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疃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任姓建村。建村者希望子孫昌盛繁衍成大村,故命村名為大疃。後有高、王、孫、隋、冷、于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 大疃位於海陽市東南部,留格莊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3′,北緯36°45′,東與梁家村為鄰,西與小灘村相連,南臨黃海,北與乳山市相接。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隸屬留格莊鎮。西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6.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地瓜、花生等。經濟來源以海上捕撈為主。 2002年,全村280戶,696人。有任、高、王孫、隋、冷、於、李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任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疃
  • 時間段:1426-1435年
  • 得名原因:建村者希望子孫昌盛繁衍
  • 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了大疃國小。1954年,成立了大疃完小。1966年,大疃完小改為大疃聯中,有教師10多人,學生120餘人。1968年,大疃聯中由聯辦村共同出資2萬元,修建新校舍。1969年聯中改為國中,有教師10多人,學生200餘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80年,改為大疃學區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收入10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150萬元,人均存款2000元左右。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3輛、三輪車2輛、機車50輛、手扶拖拉機15輛、12馬力拖拉機7輛、電話110部、彩電100台、電冰櫃8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0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72年,成立村合作醫療站,村民平常用藥不用出村,對老人及重病人上門看病。1980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1年投資5萬元,修建1座大口井,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0年,建起幼稚園。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任成章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成立了黨支部,任成章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4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隨軍征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全村有5個黨小組,黨員4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任成章、任長雲、任合文、高新春、任希全、任長興、任友齋、任友君、任德才、任書德、任書光、任友君。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4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高玉光、任長興、高德春、任慶申、任元初、任合文、任希進、任希全、任友君、任振文、高福才、任友松、任書德、任書光、任友奎。1999年5月,任有奎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