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深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大洋深層生物 |
英文名稱 | bathypelagic organism |
定 義 | 生活在大洋深層區(從水深1000~4000 m)的生物。 |
套用學科 | 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深層生物
- 外文名:bathypelagic organism
- 所屬學科:生態學
- 公布年度:2006年
大洋深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大洋深層生物 |
英文名稱 | bathypelagic organism |
定 義 | 生活在大洋深層區(從水深1000~4000 m)的生物。 |
套用學科 | 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
大洋深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生活在大洋深層區(從水深1000~4000 m)的生物。出處《生態學名詞》。...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區終年黑暗,陽光難以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食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介紹 生活在水深超過1000米處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通常...
大洋區生物是指在大陸緣外側以遠水域(水深超過200米)的生物。按水深分有:(1)從大洋表面至200米深水層的生物稱為“大洋上層生物”,該水層有陽光,故適合浮游植物生長;動物的種類和數量較多,有魷魚、鮪魚、旗魚和鯨類。(2)水深在2001000米之間水層的生物稱為“大洋中層生物”,無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呈紅色,如紅色...
從大洋表層至幾千米深水層均有分布,分廣深性種和狹深性種;其種類和數量在熱帶和大洋環流區最為集中,尤以水深25米到數百米的水層數量最多,可達820萬個/米。表層種骨骼殼棘刺多、飾物繁雜;深層種棘刺和飾物都較簡單,骨骼殼較堅實(圖5[ 放射蟲])。放射蟲是海流、水團和水層深度的良好指示生物。60年代末...
生物群落組成 大洋的生物群落組成包括,上層生產者以“微型浮游植物”占優勢,在貧營養大洋區,藍細菌和固氮藍藻是重要的自養性浮游生物。大洋上層的動物最為豐富,經濟價值比較大的有鮪魚、烏賊、鯨等。大洋中層(200~1000m)的浮遊動物主要是大型磷蝦類,它是重要的食物鏈環節,常與魚類(主要是有鰾魚類)結成大群,...
深層大洋芽孢桿菌 深層大洋芽孢桿菌是Oceanobacillus屬的微生物,原產地為韓國。形態特徵 革蘭氏染色陽性、有孢子、桿狀細胞,以周生鞭毛運動。主要價值 主要用途為分類學研究,具體用途為模式菌株。
許多甲殼動物營浮游生活,是海洋浮游生物中占優勢的類群。其中以橈足類、端足類、磷蝦類和十足類的毛蝦 (Acetes)、櫻蝦(Sergestes)、瑩蝦(Lucifer)等為常見。它們常大量密集,在表層和深層水體中都居優勢。大多數甲殼動物是底棲種。從潮間帶到近萬米的大洋深溝,棲息著不同的甲殼動物。在潮間帶有大量成群的蟹類...
海洋生物對海水中聲和光的物理效應 聲波和光波在海水中傳播制約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的數量、分布、植 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發聲和發光等生物學現象,都對海水中聲、光傳播產 生影響。一、散射層及其生態特點 在大洋深層水域中普遍存在由生物聚集的水層,簡稱深海散射層 (deepscatteringlayer)。其中較密集的浮遊動物...
五、水層區按距海岸遠近可分近岸區(Neretic)和大洋區(Ocenaic)。水層區從海面向下分為:真光帶(層)(euphotic zone)【有光帶(photic zone)】大洋上層透光帶光合作用帶,一般表層200~400m和以下的無光帶(層)上層、中層、下層(深層);無光帶(層)(aphotic zone)深層無光帶一般為400m以下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