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塅位於撫市鎮境內,東起觀音堂的塔子下,西迄井頭自然村的龍頸墩,南靠撫市集鎮,北至撫溪河畔;東西長3公里,南北平均寬0.8公里,總面積為2.4平方公里,是撫市鎮境內最大的盆地,昔人曾譽之為“富貴雙全的風水寶地”。該地段平坦廣闊,省道福三線從其腹地穿過,離龍巖市區38公里,距永定城區32公里。撫市鎮人民政府、農貿中心市場、撫市中學、撫市學區和撫市中心國小都設在這裡。大的土樓有三座,兩座是連在一起的福善樓和福盛樓,合稱永隆昌樓,還有一座是永豪樓,都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塅土樓群
- 地理位置:撫市鎮境內
大洋塅土樓群(簡介),永隆昌樓(簡介),
大洋塅土樓群(簡介)
大洋塅土樓群由社前村、新民村土樓以及五聯村大岡自然村的部分土樓組成。這些土樓沿著撫溪河南岸的平曠地帶興建,參差錯落,巍峨壯麗,蔚為大觀。在社前村的68座土樓中,比較有名的有庚興樓、善慶樓、集萬祥等,其中建於1487年的長星樓歷史最為久遠,建樓人為賴姓開基始祖景讓。由於年久失修,該樓已經坍塌,現僅存1.8米寬的石基。在新民村的36座土樓中,比較有名的有永隆昌樓、永豪樓等;年代最早的是建於清朝康熙中期的見龍樓,建樓人為橋村(今新民、老街、壩角、甲華等村)黃姓開基始祖獻龍,後來該樓毀於一場大火。此外,大部分土樓(含大岡自然村的2座土樓)建於清乾隆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50—250年歷史,是撫市條絲煙加工業和銷售業大放異彩時期的產物。2008年樓群內有住戶1118戶、5223人。
大洋塅土樓群的特色:一是土樓或聚或散,融於秀美的沃野平疇之中,與依時序或綠或黃的田園景色交相輝映,盡顯旖旎風光。二是其中較主要的土樓是在修建防洪堤後擴大了的地盤上建成的。三是“五鳳樓”有十幾座之多,如善慶樓、雅文樓、貽興樓、集萬祥、永豪樓、福盛樓、崇志文館和崇福樓等。四是薈萃眾多珍貴的文物。如鑲嵌於福盛樓大門上方的鐫有“父子登科”四字的匾額,存放於永豪樓內的書畫俱佳的屏風等。
永隆昌樓(簡介)
坐落在撫市鎮新民村,距永定城區26公里。由福盛樓(含文館)、福善樓(含敦隅別墅)、臨江書院組成,共占地2萬多平方米。從清道光後期開始興建,經鹹豐、同治兩世,直到光緒初年才告完成,歷時28年之久。據傳,共耗資白銀60餘萬兩。
福盛樓通稱“老樓”,坐南朝北偏東,屬三堂兩落的“五鳳樓”式結構。福善樓位於福盛樓外大門東側後約150米的地方,通稱“新樓”,坐西南向東北,主體是典型的方樓。兩樓(不含文館、別墅)共有92廳、746間、144道樓梯、6座石制花架、33座石框門、7口水井、1口池塘、10間浴室、7個曬坪、60間廁所、500米小溪堤壩和1座船舶碼頭。
福盛樓和福善樓一樣,規模宏大,樓中有樓,形貌大體相似,由眾多門戶、穿堂、天井、迴廊組合而成。生客進入大門,只要經過幾個廳,出入幾道門後,就會不辨南北西東,暈頭轉向,大有“進時容易出時難”之感,因此人們稱之為“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