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鄉(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大河口鄉)

大河口鄉(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大河口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河口鄉是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下轄的鄉,該鄉位於姚安縣西部,鄉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40千米,地處兩州兩縣交界,東、東南與彌興鎮接壤,西南、西與祥雲縣普硼鎮和東山鄉交界,北與官屯鄉毗鄰,面積171.66平方公里,人口774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河口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
  • 下轄地區:大櫟樹、漣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樂、蒿子箐6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878
  • 郵政區碼:675300
  • 地理位置:姚安縣西部
  • 面積:171.16平方公里
  • 人口:7539人
  • 方言:雲南話,楚雄話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車牌代碼:雲E
簡介,地域,發展規劃,人口經濟,

簡介

河口鄉位於姚安縣西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5公里,西與大理州祥雲縣普棚鎮、東山鄉交界,南與彌興鎮毗鄰,北同官屯鄉相接,屬兩州(楚雄州、大理州)兩縣(姚安縣、祥雲縣)交界的邊遠貧困山區,是全州確定的40個少數民族聚居鄉之一,也是全縣4個革命老區鄉之一。全鄉國土面積17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296畝,其中:水田5608畝,旱地8866畝,主要的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蠶豆;經濟作物有烤菸、蠶桑、油菜等。境內高山起伏,河谷縱橫(紫貝烏河、銀廠河、格子河交匯於境內的漁泡江併入金沙江),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760米,年平均氣溫15.7℃,歷年平均降雨量794.1毫米,無霜區229--248天,屬高山河谷氣候,天寬地窄,早晚溫差較大。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全鄉豐富的資源,自然資源有林地219286.5畝,有麂子、獐子、石蚌等野生動物資源,有蘭花、當歸、半夏、獨葉草等野生植物資源,還有彝族民俗蘆笙舞、羊皮舞等特色文化資源,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宗祠、楊氏宗祠、麂子吊橋共3處。
河口鄉河口鄉
全鄉轄大櫟樹、漣水、大河口、麂子、大白者樂、蒿子箐6個村委會,有69個自然村,65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2378戶7539人,主要居住著彝、漢、白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880 人,占全鄉總人口的64.7%。全鄉現有完小4所,村小2所,有國小教師53人,國小在校學生348人。建有鄉級衛生院一所,占地面積1711.5平方米,醫療設備齊全,全院共有5名在職工作人員,開設防疫、婦幼、內外、婦兒等科室,為全鄉提供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等綜合性服務。鄉黨委下轄7個黨總支,3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61名,占全鄉總人口的6.1%。

地域

大河口鄉轄大櫟樹、漣水、大河口、麂子、蒿子箐、大白者樂6個村民委員會,有69個自然村,65個村民小組。

發展規劃

大河口鄉堅持“科技興鄉”戰略,認真貫徹黨的教育工作方針及上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高度重視教育工作,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到2005年,全鄉有中學1所,完小6所,村小4所,有中學教師29人,國小教師48人,中國小在校學生共1217人,其中國小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8%,鞏固率達99%。
2005年,大河口鄉衛生工作以初級保健為中心,切實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認真開展防疫、兒童免疫接種工作。有鄉級衛生院1所,有醫務人員11人,住院病房2間,病床20張;有村級衛生所6個,共有醫務人員6人。年內未發竹重大傳染病疫情。
大河口鄉始終堅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的理論為指導,圍繞“科技興鄉”狠抓科技興農工作。全年共組織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17期,培訓人數達945人次,為培養農村鄉土人才,參與農函大學習90人。廣大農戶普遍掌握了玉米、水稻及其它農作物科學育苗、科學栽種及管理技術,生豬科學餵養技術,烤菸科學育苗、科學移栽、科學施肥、科學管理及科學烘烤技術,科學桑園管理技術及科學養蠶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普及。
2005年,大河口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修了桃子箐村組公路,開挖了響水河、乾香凹兩條村組公路,啟動了小箐村組公路,使全鄉通公路的小組增至38個。有小(二)型水庫3個,小壩塘25個,滾水壩24個,對大白者樂、秧田箐小水庫安裝了機械閘。利用優質煙基地建設扶持,新澆了165個小水窖,為烤菸大田移栽及抗旱保苗打下了基礎。新安裝移動機站1座,使全鄉移動機站增至2座,無線電話在邊遠的幾個小組得到了普及安裝。
大河口鄉共設10個黨支部,有黨員446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377名,婦女黨員69名,年內發展黨員11名,共舉辦黨員培訓班9場次,參訓人員達527人次,啟動並圓滿結束了第二批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合格率達100%。

人口經濟

2005年,全鄉共有農戶1843戶,總人口7740人,其中男4112人,女3628人,非農業人口251人,少數民族人口4178人,占總人口的61%。
2005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845.35萬元,比上年1594.53萬元增長250.82萬元,增長率15.7%。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418元,比上年1254元增長164元,增長率13.1%。全年財政總收入達220.8萬元,比上年208.88萬元增長5.7%,其中,實現自收收入122.85萬元,比上年128.14元減4.1%。全年財政總支出220.87萬元,實現了年初預定的財政收支平衡並有節餘的目標。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161畝,總產175.4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34公斤,比2004減0.4%。鄉財政收入和民眾收入主要來源於烤菸、畜牧、蠶桑、核桃四大產業,其中:實現烤菸總產量57.47萬公斤,均價11.71元,總產值595.55萬元;實現大牲畜出欄801頭(匹),生豬出欄6502頭,總產值達600多萬元;完成新栽桑面積280畝,使全鄉桑園面積達1592畝,總產繭量10480公斤,實現產值18.94萬元;核桃總產值近30萬元,其中年產值達2000元以上的農戶超過50戶,年產值達5000元經上的有8戶。全鄉有個體私營企業155家,實現從業人員25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