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鄉(四川漢源縣大田鄉)

位於漢源縣城西北28公里的流沙河中游左岸塔子山下。北鄰清溪、富莊二鎮,東南連九襄鎮,東北靠雙溪鄉,西南隔流沙河與前域鄉相望,背山面水,半山半頂,素有“塔子山下大田壩,流沙河畔好農家”之稱。面積23.6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3312戶,1078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田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6個村民委員會
  • 電話區號:0835
  • 面積:23.6平方公里
  • 人口:10781人
  • 車牌代碼:川T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農業經濟,社會事業,

鄉鎮概況

位於漢源縣城西北28公里的流沙河中游左岸塔子山下,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東經102°36′。北鄰清溪、富莊二鎮,東南連九襄鎮,東北靠雙溪鄉,西南隔流沙河與前域鄉相望,背山面水,半山半頂,素有“塔子山下大田壩,流沙河畔好農家”之稱。面積23.6平方公里,轄新堰、木林、新中、向陽、建設、勝利6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3312戶,10781人。海拔1000--1765米。鄉政府駐歇馬廟(海拔1030米),相傳為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歇馬之地。

歷史沿革

大田古為笮都地。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黎州安撫司馬祥卒,妻瞿氏掌司事,取瞿姓子襲職,馬氏興兵奪印,被降為土百戶,謫居於此,以其坡平田大,稱大田土百戶。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廢土司,民國時與前域、後域合併置田域鄉,1951分置大田鄉,1958年建立大田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大田鄉至今。

農業經濟

大田氣候溫濕,降雨量充足,霜期短,日照長,是溫帶作物耕植區。幸福堰、東大堰、香林堰、新堰縱橫全境,灌溉條件優越,大部份耕地旱澇保收。有耕地面積6970畝,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糧食總產量4792噸,農民人均糧食459公斤。果樹品種多,除梨、苹、桃、李、柑桔、櫻桃外新引進的梨樹品種有綠寶石、水晶、紅香酥、紅香密酥、早美酥、七月酥、八月酥、黃冠、冀蜜9個和紅燈牌櫻桃、布朗李、香港李、大紅李、玫瑰李、桃花李、白鳳桃、油桃、中華壽桃、皮球桃、冬桃等12個小水果品種,年產水果8810噸,為縣內主要水果基地之一。建有76個優質水果品種試驗示範點和36個優質品種水稻、玉米示範點。
2007年以來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速度穩定在12%左右,財政收支情況逐年好轉,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各項經濟指標如期實現,預計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8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一是壯大水果產業基地。強化水果為主導的產業發展,不斷調整和最佳化品種結構,淘汰產值低的老品種,發展名、優、特、新,市場竟爭力強的水果品種,全鄉水果總產量達3萬餘噸,產值達3000餘萬元。二是穩步發展畜牧產業。繼續加大養殖大戶的扶持、指導和培訓力度,鼓勵小型養殖戶穩中求進,積極開展春秋季大規模防疫工作,確保養殖安全。三是加強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五年共舉辦焊工、電動縫紉、大棚蔬菜、水果種植等農村實用技能培訓班25期,培訓農民1350人次。發放科普資料13500份到戶。積極引導和動員農村富餘勞動力及有技術、有知識的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閒季節間斷性短期務工的,鼓勵縣內充分就業。四是推進土地流轉。在水果和蔬菜種植方面,全鄉共流轉土地1500多畝,有力地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形成規模和產業,取得明顯經濟效益。

社會事業

牢牢把握“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投入國家補助資金1206.5萬元實施民生工程項目建設。一是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始終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大力爭取各類項目資金,著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共投入國家補助資金526.5萬元,發動民眾籌資近410萬元,硬化整治村道15.9公里、組道15.8公里、田間道12公里,為農村面貌的改善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在全縣40個鄉鎮中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二是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對各村多處飲水管道和蓄水池進行了維修和改造;2010年投入國家資金250萬元,新建木林聯合水廠一座改善了2個村約5000餘人的飲水狀況。三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繼續鞏固和完善現有水利設施,加大對各村小支堰道整治力度,共投入國家補助資金430餘萬元,對各村的小支堰“三面光”防滲漏整治60公里;對東大堰、香林堰和幸福堰共4.1公里進行加固維修和防滲整治;對建設村、勝利村2口山坪塘進行了維修整治。
一是深化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事業。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政策,基礎教育穩步發展,中心國小、向陽村小教育質量穩中有升,校舍建設逐步完善,教育設施條件不斷提高,民眾滿意度增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衛生院擴建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有效減輕了民眾就醫負擔。建成村級農村文化書屋5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3個,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創建省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1個。
二是全面落實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我鄉計畫生育工作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目標,認真落實各項計生獎勵扶助政策,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加大排查掌控力度,堅持教育與懲處並重,樹立優生優育風尚。近幾年來,違法生育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民眾生育觀念有了根本轉變,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五年共出生人口570人,不符合政策生育84人,符合政策生育486人,政策內生育率達85%,男女性別比117:100,人口自然增長率1.2‰。社會扶費徵收153.75萬元。五年共落實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33.57萬元;獎勵扶助和特別扶助57.24萬元;獨生子女考大學一次性獎勵金9.5萬元。
三是增強農村社會保障能力。在民政救濟中,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搞好五保、低保和受災困難民眾的救濟幫扶工作,切實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截止目前享受農村低保保障人數686人,累計人均補差55元,5年共發放農村低保金198萬元;城鎮低保保障人數18人,累計月保障水平170元;農村五保供養對象16人,月供養水平195元,在敬老福利院集中供養五保對象2人。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對臨時出現困難的民眾,採取重點對象重點救濟的原則予以幫助,解決臨時困難1030人11.5萬元。五年共實施農村特困醫療救助430人,發放救助資金39萬元。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3840戶11844人,參合率達到96.82%,兌付農合補貼167萬元。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方面,參保民眾4728人,參保率86.3%,60歲以上享受養老待遇1668人。農合和農保的並頭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