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千年古道
人文歷史
縉雲三面環山,東部為括蒼山脈,西部為仙霞嶺余脈,南部則是海拔1500米的大洋山。
從古道的命名便可得知,大洋古道正綿亘於常年雲霧繚繞、林木茂盛的大洋山中。有浙江東南沿海第一高峰之稱的大洋山原來並不叫大洋山,而叫大蟬山。解放後推崇文字簡化運動,由於“洋”字婦幼皆識,便取代了古越方言字“蟬”,因此,大蟬成了如今的大洋。大洋山歷史上為江浙門戶,海防要地。南宋紹興年間,朝廷在大洋山置三姑都巡檢寨。明清兩代為江浙水師會哨之處。
大洋古道開通於唐朝昭宗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金華、縉雲至溫州的一條古鹽道。縉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多地少,多被大山包圍,他們篳路藍縷,開山劈石,才有這條古道。當時溫州平陽縣等地熬制的食鹽就是民眾用肩挑的辦法通過此道供應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每天有數千人往返於此。在抗日戰爭當中,大洋古道還承擔著運送物資的作用。直至1956年,縉石公路開通以後,大洋古道才被棄用。
從古道的命名便可得知,大洋古道正綿亘於常年雲霧繚繞、林木茂盛的大洋山中。有浙江東南沿海第一高峰之稱的大洋山原來並不叫大洋山,而叫大蟬山。解放後推崇文字簡化運動,由於“洋”字婦幼皆識,便取代了古越方言字“蟬”,因此,大蟬成了如今的大洋。大洋山歷史上為江浙門戶,海防要地。南宋紹興年間,朝廷在大洋山置三姑都巡檢寨。明清兩代為江浙水師會哨之處。
大洋古道開通於唐朝昭宗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金華、縉雲至溫州的一條古鹽道。縉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多地少,多被大山包圍,他們篳路藍縷,開山劈石,才有這條古道。當時溫州平陽縣等地熬制的食鹽就是民眾用肩挑的辦法通過此道供應至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每天有數千人往返於此。在抗日戰爭當中,大洋古道還承擔著運送物資的作用。直至1956年,縉石公路開通以後,大洋古道才被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