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坑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水坑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區下轄村,位於福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桔嶺老村、桔嶺新村、新塘村、光明街道白花洞村。村落沿山腳而建,一條小河自西向東北流入東莞塘廈,雨天河水泛濫形成一條大水坑而得名。該村主要山嶺為求水頂山,海拔約200米。附近有大水坑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水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龍華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區
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傳統民居,傳統文化,代表人物,

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35年,屬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大水坑鄉;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大水坑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大水坑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村民主要有何姓、曾姓、張姓、劉姓。第一大姓為何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福建汀州遷移至廣東興寧縣,清代從興寧榮山鄉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曾姓,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從福建寧化移至廣東梅縣、長樂(今五華)等地,輾轉於清代從東莞長山口遷移至當地。

人口

2015年,戶籍人口320人,其中男性164人,女性156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4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15人;海外留學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98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蘇利南、牙買加等國。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和養殖業。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租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食品有客家釀豆腐、裹粽子、糍粑。
縣道X231線觀光路經過該村。1968年通電及通電話,1993年通自來水,199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該村有大水坑國小,有幼稚園3所,有籃球場1個。

傳統民居

村中現存50座客家民居。不可移動文物有碉樓3座,建於民國,保存現狀完好。村內有何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1987 年,重建於2012年,占地面積600平方米。

傳統文化

存有何奎光於民國時期纂修的《何氏族譜》。
每年重陽節、清明節,當地居民有祭祀活動。

代表人物

何三辰(1855—1941),清朝秀才,為人勤儉,堅忍正直,凡事讓人,以道待人,以禮接物,心誠交友,以信處事,受鄉黨景仰。
曾來(1921—),1946年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北撤後參加過準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觀瀾武裝部部長;獲功勳章20多枚,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一枚。
何強,曾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飛虎隊偵察連連長,為革命脫離家庭,曾迫其父開倉放糧支持游擊隊,帶領村中兄弟參加革命隊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