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建的以大生紡織公司為核心企業的民族資本集團。 大生集團在發展企業的同時,還按張謇的地方自治主張,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進行了市政建設和水利建設,從而使南通成為文化比較發達的近代工業城市。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大生資本集團
- 外文名稱:Dasheng Capital Group
- 總部地點:江蘇南通
- 成立時間:1899年
- 公司性質:獨資
- 創始人:張謇
發展,歷史,
發展
張謇於1895年開始集股在南通籌建大生紗廠,1899年建成投產,後稱大生一廠;1907年在崇明外沙(今啟東市)建成大生二廠。1911年兩廠共有紗錠六萬六千八百枚,資本近二百萬兩(規元),其中一廠有官股五十萬兩。張謇又相繼創辦了資生鐵廠、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翰墨林印書局、大達輪船公司、通海墾牧公司、同仁泰鹽業公司等二十一個企業。1910年大生集團的投資總額為三百三十八萬七千兩。集團的骨幹人物有張■(張謇之兄)、沈燮均、高清、蔣錫紳等。
民國成立後,大生資本集團創辦了淮海實業銀行和通燧火柴廠等企業,又在蘇北沿海興辦了二十三個鹽墾、墾植公司,墾地四百一十八萬畝,主要用於植棉。並於1921年在海門縣新建大生三廠。1922年起,大生一、二、三廠分別改稱大生第一、二、三紡織公司。1924年新建大生八廠,後稱大生第一紡織公司副廠。四個廠共有紗錠十六萬枚,布機一千三百四十二台。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數年間,是大生集團的全盛時期,1921年資本總額達兩千四百八十餘萬兩。1948年,大生集團尚存的企業有大生紡織一、副、三廠和電廠、冶廠、油廠、麵粉廠、酒廠、火柴廠、印書局、輪船公司等。鹽墾、墾植公司早已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生集團所屬企業,經過公私合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企業。
歷史
1922年起,大生各紡織廠連年虧蝕,債務不斷增加;一廠結虧為三十九萬多兩,負債總額達到一千二百四十二萬餘兩,二廠結虧為三十一萬多兩,負債總額也達三百五十二萬兩。從此大生資本集團迅速走上衰敗破產的道路。到1925年,大生資本集團的情況愈益惡化,僅一廠負債已高達資本總額的258.89%。當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國、交通、金城、上海四家銀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部接辦了大生各廠。1935年二廠終於倒閉。張謇所辦的其他事業,也處於停滯以至衰落狀態。
張謇於1926年逝世後,他在大生集團的首腦地位由其子張孝若繼承。張孝若於1935年病逝。
抗日戰爭中,大生集團所屬各廠均遭到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官僚資本利用其在大生紡織公司中的官股地位,力圖予以控制。大生集團對官僚資本進行了抵制。通過股東會競選,國民黨CC系洪蘭友任大生紡織公司董事長,張謇之侄(張■之子)張敬禮任公司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