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田華溪稻草龍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單位:大田太華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社會活動,展覽活動,衍生節目,
歷史淵源
大田華溪稻草龍源於大田縣太華鎮華溪村,據傳始於宋代陳氏先祖陳七公。從陳家上祖陳七公移居到華溪村以來,便有了迎稻草龍的記載。
迎稻草龍風俗也曾存在於鄰近的山川村回族村,不同之處是他們把插滿香火的稻草繩聯結起來,抬著祖宗的塑像跟在其後出遊,然後裹米粽祭祀先祖。山川回民端午沒吃粽子,卻在元宵節裹粽稱“燈粽”。
現代回族村村民已不再迎稻草龍,改為人手一盞燈,或手提,或用棍子挑著斜插在衣領上,稱為“迎燈”,而華溪草龍舊俗一直傳承至今。
舞蹈特色
稻草龍由村民們用當年秋收後的稻草紮成,龍頭也是由稻草紮成,上插兩根竹子,掛上兩盞燈籠,叫龍眼;龍鬚用竹篾綁住一個地瓜或大芋頭,上插三炷香;龍珠也是用地瓜或大芋頭,上面插滿香火,用以引路;龍身則是一根大草繩,從二三十節到百餘節不等,3—5米一節,插滿香火的叫香線龍,掛燈籠的叫燈龍。出龍日,由大人扛龍頭龍尾,提龍繩的大多是小孩子,寄寓兒孫輩平安長大早日成才。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也是華溪村草龍出遊和全村村民迎龍日。當日,老人們在祖屋先紮好草龍,準備妥貼,待得夜色降臨,祖屋前三聲銃響,鑼鼓隊開路,草龍先繞祖殿祖屋行禮,然後出遊,從村頭至村尾,所到之處,禮炮爆響鞭炮齊鳴,在滿天煙火中,村民迎龍。
稻草龍一般只是在村道上遊走,但只要村裡的村民家裡辦了建房、婚嫁、添丁之類的喜事,家裡的主人會在稻草龍出發點擺上糖、雞等貢品;龍出發後,主人便會在龍經過的道路口等著稻草龍的到來,將龍迎進自己的房子,龍頭會在他家的廳堂拜三拜,然後主人端上紅酒犒勞抬龍頭龍尾的人,這酒村里都叫龍酒,喝了龍酒,稻草龍還會繞房子一周,意為守住平安吉祥,整個活動則名為拜平安。在迎稻草龍過程,忌諱稻草繩拉斷,每次出龍前,大人總是不忘提醒撐龍身的小孩要小心,哪個小孩拉斷了龍身,回家可能就會受責備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明大田太華鎮華溪村在元宵時節所舞耍的“稻草龍”是村民利用當地當年豐收的稻草扎制而成的,富有地域文化。游舞“稻草龍”培養了大人與孩童之間的感情、默契度和協調性,並帶動民眾隨同行進,具有“健步走”功效,整個活動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身心鍛鍊效果明顯。
保護措施
2005至2007年,大田縣文體局及太華鎮文體中心組織攝影、攝像人員對華溪“稻草龍”的製作、舞龍過程進行拍攝,建立了影像資料。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2月6日,華溪村開展“稻草龍民俗迎春”活動,他們用稻草紮成龍狀,龍身用稻草編織而成,嘴能張合,舌能伸縮,眼能睜閉,尾能搖擺。
2019年12月15日,由三明市藝術館、三明學院附屬國小主辦,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學而思(三明)研學旅遊有限公司承辦的三明市非遺項目“大田華溪稻草龍”進校園活動在三明市藝術館百姓大舞台舉辦。三明學院附屬國小近300名學生及家長參與了活動。
2021年12月27日下午,“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大田華溪稻草龍’”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走進三元區列西國小,為學生們帶來一堂傳統文化傳承課。
展覽活動
2013年6月11日,大田文化遺產精品展在大田職專舉辦。通過圖片、詳實的說明,全面展示了大田板凳龍、稻草龍等文化遺產風采。
衍生節目
2012年1月30日(農曆初八),福建電視台綜合頻道《發現檔案》欄目播出有關大田民俗文化的春節特別節目:大田華溪稻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