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刺

大白刺

大白刺(學名:Nitraria roborowskii Kom.)是蒺藜科,白刺屬灌木,高可達2米,枝平臥,嫩枝白色。葉片簇生,矩圓狀匙形或倒卵形,花較其他種稀疏。核果卵形,熟時深紅色,果汁紫黑色。果核狹卵形,6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新疆、青海各沙漠地區。蒙古也有分布。生於湖盆邊緣、綠洲外圍沙地。

果在白刺屬中最大,且酸甜適口,有沙櫻桃之稱。枝、葉、果可做家畜飼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枝平臥,有時直立;不孕枝先端刺針狀,嫩枝白色。葉2-3片簇生,矩圓狀匙形或倒卵形,長25-40毫米,寬7-20毫米,先端圓鈍,有時平截,全緣或先端具不規則2-3齒裂。
大白刺大白刺
花較其他種稀疏。核果卵形,長12-18毫米,直徑8-15毫米,熟時深紅色,果汁紫黑色。果核狹卵形,長8-10毫米,寬3-4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大白刺果的顏色和形態變化很多,葉有灰綠色和綠色;嫩枝葉有被白柔毛和無毛之別。這些性狀極不穩定。中國植物志編委認為種下等級勿須再分。該種有時由於乾旱,葉形變小,接近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但其花序上花較稀疏,果及核均較大,尚易分開。
大白刺大白刺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新疆、青海各沙漠地區。蒙古也有分布。大白刺多生於荒漠區的湖盆邊緣,河谷階地和土質灘地上,與地下水的埋藏深度關係較大。幼株多發育在含鹽量較高的土質平地上,株叢被沙埋後生不定根,擴展枝葉,積沙成丘,越積越大,常高達1-5米,大小由幾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俗稱白刺包或白刺灌叢沙灘。在地下水埋深1.5-3米時生長最好。土壤為粘土、覆沙粘土及草甸鹽土等,地帶性土壤為灰棕漠土,石膏性棕漠土。植被蓋度約18-25%,個別達35%以上。抗旱,耐鹽鹼,耐沙埋能力很強。常與白刺梭梭檉柳霸王合頭草枇杷柴沙蒿鹽爪爪等組成群落,伴生的多年生和一年生雜類草有沙竹沙米蒙古韭無芒隱子草豬毛菜駱駝蓬及鹽化草甸上的芨芨草蘆葦賴草苦豆子等。
大白刺大白刺

繁殖方法

立地要求:大白刺的抗逆性較強,可生於荒漠邊緣沙地,耐鹽鹼,喜壤質和沙壤質土,對立地條件無苛刻要求。
大白刺大白刺
播種育苗:果實成熟後採摘下來,使果肉變得柔軟後用水浸泡一晝夜,洗去果肉,得淨種,曬乾備用。育苗地選擇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提前整地,深翻施肥碎土,做好苗床。春播要催芽,用溫水浸泡1-2晝夜,混沙催芽,待有30的種子裂嘴時,即可播種。播種方法:開溝條播,播種行距20-30厘米,覆土4-5厘米,鎮壓。
扦插育苗:春季於3月中旬至4月上旬剪取1-2年生的健壯枝條,截成插條,長20厘米左右,粗0.5-1.0厘米,剪後在水中浸泡5-6天,進行扦插。
分株育苗:大白刺萌櫱能力強,沙埋後易形成不定根,可進行分櫱繁殖。

栽培技術

定植:平緩地帶株行距2米×3米。地勢複雜區隨機調整。
大白刺
修剪:株叢內必須有15-20個左右的不同年齡枝,即新梢和2-4年枝各有4-5個,每個枝條逐年分枝壯大,約8-9年後淘汰老枝,以新的更新枝來代替對基生枝短截至1/2-1/3,培養成為骨幹枝,對骨幹枝上延長枝及新梢生長勢的強弱剪去頂端2-3個芽或3-5個芽或不剪。短果枝及短果枝群不短截。為培養壽命長而強壯的骨幹枝,必須控制其基部的基生枝,修剪時抹去多餘芽,疏去過密枝,以保持株叢內良好的光照條件。

主要價值

藥用:果入藥可治胃病。白刺根部長出的寄生植物鎖陽是中藥中有名的滋補強壯藥。
飼用:豬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枝、葉、果可做家畜飼料。大白刺的嫩枝、葉是駱駝的好飼料,霜後也是羊的好飼料。
生態:枝條平鋪地面,積沙成丘,民眾稱為白刺包,有時高達20餘米,故為優良固沙植物。
食用:果實是該屬中最大的,酸甜可口,有沙漠櫻桃之稱,營養價值也高,又可製作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