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大沽路起於中山路止於泰安路,中間在河南路口的小廣場處錯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沽路
- 外文名:Dagu Road
- 位置:青島市市南區
大沽路1—7號建築是棟3層的樓房,緊貼著中山路上一棟德式建築。此樓從外形看不出是一棟樓還是緊密連線的兩棟樓,僅在屋頂處有錯落感,建築為花崗岩築基,灰黃色的牆面,紅瓦斜坡的屋頂。牆面上有白色的線條和塊狀圖案裝飾。矩形的氣窗排列得非常整齊。在採訪時,有人說此樓當年是個不小的錢莊,也有人說,這裡是中山路78號建築改為百貨公司後加蓋的樓房。記者卻沒有找到有關此樓的準確資料。
大沽路4號是棟典型的“口”字形里院,有資料稱它的名字叫“遊藝里”。這所里院為2層,花崗岩築基,灰色的牆面,紅瓦屋頂。寬大的正門在舊時跑馬車沒有問題,門廊下鋪設的馬牙石已經被歲月打磨的光滑發亮。走入院中,里院的天井不大,紅色的木梯通往二樓,二樓有木質的圍廊,每個廊柱兩側都有蓮蓬的花紋裝飾。有資料顯示,從上世紀30年代起一些有錢的華人逐漸興起了飲用咖啡的時尚,一直延續到青島解放前。解放前的青島,尤其在抗戰勝利後,西餐廳、咖啡館市場迅速繁榮起來,而在這棟建築附近開設的“麗華飯店”當年是比較知名的專業咖啡館之一。
大沽路12號看建築結構,像是棟“日”字形里院。建築高2層,花崗岩築基,土灰色的外牆上由紅磚砌起的窗邊花紋,正門的門檐、門柱以及正門上方的匾額框等,跳脫的色彩,讓建築的整體設計顯得非常別致。正門不小,門前有3級花崗岩的石階,石階中有個小斜坡,據說舊時可以推獨輪車入內。走進院內,吸引記者的是通往二樓的樓梯,它不似那種中規中矩的徘徊向上的樓梯,而是斜坡探出,折回向上,樓梯間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順樓梯走上里院北側的二樓,在此地穿梭,可以看到里院的兩個天井。
大沽路18—20號是大沽路東段南側最後一棟房子,卻是棟不規則的矩形里院,建築整個的一面正對著河南路口的小廣場,另外的兩面側斜側插入大沽路和河南路。建築高3層,花崗岩築基,灰色的牆面,大斜坡的屋頂。樓內木頭樓梯,走在上面有些地方吱吱嘎嘎作響,令人升起一種歷史滄桑沉積的感懷。
大沽路的西端老建築已經不多,大沽路35號在大沽路的最西頭,是青島物品證券交易所舊址。建築高5層,樓體呈放射狀矩形。主入口面對花園,據說當年這裡有架天橋路,名為泰雲橋,後來被拆除。當年的一、二層均為交易大廳,三、四層為辦公用房。細看建築正面的設計處理,當年的設計師好像將1至3層作為一個整體,設計與開間大小相同的通窗,3層以上則採取豎向帶狀氣窗設計。密實的豎線條劃分使之與1、2層形成鮮明的對比。建築正門的兩邊宛如各有兩個巨大的方形立柱,並以細線條做裝飾,直通樓頂,即使進入樓內,這四根柱子也非常醒目。建築部分氣窗的四角有著漂亮的花紋裝飾,底部為葉形,頂部為花形。建築兩側的2、3層銜接處各有一個類似露台的弧形長條。建築從正面看比例瘦高,尺度劃分顯得不怎么均衡,但這種奇特的樣式使人感到別具一格。
據悉,該建築由中國資本家宋雨亭籌建,青島設計師劉銓法設計。這棟樓雖然從質量到規模都不及館陶路上的日本取引所,但其建造的意義重大。
有資料顯示,該建築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青島市的工商業者,為了對抗館陶路日本的青島取引所,在當時的青島市長沈鴻烈的暗地支持下,於1931年冬成立了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籌備委員會,工商業大戶宋雨亭、柳文亭、張立堂、梁和璞、董希堯、於維霆、姚仲拔等21人擔任籌備委員,隨即開始籌備。青島交易所在籌備期內,一面開始營業,一面組織內部機構,興建交易所大樓。迨至1933年2月,交易大樓落成,同時也領到了正式開業執照,遂將土產、紗布交易由臨時市場遷至交易大樓,並舉行了正式開幕儀式。從此青島交易所的營業蒸蒸日上,日本人把持的青島取引所的營業則急劇下降。1935年,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的營業達到鼎盛時期,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8月,青島交易所停止營業。青島交易所從此宣告結束。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原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理事長宋雨亭等幾經籌劃,想讓交易所復業,多方奔走達兩年之久,終無結果,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終於永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