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大洪山森林公園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其地理位置險要,有“鄂中屏障”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的“綠林軍”,元代的“紅巾軍”,清代的趙邦璧等農民軍起義都以此為根據地。漢代王匡、王鳳率綠林兵曾屯兵於此,留有綠林軍起義的古戰場遺址。
唐朝寶曆二年建的洪山寺,在歷史上頗有盛名,曾有殿堂百餘間,僧侶700餘人,是我國佛教的重點叢林。其佛法《語錄》,《菩提心戒》,《曹洞宗派》等遠傳日本,印度等國。曾是湖北的佛教勝地之一。早在清朝就被列於全國120座名山之一。
大洪山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景區內分布多處歷史文物遺蹟和考古發現,從三里崗冷皮埡和京山屈家嶺出土的彩色陶器,生產工具來看,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大洪山地區的燒陶技術和農業技術就已經非常先進。它在考古上的地位可以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相提並論。公園內還保存有“屈家嶺”“冷坡埡”等新古器文化遺址。
革命戰爭期間,李先念,陶鑄,錢英,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戰鬥過,領導的新四軍在此創建了不朽的英雄業績,留下了他們光輝的足跡。這些先輩的活動,都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
其中典型的歷史遺蹟
(1)大洪山寺廟,據<大洪山志>記載,大洪山寺院始建於公園826年,為佛教勝地,分上下兩院,該院主持多為歷代高僧,這裡有“大洪山山連山山山相接,洪山寺寺接寺寺寺相連”的讚譽。一千多年來,洪山寺屢建屢毀,現建園中已經重建部分寺廟建築群,洪山寺在重建過程中實現了古典樣式和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其飛檐琉璃、金碧輝煌、氣勢宏大、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
(2) 橋河古道:橋河山谷中,有一條2000年以前用石板砌成的古道,長約12km,寬2m。據傳說,當年綠林軍大營駐紮在大洪山主峰一帶時,這條古道是將士們進出大洪山腹地及主峰的軍事要道。唐朝以後,因主峰山頂建起寺院,這條山溝便成了“神道”。為香客遷往進香的通道,世事滄桑,時過境遷,用石板砌成的古道仍保留著原樣,漫步橋河古道,既給人以悠遠的思緒,又能領會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神韻。
(3)石板古橋:觀賞林的下方有一座石橋,長3.5m,寬1m,高2.5m,原來是兩塊長3.5m的石條架起來的,不知何年有塊石條斷塌,沖那風化的痕跡中足能證實它歷史悠久,傳聞李自成,三聰兒,等農民起義軍和賀龍元帥曾涉足此橋。
(4)靈觀廟:橋河以西的靈觀埡處,曾有一靈觀廟,每逢祭日,香客絡繹不絕,毀於文革期間,正在予以修復。
(5)狀元塔:在老龍池的附近有狀元塔,仙人塔,曬書台等遺蹟。現基本保存完好,是宋代進士鄭獬的讀書處,鄭獬為宋英宗時期翰林學士,金兀朮侵犯鄂中時,鄭獬舉兵抵抗,失敗後歸隱大洪山中,狀元塔塔高2.8m,呈六邊形,內室1.3×1.5m,內有石桌,石凳,塔為青石板拼成。另一塔在白龍池場部後200m處,式樣同狀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