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的誘惑

大熊的誘惑

《大熊的誘惑》是加拿大作家魯迪·威伯 創作於1973年的一部長篇小說,中文版由趙伐翻譯,2001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大熊的誘惑》中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八十年代的加拿大。在中西部的草原上.當時的自治領地政府向殖民者開放大西部,把印第安土著人圈在居留地內。故事圍繞著印第安克里族酋長大熊展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熊的誘惑
  • 作者:魯迪·威伯
  • 譯者:趙伐
  • 出版時間:2001年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頁數:400 頁
  • ISBN:7536653891  
  • 定價:21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主要角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大熊的誘惑》取材於發生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加拿大中西部草原上的真實歷史事件,描寫了印第安克里族酋長大熊帶領土著人抵制英國殖民者、爭取生存權利的故事。印第安人是弱者,在殖民者無情的槍炮和鐵軌下束手無策,在冷酷陌生的法律和條約前茫然無助,但在宗教精神和信仰方面,他們卻是強者:他們與土地生死相依,與自然和諧相融,忠實虔誠地信奉著神靈,遵照主神的旨意去行事。大熊正是這種高尚、強大的宗教精神的完美體現,是一個洋溢著濃重的基督教精神的聖經原型人物。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匹特堡,1876年9月13曰
第二章: 在薩斯喀徹溫河岔與密蘇里河之間,1878年至1882年
第三章: 巴特爾河和北薩斯喀徹溫河,1884年6月、8月
第四章: 蛙湖,1885年4月1日、2日
第五章: 從匹特堡到卡爾頓堡,1885年5月、6月
第六章: 通往沙山之路,1885年9月;1888年1月17日
譯後記

主要角色

《大熊的誘惑》主角大熊在歷史中確有其人。歷史文獻記載。大熊是“製造麻煩的人”,因為他拒絕接受劃給其部落的保留地,他堅持鬥爭,歷時最長,後來,因為他與在蛙湖殺死9名白人的一群克里人有關而被判處國罪。但是在這部小說中.威伯對大熊的一生做了不同的闡釋。在小說敘述的故事的12年跨度中,從1876年大熊拒絕簽署6號協定到1888年死亡,大熊面對殖民者的威逼和誘惑,忍受飢餓,威武不屈,矢志不渝地用和平方式為土著人爭取生存的權利。其他部落酋長要么發動暴力,要么屈服投降,只有大熊酋長深深地知道至關重要的戰鬥是“盲語一意識”的較量而非體力的較量。同時他也知道他的旗人的政治存亡依賴於其宗教信仰的強弱。大熊呼籲印第安土著人應該忘記自己彼此之間的表面差異,努力團結成統一的宗教群體,在獨一無二的神靈名下站在一起。只有印第安土著人用一個雷鳴般宏偉的聲音講話,他們才能與那些“白人”進行平等的對話。如果他們是散沙一盤,就沒法為自己的族人講話,爭取權利。

作品評價

《大熊的誘惑》從歷史視角著眼.在營造歷史語境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著文學的虛構和歷史人物的重塑,在歷史浯境和文學語境整合的“力場”里再造人性之精妙,人格之偉大,揭示歷史在殖民主義權力話語扭曲下的虛妄。據作家自稱。他用了四年多的時間翻閱了成堆的歷史文獻,然後把那些史實講成了故事。當出版商拿著手稿好奇地問這書究競是歷史還是小說時,魯迪意味深長地回答:“百分百的歷史,百分百的故事。”
《火熊的誘惑》在借用歷史文本以求通過其與小說文本的衝突來解構殖民歷史的“真實性”的同時,威伯又調過虛構和想像,以揮灑自如的筆觸,描寫了大熊和他身邊的印第安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面對自然的耍替、殖民的壓力和乍活方式的改變所經歷的坎坷的心路歷程和複雜的情感體驗c相對於呆板枯燥、互相牴觸的所謂“歷史文本”,後一類話語鮮活、生動,表達了土著人的爽直、真減和頑強牛命力。這裡.所謂“真實的”史料反映的是一段蒼白、虛假的歷史,而虛構的小說表現的卻是實實在在、色彩斑斕的文學語境,真實得幾乎讓人信以為真。
1973年,《大熊的誘惑》榮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作者簡介

魯迪·威伯(RudyWiebe,1934~),加拿大著名作家,長期從事小說、散文和戲劇創作,迄今已發表小說14部,散文4部,劇本2部,其中長篇小說《大熊的誘惑》(1973)和《發現陌生人》(1994)榮獲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文學獎。他的作品多圍繞歷史題材,關注印第安民族和門諾教徒等邊緣群體的境遇,文風厚重、凝練,寓意深遠,被譽為“兼具福克納和巴爾扎克的特點”(《加拿大讀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