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懶

大樹懶

一萬三千年前,一共有15至35種大型哺乳動物突然滅絕,其中包括雕齒獸、猛獁、劍齒虎、美洲駱駝等,也包括巨大的樹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樹懶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貧齒目
簡介,化石,滅絕原因猜想,

簡介

大樹懶又名巨型樹懶,是美洲獨一無二的一種動物,它大概和長頸鹿一樣高,腰圍和大象一樣粗。
科學家在修復化石,包括大樹懶和大犰狳等科學家在修復化石,包括大樹懶和大犰狳等
滅絕時間:大約11000年前
大樹懶大樹懶
滅絕原因:被人類獵殺
曾經的生活地點:美洲
體型:大約6米長,重4080公斤
食物:食草、食肉類動物
事實特徵:長著鋒利的爪子,長50厘米
研究發現通過美國猶他州糞便化石中的DNA樣本可以使大樹懶復活

化石

在1834年,達爾文巴塔哥尼亞的白巴尼亞(Bahía Blanca)附近發現了一幅骨骼,這個地方在皮瑞·雷斯圖上標明的就是這種怪獸出沒的地方。達爾文把這些骨頭送給在倫敦的皇家外科學院的里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博士,他把骨架做了復原。它像一個有著狗頭的巨大的人,在它要搖倒一棵小樹的時候,它用尾巴和雙腿組成一個三腳架蹲著。放倒一棵樹之後,它要把這棵樹的沒有果實的枝條都剝去,然後再去毀壞下一棵樹。據說這種動物有3米多高,有的甚至更高,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巴塔哥尼亞的本地居民在冬天裡把它們拴在洞穴里,夏天就帶出來吃草,它們的肉嘗起來很像味道清淡的羊肉。然而,近年裡卻有一些保存完好的這種動物的碎片在山洞裡被發現,看樣子很明顯是被當地人屠宰的,以致有人推測在巴塔哥尼亞的野地這種動物依然存在。
19世紀復原的一副大樹懶的骨胳19世紀復原的一副大樹懶的骨胳

滅絕原因猜想

考古證據說明猛獁等大型哺乳動物滅絕於12900年,但是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線索。
在亞利桑那州博物館的地下室里就保存著這樣一份重要證據。它是巨型樹懶拉的一堆屎。樹懶屎是一座證據金礦,根據它可以推斷動物的生活甚至死亡方式。“變成化石的屎妙不可言,”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詹姆斯·金說,“它說明了這些動物以什麼為食物。看這些纖維,小樹枝碎片,大部分是約書亞樹纖維。”
在一個山洞中發現的樹懶屎高高地堆了5英尺,富含碳,很適合做碳定年。這個山洞中的最後一堆肥料可以追溯到12900年前,大約是黑墊子出現的時間,也是考古證據說明克羅維斯人抵達北美的時間。根據這個巧合,科學家推測,克羅維斯獵人滅絕了大型陸地哺乳動物。詹姆斯·金說,“那個時候人類來到北美大陸,憑藉鋒利的武器,密切的集體配合,消滅了之前沒有天敵的大型哺乳動物。”
猛獁象猛獁象
最近的歷史也支持這一理論。在模里西斯,荷蘭殖民者的到來,造成了渡渡鳥滅絕。在紐西蘭,第一批白人移民殺光了當地的恐鳥。北美的巨型動物是否面臨了同樣的滅頂之災。
肯內特認為只有石器的原始人殺死如此眾多強大的動物是不可想像的。在狹窄封閉的島嶼上也許可能,但無法想像他們能夠在像北美洲一樣廣袤的大陸上造成如此大的破壞。“他們沒有現代人的技術。他們沒有直升飛機,沒有機關槍衛星導航系統。”肯內特說,“我一直覺得疑惑,沒有這些設備他們是如何追蹤並幹掉最後一頭猛獁,最後一隻美洲駱駝的?我覺得這個推測不合理。”
如果人類濫殺理論不能成為合理解釋。那么真相到底是什麼?
雕齒獸雕齒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保羅·馬尤斯基就曾在格陵蘭島冰蓋上採集證據。他在冰蓋上挖了一個深邃的洞,取出的冰層樣本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研究這些樣本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地球的氣候變化。當時,沒有人想過要尋找天體撞擊的證據———比如銥元素。但他們的發現依然令人震驚。
冰層樣本說明,地球氣候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劇變。複雜的分子分析可以判斷冰層形成時地球大氣的溫度。在猛獁等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時候,地球氣溫發生罕見變化:氣溫驟降。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北美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下降超過10攝氏度。聽上去也許算不上什麼。但上一次當氣溫降到這個程度時,今天芝加哥所在的地方被埋在1英里厚的冰雪之下。
整個地球的氣候都發生了變化。一些地方變得更冷,一些地方變得更乾燥,導致森林大火。會不會是氣候突變導致了大型陸地動物的滅絕?
“在地質學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時期,”阿蘭·韋斯特說,“地球氣候發生突變。一些動物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
劍齒虎劍齒虎
但加里·海因斯說,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類似的氣候變化,而那些時候多數動物都倖存下來。為什麼單單這一次造成了眾多物種的滅絕?他認為,氣候也許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最終的禍首還人類。
“我們從不願意去思考我們的破壞性。”海因斯說,“對於已經因為氣候變化承受巨大生存壓力的大型動物,此時人類再落井下石,最終把它們趕盡殺絕。人類對於環境的影響力從來就是不可估量的。”
大型陸地哺乳動物的消失是地球歷史上最近的一次大滅絕。它發生的時候,也是克羅維斯人的文明消失的時候。唯一的線索隱藏在土壤和冰層中。迄今為止,這些線索還不能完全解開謎底。現在,新的天體撞擊理論又掀起新的波瀾。
在黑墊子層附近的銥元素是令人震驚的發現。但是銥的濃度遠遠不及恐龍滅絕時的地質層。由於宇宙塵埃自然在地球表面累積,低濃度的銥夠不上強硬證據,但可以提供尋找銥的線索。除了亞利桑那州之外,支持撞擊理論的科學家還在北美31個地方,歐洲6個地方收集了大型動物滅絕時期的土層樣本,等待他們的是大量的分析工作。
迄今為止最有趣的發現之一藏在碳小球中。在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納米尺度的鑽石。確切地說,每個碳小球里都裝滿了微小的鑽石。這些納米鑽石如此之小,可以把100萬粒擠進沙粒大小的空間。
科學家還不知道這些納米鑽石是如何形成的。韋斯特的小組發現了幾種不同的納米鑽石。地球上發現的多數鑽石是立方體的,有著相當對稱的結構。他們發現的納米鑽石中有一種六邊形,在地球上非常罕見,只有一種已知的方法可以創造出這種鑽石,就是通過高壓爆炸。比如天體撞擊地球形成的爆炸。
“換句話說,六邊形鑽石不是這個地球上的產物。它們只出現在隕坑、隕石和星際塵埃里。”很難解釋數量如此眾多的納米鑽石分布在地球如此眾多地區,“肯內特說,”唯一的解釋是來自天體撞擊。“果真如此嗎?
“我仍然表示懷疑”馬克·博斯勞說,“他們所說的是大彗星,直徑超過兩英里,這樣大的天體不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會撞擊到地表,並留下巨大的隕坑。但是隕坑在哪裡?”
從地質年代來看,13000年並非很長的時間,那將是一個年輕的隕坑。如果這樣一個坑存在於北美洲,將非常明顯。在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理論剛出現時,同樣沒有人找到撞擊留下的隕坑。10年後,這個大部分被掩蓋在水下的坑才被發現。
導致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彗星留下的坑尚未被找到,或者這種理論根本是錯的,還存在其他的解釋?
但是還有兩種情況,彗星撞擊地球卻不會留下隕坑。第一,彗星在撞擊地球表面的前一刻破碎成成千上萬塊碎片。1994年,舒梅克-李維彗星在撞擊木星前就突然分解。這樣的碎片在地表留下眾多小隕坑,短時間內就會被自然力量撫平。
還有一種情況是,彗星,或者它的主體部分撞上一座巨大冰川。當時北美大陸正處於冰川期,覆蓋著眾多巨型冰川。當冰川的融化,彗星留下的隕坑也隨之消失。但即使這樣,支持撞擊理論的科學家也必須拿出相關證據。與此同時他們的納米鑽石證據正在受到攻擊。
馬克·博斯勞認為,納米鑽石出現在“黑墊子”中可能有更簡單的解釋。比如,微型隕石經常穿過大氣層落到地表。也許在地球氣候變化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導致這些微型隕石的殘留全部集中到“黑墊子”下面。“地球時刻遭受隕石的襲擊。這些隕石中包含納米鑽石。”博斯勞說,“問題是,在氣候突變的情況下,這些鑽石是否會通過某種方式集中到一起?”
於是出現了一個新問題:這些納米鑽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們是慢慢地來到地球上的,還是突然降臨的?幸運的是,冰川中儲藏的信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冰川的表面究竟是如何記錄地球的環境信息的呢?塵埃和化學微粒被風颳到冰川表面,雪落下來,把這些東西封存起來,保存幾十年甚至幾十萬年。比如加州發生森林大火,濃煙帶著塵埃和微粒進入大氣層。最終這些煙被刮到格陵蘭,在冰蓋表面留下痕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冰川就像是儲存環境信息的保險箱。關鍵問題在於,馬尤斯基能否在屬於12900年前的薄薄冰層中找到納米鑽石或銥元素。如果能找到,這說明,它們是伴隨突發事故突然降臨地球的。
馬尤斯基把從格陵蘭島採集的樣本帶回緬因大學氣候變化學院。這些樣本將經過各種不同實驗。第一批樣本將判斷樣本冰層形成的時間。通過分析冰中所含氧的原子結構可判斷冰層形成時代的具體溫度。馬尤斯基和同事們已經為時間跨度超過10萬年的冰層樣本做過同樣的實驗。收集了大量數據。在對比之後,他們發現剛採集回答樣本時間正好吻合,和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是同一時期。
“我們找到時間吻合樣本的可能性很低,好比海底撈針,”馬尤斯基說,“所以看到結果後,我們簡直欣喜若狂,覺得難以置信。”
接下來,馬尤斯基和同事開始測試冰層樣本中是否存在銥元素。正是這種物質在地質層中的存在幫助科學家推測出恐龍滅絕的原因。結果顯示,冰層樣本中的銥含量果然較高,但是不足以達到大型天體撞擊事故後的殘留水平。
這些銥是令人好奇的線索,但由於含量偏低,不足以成為有力證據。接下來輪到分析納米鑽石。這是最難的一個步驟。在眾多樣本中尋找比沙粒還小百萬倍的微粒是一項艱巨工作。這個重任落到阿蘭·韋斯特的肩上。
實驗證明,樣本中確實含有不同形態的鑽石,其中包括六邊形磚石。它是天體撞擊後大爆炸的最清晰證據。
“這太令人興奮了,”肯內特說,“六邊形鑽石就在我們眼前。”
“確實非同尋常,”馬尤斯基說,“格陵蘭島存儲著超過45萬年的冰層。我們要找其中薄薄的一層。這好像在稻草堆里找針,一下就給我們找到了。而且裡面確實存在納米鑽石。”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只在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同一時期的冰層中找到納米鑽石。這顯然說明,它們並非經年累積形成。
馬尤斯基說,“每一次我們從冰層中發現新的證據,就會想,‘上帝,裡面還有什麼寶貝?’它們記錄了大氣層中所發生的一切。在這個例子中,證據非常戲劇化。”每次新的發現都為12900年前彗星撞擊毀滅大型哺乳動物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調查還在初級階段,毫無疑問,還會冒出其它不同的解釋。物種滅絕的理論通常非常複雜,包含眾多因素———氣候變化、人類濫殺,等等。但顯然,新的證據正在改變人們對冰川期大型哺乳動物消失的理解。可以想像,在那個可怕的日子,北美大陸是怎樣的一片悲慘景象。事實上,如果沒有13000年前的那次災難,如果這些大型哺乳動物還活著,整個北美大陸乃至人類的歷史都將被改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