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盛世/話說中華文明

大漢盛世/話說中華文明

《大漢盛世/話說中華文明》是2013年1月1日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默。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李默主編的《大漢盛世(話說中華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 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 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本套書的意義和使命。《大漢盛世(話說中華文明)》作者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在兩千頁的範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 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李默主編的《大漢盛世》是《話說中華文明》系列之一,該系列全景式圖文並茂的記錄了中國文明歷史,與考古密切相聯,追尋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它可稱為真正的“紙一博物館”,文字、圖片彼此相當,將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呈現在讀者面前。

目錄

漢文帝詔舉賢良
郡守開始使用符節
賈誼作《吊屈原賦》
漢文帝休生養息
賈誼最早提出“法錢”概念
淳于意錄“診籍”
中國飲食方式確立
漆器工藝統一發展
鎏金開始盛行
《爾雅》成書
晁錯論貴粟
漢文帝除肉刑·改革刑制
漢文帝除秘祝
新桓平族誅
選士制度鼎盛
復與匈奴和親
通裁深衣定型
世界最早行星運動記錄
馬王堆漢墓帛畫
西漢地圖保存至今
馬王堆漢墓零器喊又代漆工藝水平
馬王堆漢墓醫書
周亞夫屯軍細柳
漢文帝去世
漢景帝即位
石門十三品暨摩崖刻石大觀
漢代“氣”的思想定型
晁錯被殺·七國叛亂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詔讞疑獄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毛公傳毛詩學
蜀太守文翁最早興辦地方官學
“蒼鷹”郅都任中尉
李廣智退匈奴
孔壁遺書出土
黃老之學昌盛
漢景帝死·漢武帝立
董仲舒獻天人三策
中國開始使用年號
《大戴禮記》編成
《公羊傳》立於官學
淮南王門客編《淮南子》
枚乘作《七發》
竇太后貶抑儒臣
長信宮燈代表漢工藝的高峰
淮南王劉安獻書
馬邑之謀功敗垂成
張騫初使西域
蹴鞠復盛
東方朔諫修上林苑
西漢漆畫藝術更趨成熟
漢置五經博士
漢武帝獨尊儒術
漢武帝誅殺灌夫
漢通西南夷
李少君見武帝·方士開始興盛
漢武帝重編京師諸軍·改革中央軍隊
漢武帝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漢武帝興修水利
漢武帝納主父偃建議頒行推恩令以限制諸侯王
飛將軍李廣威震匈奴
馬蹄鐵發明
漢武帝設博士弟子員
衛青任大將軍屢敗匈奴
漢政府賣爵
張騫通西南夷
淮南、衡山王謀反失敗
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
霍去病擊匈奴·渾邪王降漢
中國官學形成
漢樂府建立
鼓吹樂和相和歌興起
瓠子連年決口漢武帝親臨治河
牽牛織女塑像
漢發明井渠施工法
環首刀出現刀成為主要格鬥兵器
鐵鎧取代皮甲
漠北大戰·漢匈自此無大戰
漢武帝大興水利
張騫再使西域
置均輸官於郡國·鑄三官錢
烏孫使者至長安西域始通
李廣自殺
司馬相如病逝
桑弘羊推行均輸和平準
置酒泉、武威郡
實行官營鹽鐵·算緡錢
漢軍平定西南夷
漢征四方
把握農時脈搏的“二十四節氣”定犁
落下閎參與改革曆法
漢軍俘南越王建德、相呂嘉·南越亡
漢武帝巡行天下封於泰山
朱買臣誣殺張湯
太宛良馬入中國·中西交流密切
桑弘羊賜爵
絲綢之路形成
漢代與伊朗的文化溝通
海上絲綢之路開創
中山靖王劉勝以大量珍寶入葬
朝鮮降漢
司馬遷開始撰《史記》
漢代家具變化
刺史監察制度設立
漢與烏孫和親
中國年節逐漸形成
漢改用太初曆
中國發明犁壁
漢改正朔、易服色
李廣利伐大宛
蘇武使匈奴
董仲舒病逝
漢崇尚五帝太一
漢武帝建造建章宮
俗樂舞興起
百戲流行
李陵降匈奴
司馬遷受宮刑
漢武帝作沉命法
巫蠱禍起
司馬遷著成《史記》
《史記·河渠書》總結水利史
李廣利降匈奴
衛太子自殺
《天官書》確定中國的天官體系
漢武帝首倡榷酒酤
漢律基本定形
漢帝國加強邊疆建設
漢武帝劉徹祀神求仙
漢武帝頒輪台罪己詔
鹽鐵會議
漢武帝託孤
燕王及桑弘羊謀反

文摘

漢文帝詔舉賢良
漢文帝二年(前178)十一月,文帝詔令天下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士。
賢良方正即指品行德操出眾之人。文帝認為,君主的職責在於養育管理百姓,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在於皇帝一人,皇帝如不能治理好百姓並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那就是很大的過失。因此下詔讓天下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人,以廣開直言之路,發現和補救皇帝在治理國家中的過失。漢朝舉賢良方正以此為開端。一般認為,作為選用官吏的中國古代察舉制度始於文帝二年的詔令。到武帝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選官制度。此後兩漢諸帝大多頒行過類似的詔令。文帝通過此一詔令,搜羅了一大批民間人才。作為漢朝補充官員隊伍的途徑之一。這一措施在其推行的休生養息、穩定社會、發展生產的政策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郡守開始使用符節
漢文帝二年(前178)九月,漢朝郡守開始使用符節。
符節為符和節的統稱,是古代傳達命令、調兵遣將、出入關卡時及出使者所持的憑證。多以金屬製成,也有的由玉石、竹木製成。漢文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開始讓郡守使用銅虎符、竹使符。符即虎符,是銅虎符的簡稱,因為以銅製作,另外又形似猛虎,因而得名。符長6寸,原為完整虎形,順脊背梁部一分為二,右半部留朝廷,左半部與郡國。虎符專供發兵使用,如果朝廷要調撥郡國之兵,就向郡國出符,合符才可發兵。節是信物,為號令賞罰之節。多以竹製成,長約七八尺(漢l尺約合現今7寸),節上裝飾旄牛尾,尾由氂牛縣按年進貢,所飾氂尾共3重,顏色常有變更。開始時為紅色,漢武帝時為防止太子假傳命令調兵遣將,於是在第一座上加飾黃旄,以示區別。由於節為信物,有節則顯示權重,無節則權輕,因此漢朝時人們重節。
漢文帝時讓郡守使用符節有助於社會穩定,對阻止諸王列侯等擁兵自重有重要作用。
賈誼作《吊屈原賦》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二十餘,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在貶謫中,他仍不忘國事。後為梁懷王太傅,死時年僅33歲。所著文章58篇,劉向編為《新書》。
賈誼是漢初著名的辭賦家,作品有《吊屈原賦》、《鵬鳥賦》,顯示了從楚辭向漢賦過渡的痕跡。
賦本是誦的意思,《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苟卿《賦》篇第一次以“賦”名篇,漢人沿襲其義,凡辭賦都稱為“賦”。漢初騷體的楚辭逐漸變化,新的賦體正在孕育形成,故賈誼的賦兼有屈原、苟卿二家體制。
《吊屈原賦》是賈誼謫往長沙時所作。它借憑弔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感慨。賦中感嘆道:“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鰉鯨兮,固將制於螻蟻。”作者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卻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擠,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以其抑鬱不平之氣傾注在賦中,雖痛逝者,實以自悼。劉勰評之為“辭清而理哀”。由於賈誼在此賦中引屈原為同調,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又對屈、賈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合傳,因而後人往往將賈、屈並列,稱為“屈賈”。
《鵬鳥賦》是謫居長沙時所作。它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同時也流露出齊生死、等禍福的消極思想。
賈誼的賦在形式上趨向散體化,同時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較整齊,顯示出從騷體賦過渡到漢賦的端倪。
作為文學家,賈誼最著名的還是他的政論散文,他的《過秦》、《大政》及《陳政事疏》等名篇世代相傳,蔭澤後人,對唐宋古文的寫作有相當的影響。漢文帝休生養息
漢文帝即位後積極推行休生養息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漢文帝二年(前178)正月,賈誼上疏論積貯,認為國庫充實百姓便知禮節,衣食豐足百姓就知榮辱,當務之急就是勸民歸農,發展生產,使天下各食其力,主張從事工商末業和游食之民都應轉到農業生產上來。積貯是天下的大事,只要糧食充實而財富有餘,就什麼事都好辦。並認為國庫充實,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社會也得以穩定。文帝認為說得很對,於是下詔天下以農業為天下之本。此外為鼓勵農業生產,文帝還詔賜天下,減征田租,即為三十稅一。另一方面,文帝積極廢除苛令,元年(前179)十二月,下令廢除收孥相坐律,即廢除秦父母、妻子、同黨連坐法,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第二年五月又下詔廢除誹謗妖言之罪,認為由於國家法律有誹謗妖言之罪,因而使臣下不敢盡隋而言,皇帝也就無法發現自己的過失,因此廢除此法,以利下情上達。五年(前175)四月,文帝不顧大臣反對,下詔廢除盜鑄錢令,同意可由民間自行鑄造。然而,由於新鑄錢和已鑄錢大小、輕重、質量不一,而同在市場上流通,不但造成交易不便,而且更增加了幣制的混亂,因此,這一措施效果不明顯。十三年(前167)五月,文帝又下詔廢除肉刑法,進一步緩和了社會矛盾。文帝通過廢除苛令和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不但緩和了社會矛盾,而日使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從而使漢朝漸漸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富裕景象。賈誼最早提出“法錢”概念
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多次上書陳述政見,反對漢高祖和漢文帝實行的任民鑄錢政策,主張由國家統一鑄造銅錢,禁止私人錢幣。
他指出,由於商賈利用銅錢名義價值和鑄造成本之間的差別鑄幣獲利,導致幣值與物價長期波動,流通界非常混亂,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國家應壟斷幣材銅和貨幣鑄造權,推行禁銅政策,消除私鑄的根源,減少犯罪活動,安定社會經濟秩序,並驅使采銅鑄幣者重返農田,以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貫徹重農抑商政策。他還針對貨幣流通20多年來陷於紊亂的局面,順應了新興封建地主經濟體系在貨幣流通方面的客觀要求,最早提出了“法錢”概念,以實現封建國家貨幣制度的統一和穩定。“法錢”是指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重量和成色的銅錢。中央政府應“立法錢”,建立統一的本位貨幣,使流通界只有良幣,奸幣絕跡,人民在使用貨幣時互不相疑。這樣就可以限制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平穩物價,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抗擊匈奴的軍事力量,鞏固封建國家的法制。賈誼提出“法錢”概念和“立法錢”的要求,並把貨幣問題和生產、交換、富國、強兵等問題聯繫起來,既符合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利益,又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為歷代封建王朝特別是漢武帝統一鑄造五銖錢作了重要的輿論準備,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和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P3-6

序言

《話說中華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書沉甸甸的份量。
中華文明的歷史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和挫折。它的歷史無處不在,決定著我們中國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當今的中國和中國人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造就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河奔流到現在。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構成。中華文明豐富、深刻、輝煌、博大,在人類文明中的骨幹作用和領導作用人所共知。在人類文明的發源時期,中華文明就是四大古國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中華文明成為文明在東方的支柱,公元前後200年間,人類的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這兩隻鐵手攫住了地球。在歐洲進入中世紀的時候,中華文明更成為人類文明最主要的領導,它的文明統治東亞,傳遍世界。進入近代,中華文明處於自身的重壓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國人民的鬥爭史和奮起精神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為人類貢獻出了從思想家孔子到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從唐詩宋詞到長城運河的偉大創造,貢獻出了從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從商周銅器到明清文學的深刻內涵,也貢獻出了從五霸七強到三國紛爭、從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輝煌歷史。中華文明的歷史絢爛多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
中華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獨特的文明,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華文明這樣持久,這樣統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錯,其創造者也都與高加索體質的人種有關,它們是姐妹文明。在人類歷史中,只有中華文明才是獨特的,它的創造者是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民,與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沒有關係,它的文化是統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賴於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華文明也絕不是封閉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擔自己對於人類的責任。
人類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令世人矚目。人們對於世界未來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估計無不以東亞和太平洋為中心,而尤以中國為重點。
經濟起飛只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方面,中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尤為刻不容緩。如果中國要自覺地發展中華文明,要有意識地使中國的發展具有世界意義,就必須發展強有力的精神文化,這樣才能使中華文明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才能形成中國和中華文明釣全面現代化。
而中國的精神文化的發展植根於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之中。進入近代之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於中國文化的價值產生大量的情緒化和激烈衝突的論調。“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具有衝破封建束縛的時代意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不容否認的正面意義,與文化虛無主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虛無主義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旗幟下主張全盤西化;而復古主義則沉迷於中國文化的古董,走進反進步、反科學的泥潭。
歷史的發展則超越了所有這些論點,產生這些論調的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已經結束。歷史要求中國發展,要求中國走在全世界發展的前列。西化論和復古論都已過時,歷史已經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國可以承擔起世界的命運,而中國的現實和世界的歷史都說明,中國的使命在於它的發展前進,而非倒退。
中華文明走出迷惘的時代,我們這一代處在一個偉大而具有挑戰的歷史階段。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話說中華文明》的意義和使命。我們創作《話說中華文明》,力求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我們在兩千頁的範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使它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開始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並逐漸形成了編著《話說中華文明》的構想。在開展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們就聘請了國內權威學者李學勤、羅哲文、俞偉超、曾憲通、彭卿雲諸先生擔任學術顧問,他們對計畫作了充分討論,並審閱了大量初稿。我們聘請了廣州、香港地區的社會科學學者、大學教師、研究生以及我社編輯人員幾十人擔任稿件的撰寫工作。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缺陷。中華文明具有輝煌的時期,也有苦難的年代,有它燦爛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華文明在自身中能夠吸取充分的經驗和教訓,就能夠使自身健康壯大,成長發展。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業的使命和重任。我們希望這部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起到它所應當起的作用。為中華文明的反省、前進和奮起作一點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