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犀(大獨角犀)

印度犀

大獨角犀一般指本詞條

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體長2.1-4.2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1.1-2米,體重2-4噸。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單角犀牛。鼻子上只有一隻長約60厘米的犀牛角。該物種皮厚且十分大片,有數層的皺摺,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此會定時去泥潭來驅除皮膚上的寄生蟲。聽覺和嗅覺都極佳,而視力相對較差。游泳技能優秀。奔跑時速度可達55公里/小時。

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植食性,食物為草、蘆葦和細樹枝等為主。覓食時一次能吃下23千克的植物。雌犀3-4歲成熟,雄犀7-9歲成熟。每胎產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約17個月。壽命可達50年。分布於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印度犀體型龐大,體重1600-2200千克,頭體長3.2-3.8米,最高有4.2米的紀錄;肩高1.6-1.86米,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是一種最原始的犀牛,皮膚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像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只有一隻角,是世上體型最大的單角犀牛,角可以長到約60厘米。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像所有犀牛角一樣,它的角是由蛋白質組成,角蛋白也是人類頭髮和指甲中的一種蛋白質,而不是骨骼。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蘆葦地、灌木林或沼澤草原地區。

生活習性

印度犀單獨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奔跑時速最高可達55公里,而且擅長游泳,當它們浸入水中時,有時也以水生草狀植物為食。視力相當差,但聽覺和嗅覺都極其靈敏。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印度犀性情暴躁,敢於襲擊小個體和未成年的亞洲象,有主動傷人的紀錄,是很具攻擊性的犀牛。成年雄性鬆散地保衛領土,其標記為堆積可能達到一米高度的糞堆。在繁殖季節,雄性印度犀使用它們的象牙狀下頜互相爭鬥,有時甚至死亡,以獲得與雌性的交配權。
是食草動物,覓食時一次能吃下23千克的植物。傾向於以諸如甘蔗等高草等植物為食,也吃其他植物,包括果實、葉子、栽培作物、灌木枝條、蘆葦和細樹枝等。在冬季,木本植物通常占該物種飲食約20%。印度犀使用其半可捲曲的上唇來收集長草和樹葉,並且在進食較短的草時可以將嘴唇的尖端折起。該物種也經常舔食礦物質,以吸取鹽份。

分布範圍

印度犀牛在歷史上曾經居住於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丹。
印度犀分布圖印度犀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雌性印度犀性成熟期在5-7歲之間,而雄性在大約10歲時才能達到性成熟。一般在6-8歲產下第一胎。雌性印度犀的妊娠期16個月,每胎產一仔,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通常重約65千克。斷奶期為18個月。幼犀將與雌性一起生活,每天可增重2-3千克,約兩歲斷乳。繁殖間歇期約為三年,在兩年後又一個後代出生,此時雌性會驅趕幼犀牛。印度犀壽命一般在35-45年之間,最長超過50年。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印度犀歷史上在中國境內也廣泛分布。但由於人類居住地的擴大,分布範圍大大收縮。托馬斯·C·捷爾頓曾於1874年這樣描寫這種印度的哺乳動物:“這種巨大的犀牛居住於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山腳。它在西藏地區的東部比西部分布更為廣泛,在阿薩姆(印度東北部一邦)的種群最為繁盛。”
約20世紀初,印度犀剩不到200頭存活於印度阿薩姆邦。經過保育後,2010年,約有2700餘頭存世,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鄰近尼泊爾的十個小型保護區內,其餘約2000頭幾乎生活在布拉馬普得拉河上的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內。2012年,世界上印度犀的數量大約有3000隻左右,它們生活區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鄰國尼泊爾的一些地區。
造成印度犀日益減少的原因有盜獵,棲息地的消失和種群的分離。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於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製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徵;在葉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製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
由於人口的增長,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業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毀犀牛的棲息地。種群的分離是因為人類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場分離。這導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印度犀屬於易危珍稀類保護動物,全世界現存3200頭左右,但仍是亞洲數量最多的犀牛。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卡齊蘭加森林公園生活著1600餘頭獨角犀,被公認為“獨角犀的樂園”。卡齊蘭加國家森林公園緊鄰中國西藏,北依雅魯藏布江,南瀕孟加拉灣,擁有廣闊的熱帶草原和叢林,特別適宜印度犀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園成立後,印度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數量日漸增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