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1896年3月,大清郵政脫離海關,正式成立國家郵政局。當時清朝政府正在進行幣值改革,將舊幣值“紋銀”單位改為“洋銀”單位。為配合幣值改革,在新幣值郵票未印竣前,暫使用海關之舊幣值郵票加蓋使用,例如將“小龍”和“萬壽”加蓋“暫作洋銀”作為新幣值郵票應急使用。由於新郵政還增加了包裹、匯兌等業務,急需高面值郵票,故於1897年2月將庫存的紅印花票加蓋作為郵票使用。
1897年2月2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初一,正值春節,大清帝國郵政正式發行紅印花加蓋郵票。其加蓋面值為:壹分、貳分、肆分、壹圓、伍圓共五種,其中貳分、肆分和壹圓這三種面額的加蓋字型又各有大小字之分,故紅印花郵票全套為八枚。這八種郵票又衍生出許多變體票,蜚聲郵壇。百餘年來,紅印花郵票演繹了一系列郵壇傳奇。
紅花之母由來
紅印花未加蓋原票,乃由清代海關1896年委託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製,面值為3分,採用厚實的無水印白紙印刷。以紅色為主色,雕刻精細,印刷精湛,票面為全英文。背面有背膠,齒度數約為12至16度,並有縱橫不同的混合齒度,全張票縱橫各十枚,整版共100枚,共印刷約65萬枚(一說100萬枚),因曾被誤認為是印花稅票,而得名“紅印花票”。
紅印花原票雖不是郵票,但全部的加蓋票均由其而派生,其對版模特徵、齒孔研究、加蓋順序等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集郵的重要收集和研究對象之一。特別是由於其加蓋出來的“小壹圓”更是登上了“華郵之王”的寶座,故而紅印花原票有“紅花之母”的美譽,連紅印花郵票專家黃光誠先生亦讚譽其為“唯一非郵票之郵寶”。它是上海海關在1896年9月印製的原擬用於報關單上貼用的收費憑證,後因商人權貴反對,未能實施,最終取消發行。1897年清朝國家郵政為應急需,便利用上海海關未發行的“紅印花票”加蓋改作郵票。在加蓋之前,僅取出2全張共200枚,用於饋贈中外高級官員、存檔加蓋設計等,其餘全部用於加蓋改作郵票。因此,未經加蓋的紅印花原票,存世量很少。據
黃光誠考證,紅印花郵票存世僅有53枚。早在上世紀初,一些華郵收藏知名人士將紅印花原票列為“華郵四寶”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陸續有新發現的紅印花原票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