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區生物是指在大陸緣外側以遠水域(水深超過200米)的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區生物
- 定義:在大陸緣外側以遠水域(水深超過200米)的生物
大洋區生物是指在大陸緣外側以遠水域(水深超過200米)的生物。
大洋區生物是指在大陸緣外側以遠水域(水深超過200米)的生物。按水深分有:(1)從大洋表面至200米深水層的生物稱為“大洋上層生物”,該水層有陽光,故適合浮游植物生長;動物的種類和數量較多,有魷魚、鮪魚、旗魚和鯨類。(...
大洋帶又稱遠洋帶生物。指生活在沿岸帶範圍以外全部開闊大洋上層水區的生物。大洋帶通常以陽光透入的最大深度(一般為200米)為下界,海水透明,光照充足,海水混合較均勻,鹽度高,所含陸源性碎屑少,營養鹽含量低,各種理化條件 穩定。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較沿岸帶貧乏,生物量為0.01~5克/米2。主要有各種單細胞...
大洋生物 大洋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生活在遠海大洋水層區和海底區的所有生物。出處 《生態學名詞》。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區終年黑暗,陽光難以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食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介紹 生活在水深超過1000米處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通常...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中,在中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偽虎鯨 體長5米,體重665千克。全身黑色,頭圓。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經常被水族館飼養訓化作觀賞動物。中華白海豚 身體修長呈紡綞型,喙突出狹長,體長2.0~2.5m,體重200~250kg。常見...
大洋區是指遠離大陸架和淺海的開闊海域,它是海洋的主體。大洋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地球表面積的50%,同時它也是地球上生命最密集的地方。大洋區一般可劃分為四個最主要的構造單元:大洋板塊、大洋中脊及其裂谷、橫向轉換斷層、以及濱岸島弧。在大多數大洋區,存在由於氧的生物化學消耗所產生的氧的最小值。有的大洋...
④大洋帶(Pe-lagic zone),從沿岸帶往開闊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線。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唯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但保護色明顯。 生物群落類型 紅樹林、珊瑚礁、馬尾藻海都屬於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類型。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
大洋深層生物 大洋深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生活在大洋深層區(從水深1000~4000 m)的生物。出處 《生態學名詞》。
大洋上層生物 大洋上層生物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生活在海洋上層(從水表面至大約200m水深)的生物。
大洋中層生物 大洋中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生活在大洋中層區(從水深200 m至大約1000 m)的海洋生物。出處 《生態學名詞》。
大洋深淵層生物 大洋深淵層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生活在大洋深淵水層區(水深4000~6000 m)的生物。出處 《生態學名詞》。
放射蟲是海流、水團和水層深度的良好指示生物。60年代末以來,新生代放射蟲地層學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在熱帶大洋區從古新世至更新世可劃分出若干放射蟲帶。③ 矽鞭毛蟲類(Silicoflagellata)是微小的(20~100微米)單細胞生物,前端有一活動鞭毛,由圓盤形或半圓形的空心矽質骨架承載整個細胞質團,含有金褐色素體,能...
放射蟲是海流、水團和水層深度的良好指示生物。60年代末以來,新生代放射蟲地層學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在熱帶大洋區從古新世至更新世可劃分出若干放射蟲帶。矽鞭毛蟲類 矽鞭毛蟲類(Silicoflagellata)是微小的(20~100微米)單細胞生物,前端有一活動鞭毛,由圓盤形或半圓形的空心矽質骨架承載整個細胞質團,含有金褐色素...
它們對環境的反應相當敏感,不少種有明顯的深度分布範圍,根據它們的分布趨勢可以劃出各個不同的深度帶,因而有孔蟲是很好的海深指示生物。少數種類(約40種)隨海流移動,稱為浮游有孔蟲。它們絕大多數出現於正常鹽度的大洋中,少數幾種能生存在鹽度較低的海水中。一般說,它們的數量隨深度而增多。大洋中數量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