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由風起中文網作者海帆創作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地殼遺蹟
- 創作者:海帆
本詩由風起中文網作者海帆創作完成。
全球大洋底地質調查的成果證實了地殼大規模水平運動的存在,也證實了大洋生命的短暫,即在洋盆演化前期,洋陸之間尚未發生相對運動的情況下,大陸隨同毗鄰的大洋一起,也曾經歷過相應規模的水平運動。由於洋盆的多次產生與封閉,陸塊在地史...
大洋地殼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構成,位於大洋盆地下的地殼,簡稱洋殼。它的特點是地殼較薄而緻密,缺失陸殼所特有的“花崗岩層”。洋殼較陸殼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大部分陸殼至少為10億年。釋義 大洋地殼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構成...
大洋型地(oceanic crust)是地殼的一種類型,位於大洋盆地之下,相當於矽鎂層。大洋型地殼缺乏矽鋁層,大洋型地殼厚度約5公里,密度為3.0克/立方厘米,池震波的P波傳播速度大於每秒6.2公里。釋義 大洋型地殼(oceanic crust)又稱...
海底擴張說認為,地幔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並固結,生成大洋地殼,較老的地殼被推向兩側從而生長出洋盆。新洋殼不斷生長,其生長率為洋脊兩側擴張速率之和。寬達 1.5萬公里的太平洋洋底只需 1.5億年左右即可形成。這與觀測到的洋底...
六十年代初,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凝固後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繼續上升的岩漿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 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
雖然目前從放射蟲化石的時代看,大洋地殼主要形成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但從其它地質資料分析,海洋從三疊紀晚期已基本形成,並且一直延續活動到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據古地磁資料推算,白堊紀時新特提斯深水大洋的寬度至少在1500公里以上,有人...
大洋地殼極薄,從上到下由三部分組成:海洋沉積物層平均厚度約300米(洋中脊附近幾乎為零);鎂鐵質火成岩層以玄武岩和輝長岩為主,厚度為1.7±0.8千米;海洋層主要是地幔頂部水化作用形成的蛇紋岩,厚度為4.8±1.4千米。洋殼的厚度、年齡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