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盛街

大理文盛街

大理文盛街是太極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絲綢之路”上“開南(現景東縣)古驛道”中的一個重要驛站,是茶馬古道文化線路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彌渡南連南澗、思茅、普洱,東接雲南驛,西鄰巍山,向北至下關,往左走上博南古道,往右到大理、麗江,進西藏,是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地,古稱“六詔咽喉”。文盛街,是茶馬古道上馬幫流動中沉澱的驛棧,也是馬幫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理文盛街
  • 地理位置:太極山風景名勝區
  • 著名景點:魁星閣
    土主廟
    文宮
景點介紹,主要景觀,旅遊攻略,

景點介紹

大理文盛街又名“馬食鋪”。“馬食鋪”的得名傳說有二。一是口碑相傳,在開科取士時代,國家取錄武生,必須看應試者騎馬射箭,弄槍舞棒技術,此地因山環水抱,坐落鳳凰山下,有“雙鳳朝陽”、“珍珠泉涌”、“二龍搶寶”、“金鐘罩蟒”、“碧雲寺幽”、“杏壇土廟”等美景以及水美草肥、經濟活躍、集市繁榮,應試者多在此停留,習武練箭。由於有“集散和中轉站”功能,馬匹常到馬店歇息餵馬,故有“馬食鋪”之名。二是據傳明朝末年,朝廷督學戴宏慈巡察途徑這裡,地方士紳為之擺設香案相迎,他看到街口魁星閣有一聯:“翰院書香取文章學士,魁星助筆盼金榜題名”,詳詢,此地曾出過文魁武舉、學士多人。並有眾多文人學士香案跪迎,滿眼花羚頂戴,再看前清文生李星斗所提“先入國小後入大學諸生文運維新,辛卯武魁乙卯文魁前輩風流未艾”及鄉人在街道鋪面上的文墨對聯,一眼看出:此乃文明昌盛之地,宿館詢問:“此地多少文人科舉”。鄉人一一道出眾多科甲第士。督學感到:如此昌盛之地,卻名為“馬食鋪”,實在有傷文雅,即更名為“文宮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再次將“文宮鎮”改名為“文盛街”,從此“文盛街”之名延續至今。
根據《縣誌》中載,從文盛街出發的兩條古驛道是“文盛街—密祉(壩)—小密祉(中心)—栗樹營—大莊街—彌城”和“密祉(壩)―文盛街—南澗—開南古道”。唐代從文盛街到彌城,遠可通昆明、四川,達京都長安;南與鄰縣巍山、南澗、景東、思茅、下關、大理、保山通聯。

主要景觀

魁星閣
此閣始建於明代。原來頂層高高掛著“魁星閣”匾,古樸莊嚴,閣內有一泥塑像。他一腳獨踩鰲頭,一腳高蹺頂斗,雙手高舉著筆硯,圓眼環睜,作圈點狀,比較威嚴,象徵對文人的考核,傳說,他就是掌管科舉選儒大權之魁星神。成語“獨占鰲頭”即源於此。
土主廟
土主廟是一院三坊一照壁古色古香的建築。進入大門,滿院的花木交相爭艷,南廂房三間,北廂房三間,均衡排列。雕畫顯目的下殿,立有各色泥塑佛像,中間一尊,傳說是保一方平安的土主神像,古代常常在此祭祀,香火不斷。清代時期,文盛街利用此廟為義學,私塾。教師是本街貢生李元陽先生,他給文盛街增添了文化書香氣息,傳播下文化種子。經歲月的風雨剝蝕,現已失去了當年的光彩,除紫薇樹依然傲立開放外,房屋已殘破並改作它用。
文宮
文宮主院為一殿三廂樓房,東大門樓,是三層磚瓦土木結構的大樓,是我村“大木匠”劉京安負責設計建造的傳統建築。樓高大,美觀而堅固。北廂房三間,有會客廳,辦公室,還有宿舍,北角側門進去,又是三方小院,還有一個寬敞的院落。主院內有兩棵桂花樹,北邊一棵為金桂,南邊的是銀桂(後枯死)。正殿是“孔聖先師”大殿,沿十級石梯登堂,兩側大柱有色彩,巨龍盤繞,大屋頂畫棟雕梁,各色圖案,五彩繽紛。殿前走廊各扇屏門,雕刻有龍、鳳、獅、虎和各類花鳥古代民間故事人物,山水形象各異,工筆精巧。大殿神龕上除文昌帝君塑像外,又有檀香木精細雕刻的孔子牌位,兩旁是一副述說孔子生平業績的對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逢祭孔節日,許多鄉紳文士教師都來此殿頂膜拜,唱頌讚歌。此禮節紀念活動,解放後自然消失。現在已經改作永和完小。
聶家馬店
聶家馬店是明末清初古驛道上最大的一家馬店,從布局來看,為四合院、土木結構、青瓦屋頂。他由主房、廂房、面房、耳房組成主房座西朝東,兩側為廂房。走道兩邊的客房,供客商歇腳之用,兩側為馬廄,該馬店設施齊備,不愧為當時較為繁華的馬店。
引馬石
引馬石,是文盛街的另一特色。引馬石從文盛街村北奎閣一直鋪到村南的鳳凰橋,全長四百多米,全部用長一米、寬三十厘米左右的石條首尾相連鋪築而成,兩邊砌以不規則的散石。據傳,民國初年,由於辛亥革命的勝利,勇士剪去長髮辮以示擁護,村裡有一戶從外行商回村沒剪髮辮,村里於是罰他出資重修古街道上的引馬石,於是,八九十年後的我們,才能看到現在規則的引馬石。在文盛街,至今還流傳著到引馬石:“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隨著歲月的變遷,當年平整的引馬石,已被人踏馬踩,凹成板瓦狀,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給予的榮譽與創傷。
石家耕讀大院
石家耕讀大院整體為“三方一照壁”,前面是過廳夾一小院,大門過廳再進二門到後院。石姓家族從南京經德苴阿助遷徒到密祉文盛街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此院落里,歷代石姓老人都非常重視“耕讀”且文風很盛,家教甚嚴,故人才輩出,學子比比皆是,並獲 “太學生”匾額。大門上的匾寫有“理明術精”四個字,是明國時期姓戴的鄉長為表揚石氏行醫公道,醫術精湛而贈送的。後期此院出過大學生多,因此被鄉人譽為“雞樅窩”和紫竹林中的“文化大院”。
周家巷道
周家巷道主巷道長420米,支幹道一條與張家、戴家、楊家各大院相通到文盛街入口,長1100米。巷道猶如雞腸子、“迷魂陣”,彎彎曲曲,巷道依房屋布局,把古驛道上排建築融會貫通,戶戶相交,此路在古代的設計理念也居於了在抵禦外來侵入方便反抗或隱蔽,也因此,巷道深厚的文化成了文盛街旅遊的又一大亮點。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占地面積較大,房建結構較規範,並與其南的單院房相聯共進一大門。其木作結構及木料質地,當為清末新建,局部枋、檁、雕刻已有糟朽。此院各房均為重檐,且外走廊部分(俗稱廈襠)均已被從檐柱一線裝修利用,僅留60cm左右坎沿。此院天井較大,東西10.1m,南北9.1m,基本呈正方形,故此院落呈“一顆印”格局。
碧雲庵
原名“飛來寺”,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古代佛教勝地。碧雲庵寺是一組宗教建築群,建築群沿西依山建有照壁,大雄寶殿,西側有祖公壇、玉皇閣。“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建築,檐下為不雕垂花構件斗拱,其斗拱,檐枋等雕刻精美。殿內主要有用黃銅塑的“釋迦牟尼”像和用烏銅塑的“閨佗”像,其餘為太上老君、孔子等二十餘尊塑像,形成了三教同殿的宗教信仰。
鳳凰橋
是古驛道上極負盛名的古橋樑之一,橋身長約14米,寬2.1米,橋面全部用寬0.4米的長石條架成,橋兩邊有石雕柱欄桿作防護,重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造型精巧別致,中間的橋礅成棱形,向橋東西突出,猶如橋的兩翼,名為“雁翅”,真正體現了“鳳凰橋”的形態內涵。
文明閣
原名“財神閣”,建於四十年代,重修於1988年,原來在財神殿旁,為重檐攢尖頂,明二暗三層,總高約9.8米,底層高2.8米,古驛道自北向南穿行而過,是古驛道上古驛站關隘的顯著標誌。

旅遊攻略

文盛街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從大理古城乘車前往彌渡即可到達文盛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