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崗:甲骨文中的大齊古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濟崗
大濟崗:甲骨文中的大齊古城
大濟崗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村,按照《水經注》的記載,已有1600多年聚落史,當時其名大齊城。如果按照陳夢家先生對甲骨文的考證,該村歷史則在3000年以上,當時其名乃齊踈。據史料記載,大濟崗還有大劑陂、戴陂的別稱,且以陂為界區劃曹州和宋州。
至民國時期,大濟崗一帶曾戰火紛飛,蔣介石和馮玉祥在豫東展開中原大戰,大濟崗深受其害。近些年新農村建設,該村經濟發展迅速,面貌煥然一新,街道寬敞,樓房林立,民眾安居樂業,一派祥和局面。歷經千年滄桑,這裡已由一座古城演變成豫東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落,但其豐富內涵和人文氣息仍在散發著經久不息的芬芳。
如今,大濟崗位於民權縣城西南4公里處,吳堂河東岸。聚落面積約20萬平方米,人口1300多人,共十餘姓,以張姓、康姓、李姓為主。一條東西主街與南北兩條大街將村落分成格狀,中高周低。村落區劃沿革為:1948年前分屬襄邑、拱州、睢州、睢縣;1948年劃歸民權縣,屬龍塘區;1955年廢區屬張莊(今屬野崗鄉)鄉;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83年屬城關鎮至今。
乙辛征淮夷 由杞過齊踈
商代後期,商王帝乙、帝辛東伐人方(淮夷),曾經過齊踈。著名歷史考古學家陳夢家根據甲骨文研究,認為齊踈即是《水經注》中的大齊城、小齊城,即今大濟崗一帶。
商人分化出自東夷,在與夷人的聯合下,商湯滅夏。商代帝乙時期,居於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的淮夷勢力不斷壯大,激化了其與商王朝之間的矛盾,故引起了商末帝乙(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在位)、帝辛(紂, 約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在位)時期祝跨與以淮夷為代表的東夷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於是東征伐“人方”。陳夢家先生曾對殷末甲骨文中征夷方卜辭進行了系統的編排比較,將這次征伐的來迴路線分為五段,“始於出發自大邑商(今安陽小屯),中經商(今商丘)、亳(今商丘南谷熟集一帶)而及於淮水,復由攸(今永城凝棵勸南、安徽宿縣之西北)、商而至於沁陽田獵區”(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八章)。
根據甲骨文和文獻記載,陳夢家先生排列出了帝乙、帝辛征人方歸程卜辭有: (才二月)壬辰,才杞,步於意(《前》2.8.7);(才二月)癸巳,來正人方,才齊踈(《前》2.15.3); (才三月)癸卯,來正人方,在昷(《綴》189)。
對於齊踈的地望,一說在今山東臨淄。但自杞(今杞縣)至齊踈只一日路程,故陳夢家認為,此地是征人方返程中所經,不當遠在山東,認為是《水經注·汳水》注中的大齊城、小齊城,在今民權一帶。 以淮夷為代表的東夷的叛亂,終於導致商王朝被西方新興的周乘機推翻。所以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
千年大齊城 汴水經此過
大齊城約在漢魏時期建成,隋唐以前汴水流經此地,為一渡口。《水經注》卷二十三“陰溝水、汳水、獲水”記載:“汳水又徑外黃縣南,又東徑莠倉城北。又東徑大齊城南。《陳留風俗傳》曰:外黃縣有大齊亭。又東徑科城北。《陳留風俗傳》曰:縣有科稟亭,是則科稟亭也。汳水又東徑小齊城南。汳水又南徑利望亭南。《風俗傳》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陳留,縣名。漢武帝以封韓延年為侯國。汳水又東,龍門故瀆出焉。汳水又東徑濟陽考城縣故城南,為菑獲渠。”《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記載:“《陳留風俗傳》:外黃有大齊城、小齊城,又有莠倉、科稟二城,皆汴水所經。”
由此可知晚旋糊汴水在民權流經的路徑為:由陽樂城(今民權楊城)流經外黃城(今民權內黃集)南,向東流經莠倉城(今民權野崗集)北,再向東流經大齊城(今民權大濟崗)南,又向東經科城(今民權楚窪)、小齊城南(今民權小店鋪)、利望亭(故成安縣治,今民權史村鋪一帶)南,又向東經過龍門瀆(今民權龍門寨)和考城縣故城(今民權舊縣集)南。
根據《陳留風俗傳》的記載,“外黃縣有大齊亭”,現在“亭”的含義是有頂無牆供休息和觀賞用的小型建築物,但在漢代可不是這樣。《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是治臘犁紙安機構,亭長的主要職責是典武備,警盜賊,但亭又是一個交通機構,有著客舍和郵傳的作用。亭和郵屬同一系糊驗兆背統,與鄉為兩個不喇樂嬸同性質的機關。漢代國家行政管理實行中央—郡—縣—鄉—里五級體制,里為最基層單位。“亭並非里的上級,也不是鄉的下級,它是依據不同系統的機制所設立的專門機構,相當於公安派出所,不是政府機關。鄉與亭有相互監督制約的作用,但無領屬關係。里管民政,亭主治安,燧則是純求兆埋定軍事組織,但三者共同處都是最基層機構,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何雙全《漢簡鄉里志》)。由上可知,大齊城不但有汴水渡口,亦設有大齊亭,可見其當時繁華程度與地位重要。
大劑本戴陂 分界曹宋州
水,在縣東南。《水經注》:豐水上承大薺陂,東經己氏及平樂縣,又東徑豐縣故城南。大薺陂,蓋在今曹縣境,今故流已堙。”此大薺陂在山東曹縣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大濟崗村一帶屬戴國。且戴國之名的由來,與此附近的陂水有關。唐代《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曹州·考城縣”引《國都城記》曰:“‘縣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餘里。’蓋本戴國,取此陂水為名也。”該條下又云:“大劑陂,即戴陂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與宋州襄邑縣中分為界。”陂水至唐代時仍“周回八十七里”,為曹州考城縣與宋州襄邑縣的分界線。
《太平御覽》卷936《鱗介部八》引《廣五行記》記載了發生在大劑陂村的一則奇聞:“曹、宋二州西界大劑陂村人陳君,少小為捕魚業。於後得患,恆被眾魚所食。”從這則奇聞記錄可知,唐代時這裡陂澤水產豐富,周圍居民多以捕撈為業。 大劑陂在當時為蓄洪防澇和農田水利灌溉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陂,乃湖泊之意。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王景治水完成後至唐代末年(10世紀初),黃河水災記載明顯減少。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王景治水得法而千年無患;有的學者則認為,與這一時期黃河下游的河湖形勢有關。《水經注》中詳細記載了黃河下游有多條分支河道,這些分支河道又多在汛期大水時與湖泊沼澤連通。大劑陂、巨野澤這些湖沼的存在,或許也是黃河決溢記載少的客觀條件。宋代以後,這些在汛期與黃河溝通的分支河道與湖泊都逐漸淤塞了。元代學者余闕曾指出,缺少蓄水調洪湖泊對黃河防洪增加了難度。他說:“中原之地平曠夷衍,無洞庭、彭蠡(鄱陽湖)以為之匯,故河嘗橫潰為患。”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個與大劑陂名字相似的大薺陂,因一字之差多將兩者混淆。《水經注》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記載:“黃水東流,徑外黃縣故城南。黃溝自城南,東徑葵丘下。黃溝又東注大澤,蒹葭萑葦生焉,即世所謂大薺陂也。陂水東北流,徑定陶縣南。”《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山東三”:“豐
築寨防匪寇 亂世護家園
清初,大濟崗開始興起集、會,因地處要道,成為一方繁華之地。禹州至濟寧的官道經大濟崗,村內圩首周圍,店鋪林立,夜市午夜不散。
鹹豐年間,為抵禦捻軍和當地流匪的侵襲而築寨,外築堅強高大的寨牆,寨牆下部壘磚,上部夯土,寨牆上設垛口,四角設崗樓;寨牆外則開挖護寨河(俗稱海子),寬6丈,深2丈,常年有水;並設東西南北四個寨門,四門都配有土炮;有吊橋,朝落暮起,集居住與防禦為一體,練兵屯糧。晚上則組成巡邏隊,提燈敲鑼看家護院。
即使如此,在盜匪橫行的民國時期,村里民眾仍不能安穩生活。據83歲的村民康居明說,當時他的父親康傳緒因置有百餘畝田地,被龍塘崗西的一夥土匪綁走,當時全家人嚇得逃出村子躲了起來,而其父則因力氣大掙脫了捆綁,趁綁匪不注意而逃了出來,返家團聚後全家人抱頭痛哭,並整日惶恐土匪再來綁人。
1930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各方調集兵力100餘萬,展開中原大戰,豫東商丘至鄭州隴海一線成為主戰場,蔣介石部由盛逢堯帶領赴歸德以南開始至民權以南的丁莊、孟莊、楊堌集、陳莊、側莊諸據點,對馮玉祥部隊進行攻擊戰,大濟崗村深受戰火之害。
古韻廣慈寺 民間故事多
在大濟崗村採訪,筆者聽民眾講得最精彩的,莫過於廣慈寺、關帝閣的故事。廣慈寺位於村西北角,約建於唐貞觀年間,與白雲禪寺同時興建,占地80餘畝,千餘年來香火旺盛。民國時期,廣慈寺還相當有規模,前後大殿、東西廊房10餘間,殿里佛像眾多。尤其是寺里有一大鐘,據說和開封相國寺大鐘是一對,高2米,直徑1.5米,鐘聲響徹幾十里。1930年春,蔣馮作戰,一名老兵至此將大鐘的七個爪砸斷一個,鐘聲傳播距離大為縮短。抗戰時期,廣慈寺遭日軍拆毀,物料被拉至龍塘修建據點。寺里的大鐘,則被農會砸毀。2011年,村民自發捐款重新修建了廣慈寺大殿。
廣慈寺里的火星閣,有個神奇的“火神爺點戲”傳說故事。據說,因為火神爺很靈驗,大濟崗村民眾每年都要請曹縣劇團前來寺里唱戲。這年,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請劇團來,劇團就去亳州演出。在亳州時,劇團所供奉的火星爺神龕忽然像著了火一樣,火苗蔓延,可走近細看並沒失火。劇團在亳州沒有演出完,便急忙跋涉幾天趕到大濟崗演出。村民們很奇怪,我們沒點戲,劇團咋來了?劇團負責人解釋說,這是火神爺顯靈點的戲啊。把經過一講,大家都甚感驚奇。 廣慈寺有一古井,已有數百年歷史。井中水清冽甘甜,除本村民眾當作生活用水外,村西北一里多地段莊的村民也來此挑水。用此井中水所製作的豆腐不但細膩好吃,且分量足。村民在淘井時,發現井底有一條2米長的大蛇,民眾稱之為鎮寺之龍。
由此可知汴水在民權流經的路徑為:由陽樂城(今民權楊城)流經外黃城(今民權內黃集)南,向東流經莠倉城(今民權野崗集)北,再向東流經大齊城(今民權大濟崗)南,又向東經科城(今民權楚窪)、小齊城南(今民權小店鋪)、利望亭(故成安縣治,今民權史村鋪一帶)南,又向東經過龍門瀆(今民權龍門寨)和考城縣故城(今民權舊縣集)南。
根據《陳留風俗傳》的記載,“外黃縣有大齊亭”,現在“亭”的含義是有頂無牆供休息和觀賞用的小型建築物,但在漢代可不是這樣。《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是治安機構,亭長的主要職責是典武備,警盜賊,但亭又是一個交通機構,有著客舍和郵傳的作用。亭和郵屬同一系統,與鄉為兩個不同性質的機關。漢代國家行政管理實行中央—郡—縣—鄉—里五級體制,里為最基層單位。“亭並非里的上級,也不是鄉的下級,它是依據不同系統的機制所設立的專門機構,相當於公安派出所,不是政府機關。鄉與亭有相互監督制約的作用,但無領屬關係。里管民政,亭主治安,燧則是純軍事組織,但三者共同處都是最基層機構,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何雙全《漢簡鄉里志》)。由上可知,大齊城不但有汴水渡口,亦設有大齊亭,可見其當時繁華程度與地位重要。
大劑本戴陂 分界曹宋州
水,在縣東南。《水經注》:豐水上承大薺陂,東經己氏及平樂縣,又東徑豐縣故城南。大薺陂,蓋在今曹縣境,今故流已堙。”此大薺陂在山東曹縣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大濟崗村一帶屬戴國。且戴國之名的由來,與此附近的陂水有關。唐代《元和郡縣誌》卷十一“曹州·考城縣”引《國都城記》曰:“‘縣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餘里。’蓋本戴國,取此陂水為名也。”該條下又云:“大劑陂,即戴陂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與宋州襄邑縣中分為界。”陂水至唐代時仍“周回八十七里”,為曹州考城縣與宋州襄邑縣的分界線。
《太平御覽》卷936《鱗介部八》引《廣五行記》記載了發生在大劑陂村的一則奇聞:“曹、宋二州西界大劑陂村人陳君,少小為捕魚業。於後得患,恆被眾魚所食。”從這則奇聞記錄可知,唐代時這裡陂澤水產豐富,周圍居民多以捕撈為業。 大劑陂在當時為蓄洪防澇和農田水利灌溉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陂,乃湖泊之意。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王景治水完成後至唐代末年(10世紀初),黃河水災記載明顯減少。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王景治水得法而千年無患;有的學者則認為,與這一時期黃河下游的河湖形勢有關。《水經注》中詳細記載了黃河下游有多條分支河道,這些分支河道又多在汛期大水時與湖泊沼澤連通。大劑陂、巨野澤這些湖沼的存在,或許也是黃河決溢記載少的客觀條件。宋代以後,這些在汛期與黃河溝通的分支河道與湖泊都逐漸淤塞了。元代學者余闕曾指出,缺少蓄水調洪湖泊對黃河防洪增加了難度。他說:“中原之地平曠夷衍,無洞庭、彭蠡(鄱陽湖)以為之匯,故河嘗橫潰為患。”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個與大劑陂名字相似的大薺陂,因一字之差多將兩者混淆。《水經注》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記載:“黃水東流,徑外黃縣故城南。黃溝自城南,東徑葵丘下。黃溝又東注大澤,蒹葭萑葦生焉,即世所謂大薺陂也。陂水東北流,徑定陶縣南。”《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山東三”:“豐
築寨防匪寇 亂世護家園
清初,大濟崗開始興起集、會,因地處要道,成為一方繁華之地。禹州至濟寧的官道經大濟崗,村內圩首周圍,店鋪林立,夜市午夜不散。
鹹豐年間,為抵禦捻軍和當地流匪的侵襲而築寨,外築堅強高大的寨牆,寨牆下部壘磚,上部夯土,寨牆上設垛口,四角設崗樓;寨牆外則開挖護寨河(俗稱海子),寬6丈,深2丈,常年有水;並設東西南北四個寨門,四門都配有土炮;有吊橋,朝落暮起,集居住與防禦為一體,練兵屯糧。晚上則組成巡邏隊,提燈敲鑼看家護院。
即使如此,在盜匪橫行的民國時期,村里民眾仍不能安穩生活。據83歲的村民康居明說,當時他的父親康傳緒因置有百餘畝田地,被龍塘崗西的一夥土匪綁走,當時全家人嚇得逃出村子躲了起來,而其父則因力氣大掙脫了捆綁,趁綁匪不注意而逃了出來,返家團聚後全家人抱頭痛哭,並整日惶恐土匪再來綁人。
1930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各方調集兵力100餘萬,展開中原大戰,豫東商丘至鄭州隴海一線成為主戰場,蔣介石部由盛逢堯帶領赴歸德以南開始至民權以南的丁莊、孟莊、楊堌集、陳莊、側莊諸據點,對馮玉祥部隊進行攻擊戰,大濟崗村深受戰火之害。
古韻廣慈寺 民間故事多
在大濟崗村採訪,筆者聽民眾講得最精彩的,莫過於廣慈寺、關帝閣的故事。廣慈寺位於村西北角,約建於唐貞觀年間,與白雲禪寺同時興建,占地80餘畝,千餘年來香火旺盛。民國時期,廣慈寺還相當有規模,前後大殿、東西廊房10餘間,殿里佛像眾多。尤其是寺里有一大鐘,據說和開封相國寺大鐘是一對,高2米,直徑1.5米,鐘聲響徹幾十里。1930年春,蔣馮作戰,一名老兵至此將大鐘的七個爪砸斷一個,鐘聲傳播距離大為縮短。抗戰時期,廣慈寺遭日軍拆毀,物料被拉至龍塘修建據點。寺里的大鐘,則被農會砸毀。2011年,村民自發捐款重新修建了廣慈寺大殿。
廣慈寺里的火星閣,有個神奇的“火神爺點戲”傳說故事。據說,因為火神爺很靈驗,大濟崗村民眾每年都要請曹縣劇團前來寺里唱戲。這年,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請劇團來,劇團就去亳州演出。在亳州時,劇團所供奉的火星爺神龕忽然像著了火一樣,火苗蔓延,可走近細看並沒失火。劇團在亳州沒有演出完,便急忙跋涉幾天趕到大濟崗演出。村民們很奇怪,我們沒點戲,劇團咋來了?劇團負責人解釋說,這是火神爺顯靈點的戲啊。把經過一講,大家都甚感驚奇。 廣慈寺有一古井,已有數百年歷史。井中水清冽甘甜,除本村民眾當作生活用水外,村西北一里多地段莊的村民也來此挑水。用此井中水所製作的豆腐不但細膩好吃,且分量足。村民在淘井時,發現井底有一條2米長的大蛇,民眾稱之為鎮寺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