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柏老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延慶縣舊縣鎮
- 人口:719戶,2258口人
- 農產品:角瓜、栗子、綠蘋果
- 資源:煤礦、符山石、鉬
概述,牛糞變身有機肥,劉克鋒:巧用牛糞搞“循環”,大柏老村金秋戲曲文化節,企事業單位,
概述
延慶縣舊縣鎮大柏老村位於舊縣城東北13公里,八峪路邊。南有小柏老村,東有團山村。上世紀70年代開始奶牛養殖,村裡有5個奶站,幾乎家家養奶牛。該鎮的奶牛產業化不僅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好途徑。
截至到2004年4月,該村奶牛存欄已達8200頭,戶均擁有奶牛11.4頭,人均擁有奶牛3.63頭,成為名副其實的京郊奶牛第一村。
牛糞變身有機肥
輕按幾個按鈕,生產車間裡堆積如山的牛糞,就在翻刨機的運行下翻滾發酵,半個月後,變成顆粒狀的有機肥。延慶縣舊縣鎮大柏老村的劉寶祥通過引入畜禽糞便三化處理技術,把村裡的牛糞製造成高效的有機肥,不僅解決了困擾該村多年的牛糞污染問題,而且“變糞為寶”,開拓了又一條致富之路。
大柏老村是遠近聞名的奶牛養殖村,全村養殖奶牛近1萬頭,每年產生牛糞6萬餘方。村里人富了,環境卻差了。冬天和春天還好辦,牛糞能及時還田。七八月份就糟了,農田裡也不需要肥料,小區里堆都堆不下,有的乾脆堆到了街上,一下雨,臭氣熏天,養殖戶們為此頭疼不已。大柏老村土生土長的劉寶祥是村裡的有心人,無法處理的牛糞也是他的一塊心病。劉寶祥整天琢磨著怎么才能讓危害環境的牛糞變害為寶。
2008年,作為農村的“實用人才”,劉寶祥通過“1+1+x”工程,了解到北京農學院有一項畜禽糞便三化處理的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通過生物發酵菌劑將牛糞、雞糞等畜禽糞便進行有氧發酵,變成有機肥。這一信息讓劉寶祥興奮不已。
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劉寶祥積極與農學院聯繫,爭取到畜禽糞便三化處理技術提供。經過一年的試驗,劉寶祥的第一批有機肥終於試製成功。經北京市農學院檢測,這些有機肥完全符合生產標準,而且富含磷、銅等多種營養成分,有機質的含量超過國家標準一倍多。第一批有機肥試製成功讓劉寶祥滿懷信心。2009年,他租下場地,著手籌建廠房、發酵池等設備。2010年9月,劉寶祥的北京東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投入生產,公司年生產能力達2萬噸,年處理牛糞量達6萬方,大柏老村的牛糞有了好去處。雖說生產的是有機肥,但劉寶祥的生產基地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劉寶祥說,畜禽糞便三化處理的整個生產過程不會對土地、水源和空氣造成二次污染。
劉寶祥生產出的第一批3000噸有機肥已經供給北京農學院的試驗基地使用。他的北京東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被確定為國家農業技術轉化項目示範區,成為北京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還被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授予有機肥示範推廣基地。初試牛刀的劉寶祥早已做好下一步規劃,待工廠全部投產後,有機肥不但足以滿足大柏老村肥料的需求,還將大量對外銷售。
劉克鋒:巧用牛糞搞“循環”
劉克鋒,北京農學院教授、城鄉發展學院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多年來以實現零污染排放,建設綠色生態農業為目標,結合北京市養殖特點,先後攻克了多種畜禽糞污技術處理難關,他的研究成果還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類標準提供了科學支撐。
在他手裡,牛糞真就變成了“活寶”。在延慶縣養牛大村——大柏老村,他幫村里解決了牛糞污染問題,他指導農民合作社利用蚯蚓分解牛糞,養殖的蚯蚓賣給藥廠;再將蚯蚓糞和牛糞有效處理成有機肥產品及栽培基質,用於花卉培育和果樹養護,形成了小循環產業。這一科技成果10年累計處理有機廢棄物1487萬餘噸。近三年生產的有機肥可以替代化肥22.6萬噸,折算成二氧化碳減排67.5萬噸。
大柏老村金秋戲曲文化節
2013年8月25日,舊縣鎮大柏老村金秋戲曲文化節順利開幕,此次活動將持續七天。大柏老村是一個蘊含悠久歷史的“戲曲村”,自1991年起幾乎每年都會請河北梆子劇團為村民獻上精彩的戲曲演出。戲曲文化節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文藝休閒氛圍,對舊縣鎮文化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帶頭示範和推動作用。戲曲文化節上也招來了很多小攤販,由最初的牲畜交易市場演變到今天的日用品集市,他們沿街擺攤,方便了附近數千的村民購買生活用品。
金秋戲曲文化節進一步加快了我鎮大柏老村打造 “京北戲曲第一村”的步伐,大柏老村將深入挖掘村內的傳統文化資源,為大柏老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企事業單位
企事業單位:北京愛農奶牛養殖合作社,龍慶裝飾有限責任公司,延柏陶瓷廠,建順達門窗廠,北京瀚豪家居裝飾有限公司