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山村

大白山村

大白山村地域廣闊,距鎮區9公里,達群水庫東側,東靠周坑村,南接坑園,西臨許西坑村,北毗蘇厝村,是東石鎮的邊緣山村。農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白山村
  • 別名:玉峰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東南沿海
  • 下轄地區:曾厝、小白山、下厝許、草洪塘、西行
  • 政府駐地:大白山村委會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271
  • 地理位置:位於東石鎮東部
  • 面積: 3方公里 
  • 人口:4700人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古亭埔、玉峰蓮寺、神霸籃球場
  • 車牌代碼:閩C
概述,村落歷史,歷史古蹟,[楊氏宗祠],[曾氏宗祠],發展現狀,

概述

轄大白山、曾厝、小白山、下厝許、草洪塘、西行6個自然村,戶籍人口約4700人,約1105戶,連外來務工人員共近6000人,分19個村民小組。地2361畝(水田50畝、農地2311畝)。村為“基本實現小康村”。 宋重和二年(1119年),劍州楊時南遊於此,見山麓花草芬芳,景色宜人,作詩讚許,詩中有“大白山莊”句。遂命本村名為“大白山”。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楊時之孫楊臣應募而造安平橋,初居安平,後卜居大白山。大白山村名由來另有一說。大白山又號稱玉峰,因在村莊的東北方有一座山,叫“石刀山”,主峰由白色半透明的石英石和雲母石構成,奇石嶙峋,條條山根裸露,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猶如魚鱗閃亮發光、白玉吐芳,故稱大白山,亦號玉峰。村有玉峰國小。

村落歷史

小白山唐乾元時,李少君卜居此地。後顏氏入居。顏氏富戶,田園多播種小麥,麥熟之時,滿山麥浪,美不勝收,故稱“小麥山”,雅稱“小白山”。原住民有李氏、顏氏、黃氏、吳氏、陳氏、曾氏。李氏分居五李,元時“小狗反”四處逃匿;顏氏宋時來居,元明之際多殷富,居塗沙街(許西坑東南),再支分安海西安,與九都瑤前顏氏同祖;黃氏遷居小白山;曾氏、陳氏支分泉州。
曾厝唐代以前曰“珀珊”,後稱“烏樹里”,宋端拱年間改稱“曾厝”,以宋名宦曾公亮的故居而得名。宋代有曾半朝之稱,史載,宋代曾氏出了十八名進士,元明時候,曾厝祠堂尚留十八塊金匾。此為曾厝之榮耀。村有曾厝國小。
下厝許:本為許西坑許姓四房住居地,因地低洼,故名。
草洪塘:曾氏魯國,廬陵兩望,曾以魯國和廬陵為繁衍中心,清光緒間分別從曾厝、永寧生邊、英林西塔、玉坂等村遷入,村附近有一大池塘,故名。
西行:為東石鎮最小村落,僅11戶,47人,村名由來無考。
大白山村明、清屬九都。民國33年(1944年)屬東石鎮蓬山保。建國後,1956年屬東石區蓬山鄉;1961年屬東石公社大白山大隊;1984年改東石鎮大白山村委會。

歷史古蹟

[楊氏宗祠]

楊姓也是一個榮耀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因官而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公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的後裔。

[曾氏宗祠]

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也就是說,這個家望過去是以魯國和廬陵兩處地方為繁衍中心。魯國,就是山東;廬陵,指的則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廬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孫避王莽亂渡江居廬陵;易言之,廬陵一望始自東漢之際。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譜的記載可考,當可發現自己的祖先大多是來自過去的魯國或廬陵。

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指導下,村兩委團結協調,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認真宣傳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大膽開拓進取,創新工作思路,帶領全村近6000人滿腔熱情地搞經濟、建文明,大膽向陳舊的思想觀念挑戰,從而紮實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99年開始實行“禁普”活動以來,全村移風易俗樹新風取得了顯著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