已近失傳的佛樂再度重光,大和尚親任團長,成立了大相國寺佛樂團,開始致力於大相國寺傳統佛樂的挖掘整理,並先後聘請十餘位國內著名的音樂教授,到寺指導和培訓樂僧。至2002年底,大相國寺佛樂團已培養專職樂僧20餘人,寺院佛樂文獻的整理也取得不少成就,基本上能適應各種場合及各種規模的演奏。2003年,寺院佛樂團在大和尚的精心操持下,已大有進境,開始走出寺院,參加國內外各種重大佛事活動及社會慈善活動的演出,作為佛教音樂的演奏形式,對於傳播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好評。
佛樂團的發展、演出活動
2002年度,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成立。
2004年9月20日,大相國寺佛樂團應有關方面的邀請,赴貴州省進行演出。這是大相國寺佛樂團首次走出河南省.對外進行表演。
2004年12月4日為配合澳門回歸五周年慶典活動,大相國寺梵樂表演團一行五十三人,赴澳進行為期三天的演出訪問。在澳期間,舉行以澳門回歸五周年、為澳門特區政府“祈福澳門”為主旨,祈棒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澳門繁榮的祈福法會,並展示大相國寺豐厚文化底蘊的梵樂表演等各項慶祝活動,進行佛教文化藝術交流,為數千名澳門觀眾獻上一台精彩的佛樂,令澳門觀眾大開眼界。
2005年5月30日,應鄭州大學校方邀請,大相國寺佛樂藝術團在方丈心廣大和尚率領下,到鄭大校園為廣大師生進行佛樂和武術表演。校黨委副書記秦樹理,副校長徐振魯、鄭玉玲等學校領導,以及廣大師生一起觀看了演出。整場演出高潮迭起.充分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中華傳統的藝術精粹,以其獨具的韻味和傳承彰顯非凡,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同時也為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2005年9月28號,大相國寺佛樂團應中央音樂學院和福建廈門南普陀寺邀請,參加10月28日——11月1日舉行的則悟法師榮膺方丈升座慶典暨閩南佛學院八十年院慶及“第三屆中、韓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大相國寺佛樂團組團四十餘人與韓國佛教佛樂代表團同台進行演出,獲得多方好評。
2006年4月25日,大相國寺佛樂團在海南三亞南山觀音苑廣場舉行大型佛教心靈音樂晚會,演藝了精彩的佛樂佛曲。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萬餘佛教信眾參加這一音樂會盛況。作為國內首次舉辦的大型露天佛教心靈音樂晚會,開啟了佛教音樂新的原刨之風,也是兩岸三地頂尖梵音藝人的首次全面合作,很多曲目初次與觀眾見面。
2006年11月16日——20日,應中韓第四屆佛教音樂文化研討會主辦方邀請,大相國寺梵樂團赴韓國參加佛教音樂研討會演出。與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及台灣地區的佛樂界和佛教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聆聽佛教音樂
2007年3月,開封大相國寺佛樂成功申報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6月6日,流落民間多年的《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三卷本終於回到了它的誕生地——大相國寺。這套佛樂秘譜是由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無償回贈給大相國寺的,是省戲劇工作室(省藝術研究院的前身)一九五四年從民間音樂工作者手中徵集到的,之後一直作為資料保存了四十年,直到一九九四年才在一次大型音樂集成活動中重見天日。
2004年12月4日為配合澳門回歸五周年慶典活動,大相國寺梵樂表演團一行五十三人,赴澳進行為期三天的演出訪問。在澳期間,舉行以澳門回歸五周年、為澳門特區政府“祈福澳門”為主旨,祈棒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澳門繁榮的祈福法會,並展示大相國寺豐厚文化底蘊的梵樂表演等各項慶祝活動,進行佛教文化藝術交流,為數千名澳門觀眾獻上一台精彩的佛樂,令澳門觀眾大開眼界。
2005年5月30日,應鄭州大學校方邀請,大相國寺佛樂藝術團在方丈心廣大和尚率領下,到鄭大校園為廣大師生進行佛樂和武術表演。校黨委副書記秦樹理,副校長徐振魯、鄭玉玲等學校領導,以及廣大師生一起觀看了演出。整場演出高潮迭起.充分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中華傳統的藝術精粹,以其獨具的韻味和傳承彰顯非凡,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同時也為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2005年9月28號,大相國寺佛樂團應中央音樂學院和福建廈門南普陀寺邀請,參加10月28日——11月1日舉行的則悟法師榮膺方丈升座慶典暨閩南佛學院八十年院慶及“第三屆中、韓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大相國寺佛樂團組團四十餘人與韓國佛教佛樂代表團同台進行演出,獲得多方好評。
2006年4月25日,大相國寺佛樂團在海南三亞南山觀音苑廣場舉行大型佛教心靈音樂晚會,演藝了精彩的佛樂佛曲。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萬餘佛教信眾參加這一音樂會盛況。作為國內首次舉辦的大型露天佛教心靈音樂晚會,開啟了佛教音樂新的原刨之風,也是兩岸三地頂尖梵音藝人的首次全面合作,很多曲目初次與觀眾見面。
2006年11月16日——20日,應中韓第四屆佛教音樂文化研討會主辦方邀請,大相國寺梵樂團赴韓國參加佛教音樂研討會演出。與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及台灣地區的佛樂界和佛教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聆聽佛教音樂
2007年3月,開封大相國寺佛樂成功申報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6月6日,流落民間多年的《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三卷本終於回到了它的誕生地——大相國寺。這套佛樂秘譜是由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無償回贈給大相國寺的,是省戲劇工作室(省藝術研究院的前身)一九五四年從民間音樂工作者手中徵集到的,之後一直作為資料保存了四十年,直到一九九四年才在一次大型音樂集成活動中重見天日。
2009年 1月,開封市大相國寺佛樂研究所正式成立。
4月,應邀參加第六屆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
2010年 3月,參加淮陽太昊伏羲朝祖廟會揭幕慶典。
4月,應邀參加第六屆中國·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文化節。
2010年 3月,參加淮陽太昊伏羲朝祖廟會揭幕慶典。
2011年4月參加開封市清明文化節巡演大會。
10月開封大相國寺梵樂dvd全球限量發行。
梵樂的緣起
梵樂又稱佛樂或梵唄,不獨是佛教弘揚教法和讚頌佛菩薩等美好事物的一種獨具宗教特色的聲樂,也是佛事活動中必不可缺的形制,存在於佛典儀規之中。梁朝慧皎《高僧傳》曾考證言:“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見佛之儀,以歌贊為貴”。也確實,從佛教住世的角度來看,佛經的贊和偈均是通過唱、誦、念才能表達出來,而歌詠佛經伴以管弦之聲,引贊入樂,達致中和、清淨,也是“梵唄”的本意。由此可見,存在和運用佛典及佛事活動中的梵樂,當然緣起佛教,並同時莊嚴著佛教且為佛教的弘揚和傳播帶來了深遠的祝福和激勵;另一方面,佛教歷來也猶重用音樂“宣唱法理,開導眾心”。提倡音樂在服務佛教教義中的作用,所以佛經與佛學文獻大多涉及音樂,並闡述了佛教對音樂的諸種看法。
梵樂在中國的傳播梵樂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白馬馱經,佛教傳播中華,佛教梵唄也開始在我國流傳。早期的中國佛教活動自然完全承襲梵唄形制,即佛教史上稱做“西域化”講經吟唱方式,梵唱升起了中華大地。佛教史上著名的天竺國竺法蘭大師及康居國康僧會大師,猶對梵樂在華夏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後世尊二人為南北梵唄祖師。宋大相國寺方丈贊寧《高僧傳·續誦篇》言:“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法蘭,始真聲而宣剖;南惟康僧會,揚曲韻以諷誦”。道出中國梵唄之南北差異的形成,北以“雄直宣剖”而長,南以“哀婉揚曲”以取勝。二者尊定了梵樂在中國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絲綢之路,自東漢佛教的傳入,箜篌、琵琶、篳篥、都曇鼓、雞罈鼓、銅鈸、貝等樂器,及許多著名樂曲,如《摩訶兜勒》等,以及鼓吹、饒歌、蘇袛婆琵琶七調音樂理論,也相續從佛教國家傳入我國,對我國音樂及音樂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公元802年,古印度驃國王太子舒難陀,親率樂隊32人及舞蹈團來華訪問,並贈送樂器十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佛教音樂的發展,諸多上善因緣,終促使我國唐宋以來更進一步的發展且形成了完善的燕山十八調等著名梵樂。
梵樂的中國化
如佛教傳入中國,融會中國儒學和玄學至唐朝最終完成佛教的中國化一樣,梵樂也經歷了佛教普臨東土的需要而中國化的情形,這也是佛教隨緣化物的表現。從漢語發音度而言,漢語發音的口型,音樂的長短,音韻的高低,以及文化素養、審美觀點,欣賞習慣的不同,其旋律也必然隨之改變。梁慧皎《高僧傳》言:“梵音重複,漢語單奇,用梵音詠漢語,則聲梵而偈促;用漢曲詠梵文,則韻短而詞長”。基於這樣的語言矛盾,融會中國各種傳統音樂,探索新的梵唄聲韻以適應弘法需要成為一項急待解決的問題和工作。隨著人們的不斷攝取中國傳統音樂來探索新梵唄,並使大量典型的中國傳統曲子融入梵曲,其結果也必然導致梵樂的中國化。相傳魏曹植賞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深動其心。曹植獨聽良久,大有體會,乃慕其音節,結合我國傳統音樂典籍《瑞應本起》,創作梵曲三千,流傳天下,使得梵曲在傳播實踐中獲得重要的建設和發展,對梵樂“改梵為秦”中國化情形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後世因此尊曹植為中國梵唄的始創者。
梵樂的發展
梵樂在中國的發展,基本上是梵樂“中國化”的逐步完成和完善。自曹植創作極富中國特色的三千梵曲之後,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又以“以歌詠法、廣明教義”為旨,創唱導制。提倡以俗講方式宣講佛教經義,並注重俗講時唱頌的音樂性,因此大師吸收了大量當地音樂素材編制佛曲,用以俗講經義,此也為梵樂民間化取得了良好的開端。接蹱慧遠大唱導制度進一步發展而來的講經形式“變文”,對梵樂的發展更是推波助瀾。“變文”主要是講經通俗化、故事化,融佛教精神於中國古代故事之中,形象生動地宣傳了佛教教義。由於“變文”以唱白形式相結合,唱詞為韻文體,且唱頌普遍採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這對梵樂的民間化和普及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至唐代,隨著佛教傳播的深入人心和繁盛發展,梵樂吟唱也隨著佛事活動的隆盛而獲得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唐宮廷出於對佛教的信奉,不僅將梵樂引入皇宮齋天、祈福、報謝、追悼及宗廟祭祀等傳統宗教活動中,並在禮娛宴樂中,也演奏佛曲,伴以歌舞助興。梵樂的地位得以極大地提高,佛曲從而成為唐代的主要音樂體裁;另一方面,佛教活動愈是大眾化、地方化,梵樂也就愈來愈要求民間化,用民間曲調和漢語聲韻來取代舊的“梵”聲已成為必然之勢。至宋代,梵樂完全採用民間曲調,並普遍為各寺院採用,這就是最終形成了中國梵樂的最基本的音韻調律,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形成。時至今日,許多名山寶剎,仍是承襲自宋、元、明以來的梵樂曲調,只是由於地方之別,各地寺院在具體唱法上存在著不同差異
大相國寺的創立及其梵樂發展狀況
大相國寺始創於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其寺址原為戰國時期魏公子無忌之故宅,極富文化歷史意義。寺院初名建國寺,後毀於戰火。唐長安初年(701年),高僧慧云云游至開封,夜宿繁台,看到城內汴河有紫氣沖天,天明徒步河岸,又見此地瀾漪中有天宮影,參差樓閣九重儀象,如彌勒佛之兜率宮院,慧雲隨發願建寺。後所督造的彌勒佛像,大放金光,照徹天地,巧合的是,睿宗帝夜於夢中感通寶像奇瑞,且靈應肇發,大有感悟。而為紀念自己由相王龍飛稱帝,應其祥瑞,睿宗帝御筆賜名,對大相國寺以特別眷顧,使其極盡造化,風光莫比;另一方面,開封自古便為大梁故都,天下要衝,至唐代雖為河南道統轄下一地方單位,但自從隋代開通濟渠以來,更為“水陸都會”而名揚天下,商貿和文化活動均十分頻繁和發達,堪為地靈人傑。得益於古都開封優越的自然地理和壯闊的人文活動的上善因緣,大相國寺自創立之初便融入中國歷史文化的洪流之中了,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雕塑家楊惠之、王溫,文化巨匠李邕,以及當時京城第一琵琶大師善本長老的樂團傳人虛真大師等,均為大相國寺的文化建設留下了光輝的史跡。可以說,大相國寺自建寺之始,在帝王政治權利的直接關照下,加上源源不斷的歷史文化名人關懷的上善因緣,寺院不獨鑄就了其獨具秉賦的政治文化構架,更成就了其薈萃天下文化精英的文化胸懷,終以文化寺院而享譽天下,成為一方精神聖地。而基於寺院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傳統,伴隨佛教的弘傳而發展起來的梵樂,也自然與大相國寺的文化建設有著不解之緣。自寺院創建之始便有樂僧越仁大師、虛真大師在寺院演奏梵樂的記載。至唐天寶年間,大相國寺已出現完整的樂隊,並於高僧在法華經開講之前,敬獻梵樂謝佛恩以吸引聽眾。到唐大曆年間,寺院將向佛獻樂定為制度,開壇講經必由樂隊獻樂,以表莊嚴和虔敬。這一傳統的形成也使得寺院開始注意對梵樂曲目的整理和收藏,這無論對寺院梵樂的弘傳和建設,都有著重大意義。時至今日,單從梵樂曲目的傳承來說,由於大相國寺至今仍保存著大量較完整的古樂譜,研究中原梵樂和古代音樂的學者,都必須把大相國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在客觀上,便使寺院在傳統音樂方面秉賦一種廣泛的代表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源於寺院對文化傳承較好繼承的優良傳統,大相國寺梵樂,已成為整箇中原傳統音樂的典型代表
大相國寺梵樂的成熟
唐代承南北朝隆盛的法運,佛教盛行全國,並由華土開始外傳東南亞諸國。大相國寺自經睿宗命名題額,在封建最高統治者大力維護下,迅即發展成為汴州最大的寺院。不僅如此,唐肅宗至德年間,經肅宗帝批准,河南道統僧錄司設在大相國寺內,這使得寺院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這一變化,對推動大相國寺的佛教建設和文化建設,作用非凡。僅就梵樂而言,梵樂至唐代已發展為黃金時代,其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唐代宮廷音樂中從七步樂到十部樂中,來自佛教國家或以梵樂模式建立起來的樂隊竟達六、七部,可見朝廷對梵樂的喜好和偏愛。而藉助朝廷的支持,梵樂的發展當然也更臻鼎盛。《洛陽伽藍記》描述當時寺院梵樂活動稱“梵樂發音,驚天動地”,可謂盛況空前。正處上升階段的大相國寺也不例外,此時不僅組建了專業的樂隊,且在吸收古樂曲和舞曲來充實梵樂方面,也有著長足的發展。見諸多種文獻記載,被譽為“華夏正音”的大相國寺大型梵樂變奏曲《駐雲飛》,經由寺院專業樂僧的整理和創作,終於使這部古代樂曲演變成一部完整的梵樂作品。全曲共有六百一十九個小節,包括九個樂段,另有引子和尾聲的散板部分。尤值一提的是,該曲採用許多不同的佛教素材和各種變奏手法,並用統一的梵樂風格貫穿起來,如佛日中天、普臨天下,氣勢甚為博大、恢宏。從一定意義而言,象徵佛光普照,降幅世人的大型梵樂《駐雲飛》的圓滿問世。實為梵樂成熟的一個標誌,其與當時唐代歌舞大曲相比也毫不遜色,或更有過之。此外,歌頌佛教天神摩訶迦羅的傳統樂曲《耍孩兒》,以及《普庵咒》、《水先枝》、《柳含煙》等一大批系列梵樂也在此時匯集或創作於大相國寺,並由此傳誦天下,僅唐崔令欽撰《教坊記》及明永樂年間《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目錄》等音樂典籍,所載唐代大相國寺梵樂就達三十餘首(部)。而能為諸音樂史籍所關注,可見大相國寺梵樂的影響和地位了。
北宋時期大相國寺的梵樂
北宋定都開封,作為京都最大佛剎,大相國寺倍受北宋帝王的禮和崇奉,被北宋王朝欽命為“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並設中央直屬管理機構“左街”於寺內,與“右街”開寶寺同理和管轄全國佛教事務。大相國寺由此一躍而成為天下首剎,寺院建設也達至空前的鼎盛,轄六十四禪、律院,占地達五百四十餘畝。不獨高僧雲集,也是朝廷巡幸、祈報、恭謝、祈禱等國禮祝禱的首選道場,以及招待安置外國使節和外國僧侶重要場所,堪為全國中外文化及佛法交流的中心。隨著大相國寺發展的盛勢,大相國寺的梵樂至北宋也達到最隆盛的階段;一方面,由於朝廷對寺院的崇奉,國家許多重大活動和典禮都放在寺院舉行,寺院為適應朝廷禮儀的需要,無論是樂隊還是所演奏的梵樂,都必須更專業更規範,演奏的技藝也必須更高超,入微和莊嚴。因此,大相國寺重視音樂,培養專職樂僧,嚴格訓練技巧和認真演奏樂曲的優良傳統自然形成;另一方面,由於朝廷的參與以及在財力和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大相國寺自北宋初期即組織起龐大的專業樂隊,其狀況是空前的。此外,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大相國寺在寺內專門修建了演奏七弦琴的梵樂專業“劇院”——維摩院,以及在大殿前修建的專供一般遊人和香客欣賞梵樂的演奏廣場——樂棚,這些其他寺院絕無僅有的專業設施,足以說明寺院梵樂發展的鼎盛及專業。更為重要的是,受命與朝廷且秉負“為國開堂”正大使命的大相國寺,每屆主持均由朝廷任命,而出於組織和參與朝廷在寺院舉行的各種禮儀活動,他們大多精通樂律,並在朝廷的要求下,赴任以後必將全部音樂資料做一次梳理工作,使之更加充實完善,並記錄存檔。故大相國寺歷史上不僅湧現大批造詣很高的專業樂僧,且於百年來,梵樂資料也一直得以能妥善地保存下來,實為寺院所建立的制度的原因。
北宋梵樂的基本特點
中國佛教自宋代起開始強化佛教化導世俗社會的世間功能,把出世求解脫之道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統一起來,追求學佛與做人的統一,以及對社會的道德教化,並將愛國主義精神引進佛教,與祖國共命運。這種充滿新鮮空氣的狀況即佛教史上所說的佛教世間化。宋代梵樂也是如此,無論在道德上、習俗上,還是藝術上,都有創造和成就,此時期的梵樂,有別與唐以前的特點,繼續發展和完善。這種發展和完善,主要表現在技藝實踐上的深入,以及在社會世俗生活中的深入,社會風氣與社會心裡的深入和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入。僅就大相國寺的梵樂而言,自北宋起,由於寺院和朝廷以及民眾廣泛深入的接觸和合作,寺院梵樂大量吸收了民間音樂和宮廷音樂,形成了自身隨緣隨機且以提升道德,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目標的自由風格,寺院不僅以“皇家佛剎”自律,致力與朝廷的各種禮儀活動,以莊嚴國土為己任,且在寺內創建維摩院式供雅士欣賞“陽春白雪”的音樂廳,及設定樂棚常年舉辦“下里巴人”式普及性大眾音樂盛會,把寺院梵樂推及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種宋以前不多見的梵樂活動的形式和盛況,在深入人心及最大程度上廣擴梵樂影響的同時,也成就了大相國寺梵樂雅俗共賞的基本特徵和海納百川的雄輝氣勢與文化胸襟。此外,由於大相國寺在教內獨高的社會政治地位,做為一座秉負皇命擁有管理天下寺院職能的寶剎,其本身的梵樂,也自是一種標準和典範,不僅在最大程度上代表著帝王禮儀之樂,也是中原傳統音樂最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