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田土堡群始建於宋元,盛行於明清,直至20世紀30、40年代仍有零星建造。琵琶堡建於明洪武年間;安良堡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芳聯堡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泰安堡始建於清鹹豐丁已年(1857年),歷時11年完工;廣崇堡始建於民國初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進駐大田土堡群。
2018年9月,福建省大田縣啟動了土堡保護修繕工程,投入440萬元對安良堡、泰安堡、廣崇堂等三處土堡進行修繕維護。
建築格局
大田土堡群數量多且集中,是福建土堡年代較早、結構較複雜、文化內涵豐富的古代防禦性鄉土建築。芳聯堡、安良堡、琵琶堡、泰安堡、廣崇堡等五座土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堡的建築結構由防禦設施和居住堂屋兩大部分組成。
主要建築
安良堡
安良堡位於大田縣桃源鎮東坂畲族村的山坡上的安良堡,是一座被喻為“東南布達拉宮”的土堡。土堡長約40米,東西寬約35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安良堡坐北向南,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整座建築前低後高,台基水平落差達14米之多。堡牆上建有48間包房,逐級抬升,屋脊高翹如雁陣列隊和魚鱗重疊。建築物有前樓和後樓兩座,前後樓高差近12米,均懸山頂。南面設大門,門頂部有螺旋形的漏水斗。東面設小門。
芳聯堡
芳聯堡位於大田縣許思坑村,又名芳聯堂,屬中堡類型,前方後圓形同馬蹄,建築沿山勢建造前傾後高。牆基砌石高1.5米,其上夯土牆厚實高大。牆外掏水池,月牙狀,邊緣小路鋪卵石。牆體正面建築兩層,其他三面多一層,嚴嚴實實守衛著堡內安全。外圍東西寬約60米,南北長59.3米,高約9米。占地面積約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147平方米,坐北向南。土堡由22棟組成,有房間160間,底層共48間,左右共設三門,兩邊各一角樓。土堡二層走廊長230米,圍牆共有40餘個視窗,可憑窗自衛和通風;堡樓為雙迴廊、單迴廊兩種混合結構,樓高6~12米不等。樓前設有兩個角樓。內屋有上下兩廳堂,左右設廂房和護厝等,重檐歇山頂。內有兩口水井、一個石礁和其他生活設施。
琵琶堡
琵琶堡位於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一座形似壽龜山崗上,又名“龜頭堡”,因游氏先祖信奉儒釋道,將土堡建成宗教色彩濃厚的琵琶形(琵琶為四大天王的法器之一),並作為祭祀之用,故又名“廣平祠”,是集土堡、祠宇、佛廳於一體,容祭祖、敬神、念佛於一處,折射著土堡深邃的畫境。琵琶堡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平面如琵琶形。堡牆高7米,加上硬山頂達9米餘。環堡通道寬1.7米,西向設門。土堡為迴廊式,跑馬道寬2米。建築共三進,面積54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一進又稱龜頭祠,為游姓宗祠,面闊三間,進深三柱,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懸山頂。廳內設神龕,供奉游姓列祖神位。兩側有寢室和儲藏室8間。後堂為佛廳,為誦佛念經之處。
泰安堡
泰安堡位於大田縣小華村,坐東朝西,青灰色的屋頂,土黃色的外牆。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平面呈圓形,三層,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60個房間。牆基高約5米,底寬3.2米,上寬1.3米。左右設有角樓,高15米,四層,土堡稜角分明,堡內布局對稱,天井寬敞明亮。建堡時取名“泰安堡”,飽含動盪之中先民對“國泰民安”的期盼。此堡有三重堡門,有三個大小相間的碉式角樓,中天井為特色,含有土樓的一些建築元素。
廣崇堡
廣崇堡位於大田縣太華鎮小華村,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以居住為主,防禦為鋪。沿中軸線分布,依次有前坪、石磴橋、門樓、內坪、正堂、護厝、圍牆、角樓等,堡牆及角樓設有瞭望窗和射擊孔,是與祖屋一起設計的土堡與民居結合型防禦性建築。
文物價值
大田土堡群區別於閩西、閩南土樓,也區別江西贛南的圍屋和廣東的圍攏屋,在中國防禦性鄉土建築研究中起到重要的連結作用。大田土堡群的特色性、完整性、系統性、建築藝術的精美性,使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