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裡走,洞內突然變窄,人只有爬著,一個一個的縮著身子,用勁才能鑽於洞內,個子大的,還得費一翻周折才能鑽進去。而入得洞來,卻是另一翻天地。只見洞的一邊是疊得非常整齊、看上去極像被子的石頭登登,共有24個,當地人稱它是石被子;另一邊是距離、大小几乎相等、均呈橢圓形的14口水井,無論天晴下雨,均會從水井上方、龍的“脊椎”旁往水井裡滴水,發出的咕嘟兒咕嘟兒的滴水聲特別引人注目;中間是寬約10米、長約700米左右、兩輛汽車可並排行駛的平坦大道。
在往前,洞內比先前略小,依晰可見石棺、石刀、石斧、石劍、天橋等;走過天橋,頭上還有一個高約3米左右的二層洞,洞內也有石刀、石斧、石劍等。洞內還生長著許多造型別致的鐘乳石假山,形態各異的動物和叫不上名、但極好看的東西。
在繼續前行,就是人們常說的“只能聽見嘩嘩流水聲而見不到水或河的陰河”。
聽當地人說,很久以前,曾有人在洞內制了一個小木排子,帶著足夠的食物,從陰河的入口處一直前行,想找到洞的出口,但遺憾的是,他沒有從洞口返回;至於走到了哪裡,他們不得而知;他們也沒有見到過洞的出口。
據老人們說,洞子是通的,但洞中里程很長,從洞內一直可以通往重慶巫溪的紅池壩;而從洞口走到人們所說的“陰河”處,至少要三天才可到達;從他們知道這個洞時開始,除了好奇的人和當地村民帶著火把、手電和食物等,來回五六天時間,最多只走到陰河處,就沒有在往前走過;到陰河的地方後,是聽到有仿佛就在腳下、又像是在面前的嘩嘩流水聲,就是沒見到水鹹河;此時,用腳使勁往地上一蹬,地底會發出“嗡嗡”的聲音,就像是空的一樣,他們不敢再往前走。
洞內也時常呼呼風響,但四季分明。春冬兩季洞內刮出的風是暖暖的,到得洞中讓你感覺不到寒意;夏秋則是涼風習習,入得洞中讓你清爽無比,甚至會心曠神怡。大洞子真不愧是人們說的洞中天,洞中洞。
大洞子的對面有一座山,山的中部生長著一道由砦層形成的天然門,故此,人們管這座山叫南天門;生長大洞子的山叫轎頂山;此山酷似一個轎子的頂子,下面大上面平緩,到了山頂,自然長成一個錐形的山尖;不管春夏秋冬,轎頂山總是翠綠一片。翻過轎頂山不遠,就是重慶巫溪的地界;大洞子就位於轎頂山的中部,離水泥公路和最近的村民不足一公里。
關於大洞子,還有許多傳說。最讓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是:相傳在商周時期,太乙真人就在此洞棲身,白天到轎頂山山頂練功作法,夜晚就棲宿於洞中。而在鬧土匪時期,洞裡曾住過幾百號人,他們用石頭砌成牆封住洞口,僅留一道門,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曾經還是土路時,就有許多好奇的人們利用節假日,專程去鑽爬大洞子,想探個究竟。如今,到大洞子的黃土路早己變成了水泥路,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到大洞子探奇的人更是絡繹不絕。而大洞子始終還是用面紗罩著,任憑你去揭掀,就是不願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