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丞
- 釋義:官名
- 朝代:北齊
- 官品:七品
大理寺丞一般指本詞條
范洵(1099一1142),字茂仁,浙江蘭溪香溪人,重和元年(1118年)登王嘉榜進士。仕朝請郎,大理寺正,擢行大理寺丞。紹興年間,詔治岳飛獄,上書力辨其寃忤檜,棄官而歸,檜矯詔追殺於睦州白馬石。特賜朝請大夫,忠義見金蘭二志。...
北宋著名政治家,歷任大理寺丞、太常少卿等職。北宋著名政治家,歷任大理寺丞、太常少卿等職。1034年-1038年,宋仁宗景祐間官大理寺丞(《范文正公集》卷一一《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1062年(嘉祐七年),以都...
王高(1376—1402),生於洪武九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字彥高,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進士第25名(胡靖榜)。授刑科給事中,升大理寺丞。靖難後,與同邑劉端俱連坐方孝孺案獲罪,劓鼻而終。隆慶年間,詔祀大節祠。
時光荏苒,北齊的時候,廷尉正式改名為大理寺。而隋朝唐朝也都沿用這一稱呼,都把廷尉稱之為大理寺。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級別被稱之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大理寺所斷之案,須報刑部審批。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
分掌左、右二寺事務,秩正六品。沿革 官名。明清大理寺之職官。明朝於大理寺設左、右寺正各一人,分掌左、右二寺事務,秩正六品。清初沿置,各設滿洲、漢軍、漢各一人。乾隆十七年(1752)改為左、右寺丞。品級 秩正六品。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是九寺唯一不下設監的寺。 大理卿 1人 從三品 大理寺主官 大理少卿 2人 正四品 卿之助 大理正 2人 從五品下 掌據刑法科條參議用刑之輕重,若大理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大理卿、少卿不在時,由大...
大理寺正是中國古代官職名,漢時指廷尉正。北齊後開始設定為大理寺屬官。即廷尉正。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復改廷尉正,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再改。東漢獻帝建安 (196—220) 末魏、吳建國初置,掌平決訟...
南京大理寺左寺丞孫珂欺公縱慾案,此案發生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案件經過 南京大理寺右評事張靜笞一吏,吏訴至左寺丞孫珂處,孫受案未果。更復令其弟訟之刑部,靜以揭孫陰私相脅,遂只坐吏弟有罪,孫還截下吏弟之狀臧匿。
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大理寺,大理寺卿為正五品 [1] ,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審刑司以後,凡是大理寺所審理的案件,審刑司都可以再複議一次。為了加強大理寺的權力,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大理寺卿為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 ...
《送大理寺丞孫習之疾愈回南京》是明代詩人夏原吉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聖主仁明慎五刑,伏伽重起作廷平。讀書讀律謀猷富,無黨無偏讞議精。抱疾經時淹北邸,承恩此日去南京。願言更廣平友政,勿使於張獨擅名。作者...
《贈大理寺丞陳公輓辭》是宋朝詞人蘇頌在一位姓陳的官員好友去世時所作的一篇輓辭,用以表達朋友去世自己的傷心。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
《為大理寺丞馬麟題畫馬》是明代詩人金幼孜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萬里曾思度玉門,歸來立仗卸櫜鞬。飽肥苜蓿風霜晚,未老猶思報主恩。作者簡介 金幼孜,明江西新淦人,名善,以字行。建文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
棘丞 棘丞,讀音是jí chéng。意思是舊時掌管刑獄的大理寺丞的別稱。解釋 舊時掌管刑獄的大理寺丞的別稱。出處 宋 洪邁 《容齋五筆·棘寺棘卿》:“今人稱大理爲棘寺,卿爲棘卿,丞爲棘丞。”
《挽大理寺丞李奎弟》是明代羅亨信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遊宦從兄備險艱,晚歸田裡樂幽閒。養親共羨敦誠孝,積學還期策治安。壽應井桑魂竟杳,夢回池草會應難。孔懷憐我惟孤立,哀些吟成淚涕潸。作者簡介 羅亨信,明...
黃伯固起大理寺丞得枯株類石愛而藏之戲題 自分委溝壑,歲深始一遭。主人愛奇古,此物出林皋。斑剝深紋斷,崚嶒老氣豪。坐看長芝菌,生意未蕭騷。作者簡介 鄭岳,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華。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江西左...
其後,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職,在任時作《揚州賦》,宋神宗閱後大喜,大加褒賞;又撰《揚州芍藥譜》一卷,遂被重用為翰林學士。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后因對王安石變法不滿,認為王觀屬於王安石門生,...
天啟三年(1623年)秋,左光斗擢升大理寺丞,進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拜左僉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年),被奸宦魏忠賢以受賄誣,矯旨下獄受酷刑而死,時年五十一歲。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追贈左光斗右都御史、太子...
李朝隱(665—734年) ,字光國,京兆郡三原縣(今陝西省三原縣)人。唐朝時期大臣。進士及第,授臨汾縣尉,累遷大理寺丞。剛正不阿,奉命審理“五王案”,坐罪貶為聞喜令。唐睿宗復位,授侍御史、長安令。得罪成安公主,出任檢校...
李惟清(943年—998年),字直臣,下邑人,北宋大臣。曾任大理寺丞,荊湖北路轉運判官,端拱初年(988),升任右諫議大夫。人物生平 李惟清是下邑人,他的父親李仲行曾任章丘主簿,於是遷家到章丘。開寶年間,李惟清以三史授任涪陵尉...
冬十一月癸巳,分遣侍郎何鑒、大理寺丞吳一貫振恤兩畿、山東、河南饑民。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列傳六十八“王獻臣”事涉吳一貫:十七年,復以張天祥事被逮。天祥者,遼東都指揮僉事斌孫也。斌以罪廢,天祥入粟得祖官。有泰寧衛部...
謝深甫(1139年—1204年),字子肅,號東江,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南宋中期宰相。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歷任嵊縣尉,崑山縣丞,浙漕考官,青田知縣。被薦於朝,宋孝宗召見,詢用人之道,授籍田令,調大理寺丞。江東大旱,任...
以朱童蒙、郭允厚為太僕少卿,呂鵬雲、孫傑為大理寺丞,恢復霍維華、郭興治為給事中,徐景濂、賈繼春、楊維垣為御史,而起用徐兆魁、王紹徽、喬應甲、徐紹吉、阮大鋮、陳爾翌、張養素、李應薦、李嵩、楊春懋等人作為他的爪牙。不久,又起...
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萊州(今山東萊州)。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中國北宋政治家、宰相。呂夷簡於鹹平三年(1000年)進士及第,補絳州軍事推官。歷任通判通州、濠州,知濱州、...
徐有功(640年-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人,其祖父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唐朝大臣。徐有功青年時期舉明舉明經進士,起家蒲州司法參軍,襲封東莞縣男。為政寬仁,不行杖罰,歷任大理寺丞、刑部...
左寺,機構名。大理寺所屬內部機構之一。順治元年(1644)設寺丞滿一人,寺正滿洲、漢軍、漢各一人,寺副漢一人,評事漢一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省寺丞、寺副,乾隆十七年(1752) 改寺正為寺丞。定製,設寺丞滿洲、漢軍、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