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烏龍茶外形緊結、重實;色澤烏綠、油潤;香氣清高悠長,花香顯;滋味濃厚甘爽;葉底肥厚軟亮;具有顯著的高山茶韻和持久耐泡的品質特徵。紅茶外形條索緊結;香氣高銳;滋味甘甜鮮爽;湯色金黃明亮;葉底嫩艷勻紅;具有高山紅茶特有的品質。大田高山茶按質量烏龍茶類分為五個級別,即:特、一、二、三、四級;紅茶類分為四個級別,即:特、一、二、三級。
級別 | 項目
| 特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四級
|
---|
外 形
| 條 索
| 肥壯、圓結、重實
| 圓緊、結實
| 捲曲、結實
| 捲曲、尚結實
| 捲曲
|
色 澤
| 烏綠油潤
| 烏綠較潤
| 烏綠尚潤
| 烏綠
| 黃綠
|
整 碎
| 勻整
| 勻整
| 較勻整
| 尚勻整
| 欠勻整
|
淨 度
| 潔淨
| 淨
| 尚淨 稍有細嫩梗
| 尚淨 有細嫩梗
| 欠淨,有梗片
|
內 質
| 香 氣
| 濃郁幽長
| 清高持久
| 清純
| 純正
| 尚純正
|
滋 味
| 濃厚
| 醇厚
| 醇和
| 尚醇
| 尚醇、略帶粗味
|
湯 色
| 綠黃、明亮
| 綠黃、亮
| 綠黃
| 淺黃
| 橙黃
|
葉 底
| 肥厚、軟亮、勻整
| 較肥厚、軟、尚亮、勻整
| 柔軟,尚勻整、 稍亮
| 尚柔軟、尚勻整
| 尚軟、稍花雜
|
級別 | 項目 | 特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
外 形
| 條 索
| 肥嫩緊細、 毫顯、多鋒苗
| 肥嫩緊細 有鋒苗
| 較肥壯緊實
| 尚緊實
|
色 澤
| 茸毛金黃、烏油潤
| 烏潤
| 較烏潤
| 烏尚潤
|
整 碎
| 勻整
| 勻整
| 較勻整
| 尚勻整
|
淨 度
| 潔淨
| 較潔淨
| 較淨 稍有嫩莖
| 尚淨 有筋梗
|
內 質
| 香 氣
| 甜香濃郁
| 甜香
| 香較高
| 純正
|
滋 味
| 鮮濃醇
| 鮮醇較濃
| 較醇厚
| 醇和
|
湯 色
| 紅艷
| 較紅艷
| 紅尚亮
| 紅
|
葉 底
| 細嫩柔軟 紅亮
| 柔軟 紅亮
| 紅尚亮
| 紅欠勻
|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大田縣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占總面積79.4%。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其中大仙峰海拔1553米。山體海拔呈階梯分布,土壤肥力由西北向東南逐步降低,西北部以紅壤為主,東南部以黃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一般可達1米以上,pH值4.8-6.1,有機質含量多在0.6-2.5%之間。
水文情況
大田縣水資源較為豐富,縣境內水系發達,人均3.5立方米/日,全縣多年平均年降雨總量37.023億立方米,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和生活飲用水的標準。
氣候情況
大田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溫暖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因地貌特徵,立體氣候明顯,垂直溫差顯著。大部分茶園所處高山區域,常年雲霧繚繞,全年可照時數為4422.4小時,歷年實際平均實照時數為1723.8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的39%,平均每天4.7小時。多年平均氣溫在15.3-19.6℃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為–6.3℃,≥10℃年有效活動積溫為4962.8℃,年降雨量在1491.7-1809.6毫米之間,年無霜期275天以上。
歷史淵源
大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400年前,已有茶樹與茶貿易的文字記載,生產上興於20世紀八十年代,旺於2000年以後。
可查閱的最早縣誌為明朝萬曆辛亥三十九年(1611年)版《大田縣誌》。該版卷之八記錄有:“貨之屬:……茶、茶油……;木之屬:松、柏、……茶……。”
元朝,大田縣廣平人郭居敬著的《百香詩》之一《茶》,為大田最早的茶詩,有640年歷史,說明大田人對茶道早已深悟怡然。
2010年,大田縣茶葉生產區域確認為“中國高山茶之鄉”、“全國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範縣”。
2015年,“大田高山茶”列入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
生產情況
2012年,大田境內海拔600米以上的茶園面積6.6萬畝,全縣茶葉總產量3600噸,產值3.6億元。
產品榮譽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大田高山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田高山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大田縣全境,具體是屏山、濟陽、吳山、謝洋、武陵、桃源、上京、太華、建設、廣平、奇韜、文江、梅山、前坪、華興、均溪、石牌、湖美、東風等19個鄉鎮和農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17°29′00″-118°03′00″,北緯24°37′00″-24°44′00″。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應符合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的要求,選擇生態環境條件良好,自然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5公里內無污染源,土層深厚,坡度在25度以下,與工業小區、居民生活小區、交通幹線距離500米以外,周圍有河流、森林作為天然屏障的山場,建設高標準茶園。
(2)品種選擇:選用優質、抗性強、適應當地氣候條件與茶類布局的無性系優良品種,同時應是適制茶類特性,且有預期市場前景的優良品種,如金觀音、鐵觀音、悅茗香、丹桂、台茶12號等新優良種。要求茶苗粗壯,根系發達,符合GB11767規定的標準。
(3)生產控制: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包括山場選擇、園地開墾、品種選擇、苗木定植、田間管理、鮮葉採摘、加工製作、產品儲藏與銷售等。其中田間管理的農業投入品有肥料與農藥,將嚴格按照NY/T 394《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和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執行,制定農業投入品各項管理制度,採取源頭控制,全程跟蹤,嚴禁施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和淘汰的農業投入品,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使用未經國家審定、登記、批准生產的農業投入品,以確保產品的衛生與質量安全。施肥方面提倡以施放腐熟有機肥為主,複合肥為輔;病蟲害防治方面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辦法,嚴格規定化學農藥的使用劑量、使用次數,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提倡使用生物源、礦物源農藥。同時,督促企業和茶農做好生產過程記錄檔案,即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各項農事活動,農業投入品的購買、使用情況,產品的加工與銷售情況,如實記錄造冊,逐步建立大田高山茶質量可追溯制度。
(4)產後處理:
①採收與加工:堅持采養結合的原則,根據烏龍茶和紅茶的不同要求,分批、分期、分次地按標準適時採摘茶樹頂部嫩芽梢。採茶時採用提手采或小剪采的方式,用清潔、通風的簍筐盛裝,防止鮮葉變質或與其它有害物質混合。採摘的鮮葉做到不擠壓、不破損、分類堆放、運輸,運輸器具要清潔衛生、通氣,避免污染和混裝,鮮葉進廠要分批次、分品種、分老嫩葉、分加工茶類,要求及時驗收堆放。產品加工在衛生、清潔、無污染的加工廠房內進行。烏龍茶按照鮮葉→曬青→做青→殺青→做形→烘乾的加工工藝流程;紅茶按照鮮葉→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的加工工藝流程。加工時嚴格按各環節的技術要求精製細造,再通過揀梗拼配乾燥等工序,最後按不同等級包裝進倉。
②包裝:包裝容器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味、防潮,包裝材料應符合NY/T658和SB/T 10035的規定。
③貯存:貯存產品的倉庫,必須符合通風、乾燥、清潔、陰涼、無陽光直接照射的要求,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潮濕、易生蟲、易污染的物品同倉貯存。在倉庫內堆放,應離地200毫米,離牆300毫米,堆放高度以包裝物受壓不變形,不破裂為準,但-般不超過4米,堆疊必須整齊,堆間應留適當通道。產品出庫堅持先進先出的原則,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檢,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產品不得出庫。
④貯運:運輸時應放在乾淨、無異味、無污染的專用包裝箱內,並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潮濕、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運轉過程中,必須有防潮、防雨、防曬的設施,不得與潮濕地面接觸。裝卸時,應輕搬、輕放,防止包裝破損。箱茶搬運不得在雨天進行,如遇特殊情況,須用防雨布嚴密遮蓋和防護。
產品質量安全指標必須達到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茶葉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1)使用範圍:在申請人所申報的地域範圍內生產的產品。
(2)標誌管理:標誌的使用和印製由登記證書持有人(茶葉學會)統一管理。生產者在使用上須向持有人提出申請,持有人經過對使用者實際情況確認無誤後方可發放和批准印製。
(3)監督管理:由縣茶業職能部門、農業執法大隊、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協作負責標識使用的監督管理。並引導企業爭創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建立以品牌為基礎的公平競爭環境。
(4)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大田高山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地圖信息
地址:均溪鎮福田大道19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