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查科平原

大查科平原

大查科平原(英文名Gran Chaco)亦譯大廈谷,南美洲中部的平原。海拔在100~400米之間。是南美洲夏季最熱的地區之一。有廣大的灌木林和熱帶草原。特產破斧樹,可作建築材料和提制鞣酸。主要農作物為棉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查科平原
  • 外文名:Gran Chaco
  • 海拔:在100~400米之間
  • 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
名字由來,地理環境,位置,土壤,水系,氣候,植物,動物,居民和經濟,

名字由來

南美洲中、南部廣闊低平的沖積平原,其名稱源出克丘亞語,意謂「狩獵地」。廈谷系貧瘠的亞熱帶地區,生長矮樹林和草叢,只有兩條常流的河流流過,幾乎沒有公路或鐵路,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其地域西抵安地斯山脈,東界巴拉圭和巴拉那河;按上述地域計算,大廈谷東西寬約725公里(450哩),南北長約1,100公里(700哩),面積約為725,000平方公里(280,000平方哩),其中超過一半在阿根廷境內,1/3在巴拉圭,其餘的在玻利維亞。南、北邊界不甚明確,通常認為向北到玻利維亞東部的伊索索格(Izozog)沼澤,向南約至南緯30°或阿根廷的薩拉多(Salado)河。兩條河流——皮科馬約(Pilcomayo)河和貝爾梅霍(Bermejo; 特烏科〔Teuco〕)河從安地斯山發源地向東南流經廈谷,然後注入巴拉圭河,將巴拉圭和阿根廷境內的廈谷分為3個主要地區︰皮科馬約河以北為北廈谷、兩河之間為中廈谷、貝爾梅霍河以南為南廈谷。在玻利維亞境內的部分通常稱為玻利維亞廈谷。

地理環境

位置

南美洲中、南部的沖積平原。西起安第斯山脈,東至巴拉圭巴拉那河,北接玻利維亞的高平原,南以阿根廷境內的薩拉多河為界。面積約73萬平方公里,其中阿根廷占一半以上,巴拉圭占1/3,其餘部分在玻利維亞境內(見南美洲)。地勢由西向東緩斜,至巴拉圭河兩岸更見低下,排水不良,沼澤廣布。
阿根廷福莫薩附近查科中部的棕櫚稀樹草原阿根廷福莫薩附近查科中部的棕櫚稀樹草原

土壤

廈谷的土壤從沙土到粗黏土不等,在潮濕的東部土壤中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底層為鐵礬土;西部的土壤表面含有機物較少,底層絕大部分為石灰質。當地決定性的因素是因土質或地形起伏的作用所造成的排水是否順暢。有時地面高度相隔不足1公尺(3呎),土壤的類型便各不相同。草地通常多為沙質土壤,叢林地為排水不暢的黏土,森林區為排水良好的黏土。在許多情況下,地下水中高濃度的溶解鹽不利於沼澤地內多數植物生長,因此,甚至許多水源充沛的地區也顯得貧瘠荒涼。

水系

大廈谷除最西北的部分外,均向巴拉圭及巴拉那河西岸諸支流排水。貝爾梅霍河及皮科馬約河雖然竭力穿越廈谷,但主要仍屬廈谷的典型河流,其特點是沿途有無數的泥潭、牛軛湖、沙壩、交錯的渠道和大片沼澤地,河水因氾濫、滲漏和蒸發損失嚴重,只有很少一部分河水流入巴拉圭河。廈谷大部分地區排水不暢,在南部多雨的夏季(10∼3月),特別平坦的地面上不規則的淺河道會驟然暴發大洪水。當洪峰到來時,多達108,780平方公里(42,000平方哩),或廈谷1/7的地區可能被淹沒。當然,排水系統的底層土不滲水與河水過量是造成某些災害的重要原因。

氣候

由於大廈谷南北縱向範圍甚廣,因此氣候差異懸殊,北部為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多數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平均溫度18∼25℃(65∼75℉),平均相對濕度為60∼75%。地區內的溫度相差很大,南美洲有記錄的最高溫度就出現在廈谷。平均最高溫度將近27℃(80℉),絕對最高溫度可達47℃(116℉);平均最低溫度約14℃(57℉),整個地區在冬季可出現冰點溫度。
雖然經常出現微風天氣,但從南面刮來的極地冷風(阿根廷人稱為彭佩羅〔pampero〕冷風)帶來雷雨和大風,有時每小時風速超過97公里(60哩)。這種氣團旋即向北移入亞馬遜河流域。但風最多的季節是從溫暖天氣向炎熱天氣轉變的春天。在乾旱季節里可能發生塵暴。
東部地區最高年平均降雨量為1,320公釐(52吋),到最西部逐漸減少到約500公釐(20吋)。雖然降雨量正常便可充分滿足農業的需要,但約有1/3至1/2的雨量集中在炎熱的夏季。蒸發損失嚴重地降低了降水的效果,除永久性沼澤和沿巴拉圭河的林帶外,廈谷處於乾旱狀態。

植物

大廈谷的植被與土壤類型密切相關,反映出同樣的東、西兩部分的大體趨勢。廈谷東部的地貌類似公園,多年生的高草原上散落著樹叢和灌木叢。往西,經過一個廣闊的過渡地帶,轉變成旱生灌叢——由多刺的灌木和矮樹組成的乾旱林。廈谷的植被已適應了乾旱環境,種類極多且非常複雜。其上層植被為堅木,由大片低矮的硬材林組成,以各種堅木樹為主,極具經濟價值,可製成單寧和用作木材。這類樹林覆蓋著從河邊起往外的大片地區;在離河較近的地區,它們生長在較高、排水較好的地點,遠遠望去樹林就像草海里的一座座孤島,而這些草可高至騎在馬背上的人那麼高。在更乾旱的廈谷西部,棘林主要為另一種堅木樹,其單寧的含量較低,因此常用作木材。連綿的棘林偶爾會間有小片的棕櫚林、鹽土乾草原和由火或砍伐造成的稀樹草原。荊棘類的數量和密度都有很大的增長,其中最惡名遠播的是牧豆屬植物Prosopis ruscifolia,它在阿根廷被宣布為全國性災害,因其棘刺可長達1呎,在其侵入的農田上對家畜造成危害。

動物

大廈谷有大量的野生動物,較大的動物有美洲豹、小豹貓、美洲獅、貘、大犰狳、針鼴、多種狐狸、大量的小野貓、刺豚鼠、水豚、鬃狼、沼鹿、西貒和栗色羊駝。廈谷還是鶆的最後藏身地之一,這是南美一種不會飛行的大鳥。廈谷長久以來以其豐富多樣的鳥類而聞名。溪河裡有400多種魚,其中有類似鮭魚的麻哈脂鯉和食肉的鋸脂鯉。有數不清的旅人抱怨過這裡有致命的昆蟲。爬蟲類也很豐富,有多種蜥蜴和已知的至少60種蛇,包括許多響尾蛇科毒蛇和蟒,還有至少6種有毒的雨蛙已被發現。

居民和經濟

廈谷的原住民民族很多,由於他們以狩獵、採集和捕魚為生,部落的規模不比幾家聯合的家庭大很多。人類學家從其中不同的方言中區分出幾種主要的語言︰圭庫魯(Guaycuru)語、倫瓜(Lengua)語、威奇(Wichi)語、薩穆科(Zamuco)語和圖皮-瓜拉尼(Tupi-Guarani)語。他們中多數生活在極為原始的條件下,居住地的選擇取決於是否可獲得淡水,臨河居住成為最大的奢求。由於沒有石頭,工具主要用木和骨製成,一種形似鳳梨的矮小植物的多刺的葉子,被普遍當作纖維的來源。廈谷森林雖然環境嚴峻,但與周圍地區相比,它有更多可維持人類生存的植物,如可食用的莢果、水果、漿果和塊莖等;這種自然條件已被當地人充分利用。人們用陷阱、網罟、棍棒和標槍捕獲獵物,往往還有人群協力驅趕。仍居住在歐洲人殖民區的界限以外的印第安人族群,時至今日條件僅略有改善,雖然他們現在有了家畜和金屬工具。但多數部落像某種開拓性邊緣農民,從事某種形式的燒墾自給農業。
除了星星點點耶穌會辦的農業公社和東部邊緣巴拉圭的亞松森殖民區外,廈谷的人民反抗歐洲人的占領,這種抗爭直到19世紀還持續了很久。懷有敵意的印第安人族群加上廈谷令人生畏的自然條件,在殖民時期使歐洲人的勢力受到遏制,處於一種類似包圍的狀態。
棉花後來成了廈谷的主要作物之一。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時期,野生棉花在許多地區已廣為人知,但在20世紀以前還只不過是一種令人嘆奇的作物。第一次世界戰大期間,棉花價格暴漲,阿根廷廈谷省的廣大地區改種棉花。通過灌溉和培育抗旱品種,產量有很大的提高。後來阿根廷繼續擴大播種面積,巴拉圭的棉花隨之成為重要的作物,在玻利維亞也有少量種植。儘管許多年來市場價格下跌,病蟲害和自然災害頻仍,以及近年來產生土壤侵蝕問題,但棉花的種植面積仍保持增長的勢頭。生產出的纖維和棉籽油主要供本國消費。其他農作物有亞麻籽、向日葵、高粱和玉蜀黍。
1920年代在玻利維亞的山麓地區發現石油,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之間引發一場歷時10年的災難性的廈谷戰爭,雙方都希望在鄰近的北廈谷發現更多的石油。巴拉圭的領土要求最終被接受,但得到的地區內沒有任何部分為富油的山麓;後來巴拉圭的勘采結果是令人失望的。但在邊界對面,阿根廷發現了石油,並在靠近聖克魯斯(Santa Cruz)的玻利維亞廈谷的北部邊緣找到大量的天然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號召人們到廈谷定居。阿根廷的興趣集中在起自雷西斯滕西亞(Resistencia)和起自福莫薩(Formosa)的兩條鐵路沿線,起先居民主要為東歐移民,並以生產棉花為主。巴拉圭廈谷的中部直到1965年方才有公路可通,但20年代已有來自加拿大的門諾宗(Mennonite)移民定居於此;30年代有宗教相同的蘇聯人來此定居,這些移民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僑民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大批蘇聯難民來此參加移民行列。在玻利維亞廈谷,土地仍大多作為自由牧場。但附近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以及如皮科馬約河等河流在山麓的急流所形成的水電和蓄水能力,使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