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氣視窗
- 外文名:atmospheric window
- 通過:大氣層
- 方式: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
- 中紅外波段:3.5~5.5um
電磁波通過大氣層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而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稱為大氣視窗。通常把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透過率較高的光譜段稱為大氣視窗。大氣視窗的光譜段主要有...
大氣窗區, 也被稱作大氣視窗,是指電磁波輻射能夠較好地穿透大氣的一些波段,射電、紅外和光學波段。...
紅外輻射大氣視窗是指大氣對不同波長的紅外輻射具有不同的透過率,其中透過率較高的波段範圍稱為大氣視窗。...
可攝影視窗是指波長在0.3-1.3μm之間的波段。其短波一端由於臭氧的強烈吸收而截止於0.3μm,長波一端則終止於感光膠片最大感光波長1.3μm處。它包括了全部...
微波視窗是波長在1.4mm-1m之間的大氣視窗,幾乎包括了整個微波波段。微波視窗又被分為四個,它們的中心波長分別為:1.4mm、3.3mm、8mm以及波長大於1.5cm的視窗。其中...
大氣衰減是指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時發生的能量衰減現象。各種波長的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時,受大氣中氣體分子(水蒸汽、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凝結物(冰晶、雪、霧...
大氣傳輸特性是指電磁波在大氣中傳輸時輻射能量衰減的規律。因大氣的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到地面目標以及地面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到感測器之間,輻射能量均會發生衰減。...
遠紅外視窗是波長在8-14μm之間的大氣視窗。位於遠紅外波段的中段。其短波端主要由水汽在6μm處的吸收帶所控制,長波端主要由CO2在14.5μm處的強吸收帶所...
近紅外視窗是指波長在1.5-2.4μm之間的大氣視窗。位於近紅外波段的中段。通過該視窗的電磁波信息亦屬於地面目標的反射光譜,因攝影膠片已不能感光,只可用掃瞄器和...
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氣這種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稱為大氣輻射(atmospheric radiation)。由於大氣本身的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
中紅外視窗是波長在3.4-4.9μm之間的大氣視窗。位於中紅外波段的中段。通過此視窗的電磁波信息可以是地面目標的反射光譜,也可以是地面目標的發射光譜,這些信息只能...
雷射大氣傳輸是以大氣為傳播媒質的一種雷射傳輸方式。...... 表1 紅外輻射大氣視窗波長(um) 雷射大氣傳輸2.2大氣湍流 大氣湍流即大氣層的漩渦流動。它使大氣的速...
是雲體發射出並經過大氣視窗到達地面的長波輻射。測量 長波輻射表由感應件(黑體感應面和熱電堆)、玻璃罩和附屬檔案等組成。玻璃罩內鍍上矽單晶,保證3微米以下的短波...
金星大氣層是由俄羅斯科學家於1761年在聖彼得堡觀測金星凌日時發現的。它比地球大氣層更為厚重與濃密,其表面溫度較高,而氣壓則為93大氣壓,主要為二氧化碳所構成。....
2)具有“大氣視窗”和“衰減峰”“大氣視窗”是指35GHz、45GHz、94GHz、140GHz、220GHz頻段,在這些特殊頻段附近,毫米波傳播受到的衰減較小。一般說來,“大氣...
1.大氣、煙雲等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微米和8~14微米的熱紅外線卻是透明的。因此,這兩個波段被稱為熱紅外線的“大氣視窗” 。利用這兩個視窗,可以...
分裂窗又稱多通道法、劈窗法,是指在地表溫度熱紅外遙感反演中,利用10~13pm 的大氣視窗內兩個相鄰通道(一般為10.5~11.5um、11.5~12.5um )對大氣吸收作的...
劈窗法是指在地表溫度熱紅外遙感反演中,利用10~13um 的大氣視窗內兩個相鄰通道對大氣吸收作的不同,並通過兩個通道測量值的各種組合來剔除大氣的影響,進行大氣和...
在地球大氣的高層、外層或行星際空間進行天文觀測研究的學科,空間天文是對關在地球大氣視窗之外的各電磁波段的探測,即對γ 射線、X射線、遠紫外線、遠紅外線以及...
其中,紅外通道位於大氣視窗,用於測量反射電磁輻射,4、5通道鄰近海面溫度輻射的普朗克函式峰值區,主要用於測量海面紅外輻射。該遙感器裝載在“諾阿”氣象衛星上,可用於...
紅外隱身材料是目標紅外隱身的重點之一。紅外隱身材料具有隔斷目標的紅外輻射能力,同時在大氣視窗波段內,具有低的紅外發射率和紅外鏡面反射率。按照工作原理,紅外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